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难舍弃的童心

2014-04-29谢树雷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西洋画竹影童真

谢树雷

一、课题的主题与背景

记得以前听一位老师在上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竹影》一课时,不是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揣摩去体会、感悟文本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却紧紧抓住课文中“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两句话,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搜集有关西洋画、中国画的知识,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知识、探讨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其结果是学生有关西洋画、中国画的知识倒是掌握了不少,语文课的“专务”却被旁落了。叶圣陶先生说:“凡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獲少。”我们的语文教师的确不能是知识的“催产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成为知识的拼盘;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因此,如何让语文课透露出语文味,具有人文色彩,就成了我在教学时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竹影》这一课前,我仔细拜读了有关丰子恺先生的传记资料和《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作品,对老先生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解读文本有相当大的帮助。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不禁产生了一丝担忧,这样一篇具有极高美学品位的文章,学生能读得懂吗?能领略到其中的童真童趣吗?他们会觉得本文枯燥无味吗?中间艺术术语太多,特别是第五、六自然段这两段,哪里有童趣可言哦。该怎么上好这堂课,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心灵产生美的熏陶,就成了我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带着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态,我上完了这个单元后面的文章,却留着这篇课文。直到偶然在一本学术专著上看到一篇文章,才让我茅塞顿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最好的赏识。何不让学生放开去读,用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找寻他们心中的花样世界呢?

困扰我多日的疑惑终于迎刃而解。于是,经过认真的备课,我信心满满地去上课了。

二、精彩情景描述

在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我就将整个课堂教给学生,自己担当起了引领课堂的角色。在学生进行完整的审美阅读后,我开始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这很好。我也有我的理解,从音乐的角度讲,“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欢快的调子,“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暗淡、忧郁、清冷的调子。这样形容正符合“暖色”到“寒色”的光的变化,即由阳光到月光。而“光景”本应该是视觉感知的,“长音阶、短音阶”是听觉感知的,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东西写成听觉感知,意境很美。

有人说,本文体现了美学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童真童趣,但是不是通篇如此呢?老师试着改写了第五、六自然段的前几句话,同学们听听看:“‘哦,真是了不起!我倒想问你啊,爸爸。你看我这里有两幅画,你说是画马还是画竹简单啊?爸爸倒是很乐意接受我的问话,他指着画上的马笑呵呵地对我说:‘大儿子,你看这幅,画马在于马本身的。在一旁的弟弟是一脸的雾水:‘爸爸,照你这么说画竹就可以胡乱画了?爸爸将弟弟的鼻子一拧,面带微笑地说:‘儿子,你干吗老是爱钻牛角尖啊?我告诉你哦,画竹要特别注意竹、叶的结合。我的坏习惯又一咕咚地冒出来了:‘爸爸,你有点扯皮哦。你每次说话总是说一半留一半,想吊我们的胃口啊?”

生1:像小孩子说的话。

生2:有趣多了,仿佛回到了童年。

师:好,下面同学们也试着改改看看。

生3:“爸爸听了自己的孩子的问话,满心欢喜:‘对于竹的画,你大致一瞄,好像没有什么的。你们睁大你们的眼睛,再凑近瞧瞧,你会发现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集合的形体都是有讲究的。我们三个异口同声:‘是吗?我们瞧瞧。我不瞧则已,一瞧就瞧出了问题:‘爸爸,竹子不是绿色的吗?爸爸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问吗?真是!‘你看,我的爸爸,画竹子不是要用绿色的颜料吗?干吗用这种黑不拉几的颜色啊?我的爸爸兴致似乎更高了:‘大小儿子,还有你华明,你们就不知道了,这叫墨笔,是用红蓝黄三种颜色等量混合而成的。”

生4:“爸爸顺手从屋里拿出这样两幅画,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西洋画。并叫过我们:‘你们喜欢哪一幅画啊?我是老大,自是当仁不让的,抢先说:‘我喜欢西洋画。要是谁画了张家界,下次旅游我一定去连孙悟空就有点害怕的火焰山。爸爸接过话头:‘是啊,西洋画画的和实物一样,可以一眼看到底呀!我的弟弟好像有点急不可待了:‘我喜欢中国画。你看它好朦胧哦,它的身上还披了一层薄衣呢!好漂亮的哦!爸爸用手摸摸我的弟弟,一边说:‘我的憨头小子,那不叫朦胧,那也不是薄衣,那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神气哦,这是西洋画里没有的……还没有等到我的爸爸说完,我们就已经在‘西洋画好,中国画好的争吵声中各画各的画去了。我的爸爸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哦。”

……

生5:老师和同学的修改是比原文变得有趣多了,但不能这样,这是一种不尊重艺术的表现,艺术应当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生6:我不同意。本文写的是童趣,是要我们在童趣中来体味一点艺术而已,而不是唯艺术。

(及时点评,加以鼓励。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

师:请问:怎样看文章的中心呢?

生7:文章既写了景,又写了活动情,再写了中国画,我认为主要突出了怎样去欣赏国画。

生8:作者写景又写了人物活动,充满童真童趣,然后自然引出对中国画的认识,突出了童真童趣中也包含了艺术和美。(掌声响起)

生9:我觉得这样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由童真童趣的故事自然引入中国画的艺术的殿堂,多美的情景。第一、二、七段是烘托,第三、四段是铺垫,第五、六、八段是升华主题,它们共同表现文章的中心。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好。我也认为本文通过写作者儿时与伙伴们天真烂漫的描竹影游戏活动及父亲把孩子们带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的事,揭示了生活中处处包含着艺术和美。我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教学反思、研究

我们已是成人,已失去童心,所以发现不了“充满童趣”的现象。对我们多数人来说,等不到成年,这种锐利的目光,爱一切美丽的和令人惊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经迟钝,甚至丧失殆尽,这真是我们的不幸。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真诚地相信,对儿童来说,感觉比知识更为重要。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换一种角度,才能发现美。

只有描绘心中的竹子,才能走进多彩的世界。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梅溪中心校)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西洋画竹影童真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想东想西”展童真
偶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竹影垂帘
铜铃山中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竹影金秋(七绝)
浅析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艺术差异
论西洋绘画与天文科技知识对朝鲜后期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