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途径探讨
2014-04-29赵爱江石海雷
赵爱江,石海雷
肃宁县人民医院,河北 肃宁 06235O
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途径探讨
赵爱江,石海雷
肃宁县人民医院,河北 肃宁 06235O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措施,为脑血管病长期预防的有效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制定综合预防方案,并对预防对象进行指导、监督和观察,3年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坚持预防与未坚持预防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社区患者能够长期坚持预防的人数与非社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把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与社区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保持脑血管病预防的合理性和长期性,才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脑血管病;综合预防;社区医疗
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脑血管病重在预防。采取何种途径并尽早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其发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已有的研究多针对某一种危险因素的干预,如单纯控制高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基本局限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人群发病率高,因此单纯进行某一单一危险因素和小范围的干预治疗已显示出明显的不足。脑血管病的预防必须走出医院、走向社区,采取社会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国外在脑血管病的社会化综合预防方面已逐步展开,而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将脑血管病的综合性预防与当前日益兴起的社区医疗服务结合起来,以探讨脑血管病长期预防的有效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部分来自某地区农村与城区有自觉症状的门诊就诊患者,部分来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所辖该地区城区社区健康体检人群。
1.2 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按照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1.3 纳入标准 根据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3],凡年龄超过40岁,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均纳入综合性预防研究对象:①高血压;②糖尿病;③冠心病和/或风心病;④高脂血症;⑤高黏滞血症;⑥高纤维蛋白原血症[4];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⑧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狭窄。
1.4 排除标准 排除已患脑血管病患者。
1.5 方法
l.5.1 脑血管病知识的社区宣传教育 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会同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负责脑血管病相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形式包括组织社区中老年人进行脑血管病的有关知识讲座,在报纸上刊登有关脑血管病预防的科普文章,在社区发放脑血管病预防的有关材料,组织社区中老年人体检[5-7]。
1.5.2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8-11]门诊就诊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均填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记录单。监测项目包括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血黏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血小板聚集率。每位监测对象均在早晨7:30~9:00抽取空腹肘静脉血;病史询问、血压测量、抽取血液标本及血液检验均由脑血管病监测室专人负责;颈动脉有无狭窄由多普勒室人员进行检查。将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数据库,以便跟踪随访。
1.5.3 综合预防方案的制定 根据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对无任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仅给予脑血管病预防知识的指导,不采取药物治疗;凡符合预防对象标准者由2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制订出每位预防对象的个体化综合性预防措施[12-14],措施包括:①高血压患者认真控制血压,让患者了解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只有坚持长期的、系统的治疗,才能将血压控制和保持在较低或正常水平,常用降血压药物有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复方卡托普利等;②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糖尿病,包括饮食疗法和药物治疗,常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有优降糖、苯乙双胍、二甲双胍等,应将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③心脏病者,尤其是冠心病、风心病伴有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者,应积极治疗心脏疾病,同时应用口服类抗凝药物如PSS或甘糖酯,以预防心源性脑梗塞;④对高脂血症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诺贝特,他汀类药物等;⑤高黏滞血症,应用口服类抗凝药PSS或甘糖酯,或静脉滴注精制蝮蛇抗栓酶(Svate-3)1个疗程(15天);⑥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者,积极降纤治疗。降纤酶治疗短期效果明显,之后配合口服药物普恩复胶囊将血浆纤维蛋白原保持在正常范围。降纤酶应用方法为第1天和第2天各10U,第4天、第6天各5U,分别加入0.9%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立即住院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定,或给予抗凝治疗;⑧颈动脉狭窄者重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包括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口服药物;⑨所有预防对象均戒除吸烟的不良习惯,控制饮酒量。
1.5.4 分组及随访方式 根据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将符合预防对象标准者分为社区组,即社区组织的体检人群;非社区组,即门诊就诊的患者和非社区组织的体检人群。2组个体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相同,跟踪、观察、指导和监督等随访方式不同。
1.6 随访办法和随访时间 对进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数据库的所有病例进行随访观察。
1.6.1 社区组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对所属社区的预防对象进行指导、监督和观察,每3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再根据监测结果对综合性预防措施进行针对性调整。
1.6.2 非社区组 仅在第一次监测时给予用药监督和指导;监测结果正常者最终随访1次;随访时间为第一次监测起至2年止。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监测2 687人,其中监测结果在正常范围、无任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652人,确定为预防对象者2035人。预防对象中,男1137人,女898人;40~49岁235人,50~59岁314人,60~69岁605人,70~79岁529人,80~89岁352人;社区组预防对象1 132人,到随访结束能一直坚持按预防措施治疗者称坚持预防,有957人,未按要求控制危险因素者称未坚持预防,共175人;非社区组预防对象903人。非社区组预防对象903人,到随访结束能一直坚持按预防措施治疗者406人,未能按要求控制危险因素者497人。
2.2 年发病率 监测结果正常者652人中无1人发病;综合预防2035人中66.98%(1363/2035)人按要求进行了预防,发病人数为24人,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年发病率比较
2.3 坚持预防与未坚持预防者脑卒中发病率比较 经χ2检验,坚持预防治疗者脑血管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未坚持预防治疗者(P<0.01),见表2。
表2 坚持预防与未坚持预防者脑卒中发病率比较
2.4 社区组和非社区组坚持预防治疗人数比较 经χ2检验,社区组能长期坚持预防的人数明显多于非社区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病重在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因此必须动员中老年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所谓针对性是指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的放矢的干预,但并非人人都给予药物预防。
脑血管病重在预防,贵在坚持。研究结果表明坚持预防与未坚持预防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有显著差异;社区组能长期坚持预防的人数与非社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部分中老年人虽然进行了监测,也给予了针对性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但未进入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未能认识到脑血管病预防的重要性,未得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员的定期指导及监督,因而55.03%的人未能坚持预防治疗。而进入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预防对象则84.54%的人能坚持预防。进一步说明脑血管病的预防确须与社区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预防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脑血管病的预防也才能成功。
通过随访观察发现,人们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坚持预防,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而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培养人群的防病意识上。没有防病意识,预防措施就难以实行。培养防病意识,最可靠、最容易做到的是把脑血管病的综合性预防与目前日益兴起的社区医疗服务结合起来。这是社会化预防脑血管病的一种新途径的有益尝试。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师可分片包点负责所辖区的预防对象的用药指导、脑血管病知识咨询及随访观察。当然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号召、支持和合理的投入。这需要各级政府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脑血管病预防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必须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监测及制订个体化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单一危险因素的干预已显示出明显的不足。有了防病意识还必须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将脑血管病的综合性预防与社区医疗服务结合起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认真控制已知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必须立即开始并要终身坚持。虽然普遍认为认真控制血压就能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但综合性预防对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更为合理,因此在人群中培养个体防病意识,动员个体进行监测,制订综合性预防措施,监督指导,坚持预防。总之,把脑血管病的综合性预防与社区医疗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保持脑血管病预防的合理性和长期性,才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62-64.
[2]全军脑血管病协作组.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24-231.
[3]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4-438.
[4]张庆祥,张保席.高纤维蛋白原衄症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4):360-361.
[5]程洁.脑卒中患者偏瘫运动功能及后遗症康复的整体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7):197-199.
[6]高源.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6):2114.
[7]李珂,王星云.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指导[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17(6):41-42.
[8]陈伟伟,周超平,刘巧芬.丽水市城镇机关干部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监测[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3(6):54-55.
[9]应桂英,李宁秀.四川省城市居民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定量评价标准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2):1141-1145.
[10]张保樽,张庆祥.脑血管病高危个体筛选方法及人群防治[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4):228-229.
[11]张保樽,王冬嫣,张玉林.脑血管病病前因素及防治效果研究[J].北京医学,1996,18(4):224-227.
[12]张家齐,刘欣,赵卫东,等.鞍钢职工心脑血管疾病现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1):9-11.
[13]吴升平.脑血管疾病人群防治的新趋向[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8,5(2):118.
[14]史荫绵.综合性预防措施对脑血管病效果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7,4(2):68.
The Ways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t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ZHAO Aijiang,SHI Hailei
Sun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Suning 062350,China
Objective:To offer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long-term prevention t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by exploring the 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t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Methods:The plan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he objects of the prevention were guided,monitored and observed,all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The onse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as related to many risk factor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 of cerebral apoplexy incidences between the patients who were and were not persisting in the prevention(P<0.01);the comparis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the community patients which could persis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non-community ones(P<0.01).Conclusion: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could keep the rationalit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long-term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R193
A
1004-6852(2014)01-0096-03
2013-05-15
赵爱江(1973—),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