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例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2014-04-29马鹏涛吴宁宁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儿童

马鹏涛 吴宁宁

【摘要】目的 对120例儿童颌面部间隙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对120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感染来源、感染类型、临床治疗的特殊性。结果 120例患儿中,感染来源以腺源性感染为主,间隙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多见,治疗中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原发灶、手术切排等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及早治疗最关键,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抗感染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均能取得良好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间隙感染;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4-02

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一种常见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以儿童为常见。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在感染来源、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上都有其特殊之处,现将郑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2005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180例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例做系统性分析,以总结经验以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2岁—14岁,平均年龄6岁。感染来源:腺源性感染(颌面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等)来源的78例占65%,牙源性感染(牙髓炎、根尖周炎、冠周炎等)来源的30例占25%,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有化脓病灶)来源的7例占5.8%,损伤性感染(颌面部外伤、创伤性溃疡等)来源的5例占4.1%。间隙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多见为58例占48%,口底多间隙感染36例,眶下间隙感染19例占15.8%,颊间隙感染7例占5.8%。

1.2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结果示:混合感染5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2例,溶血性链球菌13,大肠杆菌8例,其他8例。药敏结果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呈高度耐药,对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敏感;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定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和环丙沙星已高度耐药。

1.3治疗方法 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抗感染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120例病例无论有无脓肿形成均及时给与抗感染治疗。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应根据诊断、感染来源、临床表现、脓液性状,初步估计治病菌后采用经验性用药。因颌面部多为需

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故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多采用头孢曲松+苯唑西林+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选用更敏感的抗生素,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及合理性。同时要积极处理原发灶,如牙源性的感染,行病灶牙开髓,畅通根管,冲洗上药并引流以利于炎症的控制。凡符合切开引流指征者要及时行手术处理,多根据具体病情从口内或者口外做切开引流,术中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脓腔,再用甲硝唑冲洗,放置橡皮引流条,每天换药一次。

2结果

本组120例患儿,经全身抗感染治疗、局部对症处理后,全身及局部症状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体温恢复到正常,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逐步消退,脓腔消失,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正常;120例患儿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病例;多在2周内痊愈,其中有5例患儿疗程超过2周,有2例患儿疗程超过30天;本组患儿有52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约占43%。30例牙源性感染患儿病灶牙经过处理后未见病灶牙感染复发。

3讨论

3.1儿童颌面部感染的来源以腺源性为主,如本组病例中,腺源性的感染有78例,占65%,与成人牙源性感染居多的情况明显不同;分析其原因为:儿童免疫系统不健全,机体抵抗力差,易受细菌感染;儿童的淋巴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形成,淋巴结发育不完善,易感染化脓穿破淋巴结包膜,致脓液扩散引起间隙感染【1】。儿童牙源性所致的间隙感染同样较多见,本组病例中牙源性所致感染有30例,占25%;分析原因为:儿童乳牙钙化程度低,抵御细菌能力差,易致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疾病;儿童多喜食甜食,且不能自觉维护口腔卫生,易致牙体牙髓疾病;儿童乳牙及年轻恒牙一般根管粗大,根尖孔多呈喇叭口状,髓腔内感染易扩散出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且牙槽骨骨质相对疏松,炎症更易向周围组织扩散。

3.2全身抗感染治疗时,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临床研究证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大多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2】.为了制定行之有效的、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临床医生必须熟悉各种抗菌药物的性能,掌握各种抗菌药的适应证和联合用药的原则,预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免长期、无针对性的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引起耐药菌株的增加,导致更为棘手的二重感染出现。间隙感染患儿病情多较急重,入院后不能单纯等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应根据诊断、感染来源、临床表现、脓液性状,初步估计治病菌后采用经验性用药。待细菌培养及药敏有了结果,要及时有针对性的换用此种细菌更加敏感的抗生素。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依据药敏结果用药并不是完全有效,这是因为在治疗過程中随着患儿病情变化,病原菌的种类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出现新的耐药菌株及新的细菌混合。因此抗生素的应用也应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病情变化、脓液性状、实验室结果等情况作出合理调整。

3.3临床工作中,要避免单纯依赖抗生素的倾向,应明确,抗菌药物的应用并不能代替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严格的无菌技术、脓肿的及时切开和彻底的引流。切开引流指征:局部疼痛加重,呈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出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者;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者;颌周蜂窝织炎,炎症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苦难及吞咽困难者【3】。凡符合切开引流指征的患儿一定要严格把关手术适应证,不应保守。此外,在手术治疗方面,因为口底多间隙感染起病急,易造成患儿呼吸困难,假如脓肿切开引流后仍不能缓解,要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同时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4】.

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只要及早发现、积极治疗,坚持抗感染治疗与手术切排相结合,全身处理与局部处理相结合,就能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1]张锡译,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56-169。

[2]黄洪章。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40-143.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