正心态,做正心态的中职班主任
2014-04-29惠凤先栗辉
惠凤先 栗辉
【摘 要】中职班主任因其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困惑,这些困惑能否及时得以化解,不仅会影响其班级管理的工作质量,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从而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师、学生个人的成长。所以,如何正心态,做一个正心态的中职班主任是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问题。本文拟结合实际,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共勉。
【关键词】心态;正心态;中职;中职班主任
一、我们的困惑与问题的提出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生存与發展难、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中职班级管理复杂等实际问题,作为身处其中的中职班主任常有以下困惑:
1.中职班主任 “怎么就这么难?”中职班主任工作“怎么就这么累?”
2.中职学生“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我“怎么就不明白:药到而病不除?”
3.中职学校学生干部“怎么就这么气人?” “怎么处事就这么不公?”
4.中职学生的家长“怎么就把学生教成了这样?”,“中职生怎么就这么难缠?”。
这些困惑归根结底是一个“心态”问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心态,做一名正心态的中职班主任,是目前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必须正视而又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正心态,做正心态的中职班主任
所谓“正心态”就是要根据实际调整、摆正、端正自己的心态;所谓“做正心态的中职班主任”,就是要在中职班主任这一工作岗位上具备态度端正、情绪良好、意志坚定、心理健康等正向心态。正心态,做正心态中职班主任重点应正确把握以下四个“看待和对待”。
(一)正确看待和对待中职班主任及其工作
1.在如何看待中职班主任及其工作上,目前中职班主任群体中存在二“不”:一是角色定位不准;二是面对挑战实际准备不足。(1)角色定位不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大纲》中对中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中职班主任职责的界定是“肩负着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这一角色的界定较传统意义上的“是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良师益友、知心朋友等,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更不是坊间所谓的“班妈”。(2)面对挑战实际准备不足: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实际上中职班主任所扮演的角色很多:学生父母的代理者、学生德育的教化者、班级文化的设计者、日常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身心健康的咨询者等,这些角色实际上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班主任主角色的分角色,它是扮演好班主任主角色所必须的,当然也有因学校体制等原因而客观上造成角色错位和不合理角色扮演的存在等。这些角色的扮演对中职班主任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诸多综合素质形成了严峻挑战;同时,时代的变化、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导向,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冲突等因素均对中职班主任形成了严峻挑战。而面对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中职班主任准备不足,实际上也不可能准备充足。现实对中职班主任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是过高,而是几近苛刻。这恐怕是我们感到最困惑的方面,也是其它困惑产生的根源,也可能是我们深感工作之“苦”的根源。
所以只有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和对所面临挑战有充分的思想、心理等方面准备才能正确地看待中职班主任及其工作,同时也只有正确地看待中职班主任及其工作才能正确地对待中职班主任及其工作。
2.正确地对待中职班主任工作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解放思想。要认识到:我们不是“蜡烛”,无需“成灰泪始干”;我们也不是“春蚕”,无需“到死丝方尽”;我们是鲜活的人,是人民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某一时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二是要不断学习。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提高、完善自己。经常听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先有一桶水”,现实地看,面对中职学生,中职班主任一桶水恐怕还还远不够,应是“一江水”,最好是“一江春水”。三是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常感人生之幸,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工作之乐。四是要扬长避短,管出特色。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地把自己的专长、特长融入到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扬长避短,力求达到“百花争艳竞芬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效果。
总之,在看待和对待中职班主任及其工作上,重要的是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更要积极地善待自己;其次是要正确地认识挑战,更要勇敢地去应对挑战。
(二)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学生
1.在如何看待学生方面,目前中职班主任群体中存在“二高”:一是眼光高;二是标准高。“眼光高”即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标准高”即用成熟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对学生“不懂事”,“不会做事”,“说话不文明”“举止不得体”等的埋怨或牢骚,这正是眼光高、标准高的具体表现。
“眼光高”、“标准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中职学生的全面了解和理解;缺乏尊重青年人成长的规律。中职学生: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年龄18岁以下,天真烂漫且个性过于张扬,心理复杂且个别行为怪异大胆,心智晚启且桀骜不驯,行为多有不良且认识缺位的一个特殊青少年群体(注:我校2013年秋共录新生1582人,其中16岁以下为1208人,占76.4%)。研究表明:18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很大,感知和观察质量有所提高,求知欲强,冒险性强,是所谓的叛逆阶段,对各种事物似懂非懂,对自己估计过高,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不满足成人和书本上的结论,喜欢怀疑、争论、猎奇、探索、辩驳,但发展很不完善,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爱钻牛角尖”、看问题容易偏激,易走极端,遇事争辩、顶嘴、说瞎话等成为常态。中职班主任要正确地认识和尊重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最好的方法是:反思一下自己的过去。想一想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不是曾说过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是不是曾做过一些现在看不该做甚或是非常荒谬的事?
所以只有正确而又全面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同时也只有正确地看待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
2.正确地对待学生,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差异,尊重育人规律。我们平常听到的“十个指头不一般齐”的指头理论,“世上没有相同的二片树叶”的树叶理论等均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即世界正是因为差异而丰富多彩,成年的我们自身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抑或是错误,仍需学习和接受教育,不断地完善自我,何况是一群稚气未脱的青少年?二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错误。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青少年所犯的错误,是其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的犯错误,要知道完美的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而缺陷中往往体现其真正的美;但绝不能让学生犯终生不能改正的错误;三是不能用放大镜去对待学生的缺点。中职学生身上有很多缺点,但作为中职班主任绝对不能用“朽木不可雕”等认识任意放大其缺点。《易经》中的“非是即非”的观念不适用于育人,黑格尔哲学中的“存在即为合理”在育人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漢语中的很多词汇也不是非褒即贬,如“天真”、“率直”、“无知”、“懵懂”等,所以在看待学生的缺点时,要掌握“大事”、“小事”的区分度,要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去看,对于中职生用显微镜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中职班主任的实际工作非常可贵且非常重要;四是要倍加呵护后进生。对待后进生首先不能“心急”,凡后进生必有其源,心急则心不平、气不和、语不顺,遇到后进生出现问题,不能求速决,速决治标不治本,总想改变人不是很好的办法,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不是“改变人”,更不能把后进生视为“麻烦制造者”,要懂得“生生皆可教,人人皆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地造万物,物物皆有缘”的道理,真正理解和践行“循序渐进”、“教化”等育人的理念和方法。
总之,正确地看待和对待学生,首先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其次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的技巧和方法,淡化教育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不需要我们声色俱厉的威严和喋喋不休的说教,更不需要不分青红皂白式的呵斥,更多需要的是理解、信任和倾听,最终形成师生相互悦纳,共同进步的良师益友式的和谐关系。
(三)要正确看待和对待学生干部
1.在关于如何看待学生干部方面,目前中职班主任群体中在思想和认识上存在“五不清楚”:
一是学生干部是谁不清楚。学生干部是谁?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是有一定组织的学生。
二是学生干部的总体素质特征不清楚。学生干部的总体素质特征怎么样?学生干部的道德水准、思想认识水平、为人处事的能力与方法,并不比一般学生强多少,甚至个别还不如一般学生。
三是学生干部的作用不清楚。学生干部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干部是校园秩序的维护者,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助手、参谋,是联系校、系、班三级管理的桥梁与纽带。
四是学生干部有什么待遇不清楚。平时学生干部有什么待遇?学生干部工作是忙而有功,但忙而无酬;除正常工作所需的几只笔和几页纸外而无它求,若论待遇,只不过较一般学生在平时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
五是离开学生干部,学校的秩序会是什么样不清楚。学校若离开学生干部,早操、课间操谁去组织?劳动卫生谁去检查?晚上就寝纪律谁去维持?等。
所以只有在思想和认识方面解决了上述“五不清楚”,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干部,同时,也只有正确地看待学生干部,才能真正地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对待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2.正确对待学生干部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宽容之心,爱护之举。宽容地对待他们发现的班级管理中的不足,宽容地对待他们在履行职责时与本班级所发生的矛盾,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爱护他们并无恶意但时有不当的处事技巧和方法;二是要允许他们工作出现失误或错误,因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前已述及,不再赘述;三是要教育,不要指责。学生干部可能不是某一个团队的学生,针对其在工作中的不当言行,任何一名班主任和教师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对其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帮助,但不能去指责,更不能当着自己班级学生的面去指责学生干部,当着班级学生的面去指责学生干部的想法是合情的,但其行为不合理,故而是不恰当的;四是要切实把我们自己班级管理中的工作做细做实。遇到学生干部的管理与班级管理发生矛盾时,首先应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俗话说得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其次是沟通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埋怨、责怪,一味地埋怨、责怪,只能是于事无补。
总之,学生干部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学生干部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是任何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班主任任何忽视、轻视学生干部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任何有意无意打击学生干部的做法同样是不应该,也是不恰当的,也是与一个班主任、一个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相违背的。
(四)正确看待和对待家长和家庭教育
1.在正确看待和对待家长和家庭教育方面,目前中职班主任群体中存在二个“简单”:
处理学校教育和家长、家庭教育关系方面认识简单:我们应知道: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原发性教育,家长是学生一辈子的管理者;教师是学生人生导师,学校教育是学生继发性教育,教师是学生阶段性的管理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尽管在目标、目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二者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甚至是冲突。家庭教育具有持久性和一定的刚性,而学校教育具有暂时性和一定的柔性,二者虽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但不具有替代性,即是交集而非并集。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斯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若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充分认识家长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一作用是目前中职班主任必修的一门课程。
利用家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面对的现实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存在着家长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说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家长和家庭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中职生源中的单亲家庭,留守子女等均为明显的例证。同时中职学校在利用家长和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一是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大多是在学生出了问题后才意识到了家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初、高中所采用的家访、家长定期培训等方式和方法在中职学校处于虚无状态;二是方式方法过于简单。中职学校在利用家长和家庭教育上往往采用的是当学生严重违纪时,请家长到学校将学生带回家训导等简单的方法,而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则少之又少,甚至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沟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加大了中职班主任的工作的难度,也直接影响着中职班主任的工作状态。
2.为此,一名中职班主任在正确看待和对待学生的家长和家庭教育方面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要“烦”。要高度重视家长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远远不能代替学生家长和家庭教育,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要常沟通和想办法沟通;二是不要“硬”。要学会和掌握与学生家长、家庭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不能采用告状或命令的沟通方式;三是不要“吵”。要恰当地使用沟通与交流的语言,要从关爱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去沟通和交流,千万不可当着学生面训斥家长,或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这样不仅有失做人的尊严和体面,同時也有失一个职业教师的水准。
总之,作为中职班主任,我们不是家长,我们不能代替家长,但我们一定要理解,尊重和善待学生家长,更要发挥家长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
三、结语
所谓心态,是指人的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英国小说家萨克雷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心态改变,命运就能随之改变”。因此,一个人的心态对他的成长和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好的心态不仅可以使他获得成功,还可以使他更好地享受生活,提高其幸福指数。其实质是:态度引领思想,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决定效果。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尽管较难,但只要我们把自己当自己看,就能看出自爱、自重和自尊;只要我们把自己当学生看,就能看出心平、气和、语顺;只要我们把学生当自己看,就能看出呵护、同情、关爱;只要我们把学生当学生看,就能看出自然、正常、合情。古人云:“使人畏者,不如使人服;使人信者,不如使人乐”,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请记住:学生乐,我自乐;学生苦,我自苦,只有学生乐,才能使学生信吾师、听吾道,纳吾理,悦吾为。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根据中职实际不断地正心态,就一定能够拥有正心态,就一定能够体验职业的快乐,就一定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
参 考 文 献
[1]杜家武,翟炜.浅析中职学校学生教育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1(7)
[2]黄育坚.关于中职校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12(2)
[3]居宇鸿.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乐学性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