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2014-04-28石桂芳

中国药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羧酸衍生物氯吡

张 宏,石桂芳

(冀中能源峰峰总医院,河北 邯郸 0562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中不稳定斑块破裂后致使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1]。因此,要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必须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应用他汀类药物行强化调脂治疗可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临床常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ACS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再强化他汀治疗,但同时使用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有可能对前者的抗血小板作用产生影响[2]。笔者对我院收治的ACS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后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并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收治的ACS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ACS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处狭窄≥75%;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衰竭、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活动性出血、严重心衰、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入院前2周内服用过上述药物以及同时服用过(CYP)系统代谢药物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32~89 岁,平均(54.8±11.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 40 例,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16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4例;合并高血压38例,糖尿病24例,高血脂35例;吸烟8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员30例为对照组,经体检后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年龄 20 ~68 岁,平均(42.8 ±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承德中药集团普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为 50 mg×50片,国药准字 H13024249)100 mg/d、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为 25 mg/片,国药准字 H20120035)75 mg/d和阿托伐他汀(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 10 mg/片,国药准字 H20120021)20 mg/d治疗,口服以上药物5d后停用阿托伐他汀,继续服用其他两种药物。对照组患者除不给予常规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案与观察组一致。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使用美国安捷伦公司的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则采用Model590型血小板聚集仪(美国Chrono-Log公司)进行测定。观察并记录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加阿托伐他汀前后两组人员的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表1 两组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氯吡格雷(n g/d L) 血小板聚集率(%)观察组对照组未加阿托伐他汀4 7.2 4 ± 1 5.5 4*4 7.1 6 ± 1 6.5 7加阿托伐他汀5.9 7 ± 0.8 9*5.7 7 ± 0.8 6未加阿托伐他汀5.8 8 ± 0.9 6*5.6 9 ± 0.8 5加阿托伐他汀4 7.7 2 ± 1 5.1 6*4 4.5 2 ± 1 6.4 7

3 讨论

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等3种类型[3],发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临床治疗通常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再强化他汀治疗[4],其中氯吡格雷是一种药物前体,其母体化合物血浆浓度不高,85%以上的母体通过水解后产生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然后经肾脏排出,剩余15%经肝脏代谢后转化为抗血小板物质,起到抗血小板作用。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调脂作用,可有效保护心脑血管,防止心脑血管疾病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可对抗或减轻炎症反应,在抗血小板聚集、减轻血栓形成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均可发挥积极作用[5-6]。但由于以上两种药物的代谢途径一致,联用进行治疗有可能会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产生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的治疗。本研究通过比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加用阿托伐他汀与单纯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后的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旨在明确阿托伐他汀是否会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产生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健康受试者还是ACS患者,是否加入阿托伐他汀治疗都不会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产生影响。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并无相互作用,临床可积极使用上述药物对ACS患者进行治疗,以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马金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J].当代医学,2012,18(34):86 -87.

[2]王燕慧,张 灏,孟晓冬,等.抗血小板治疗后再联用阿托伐他汀对代谢的影响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11):807-809.

[3]刘汉青.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5):113.

[4]张 灏,米登海.抗血小板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1-298.

[5]刘 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0):8 -9.

[6]王燕慧,张 灏.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争议的现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38(2):104-107.

猜你喜欢

羧酸衍生物氯吡
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羧酸系超缓凝减水剂性能研究及应用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大孔ZIF-67及其超薄衍生物的光催化CO2还原研究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新型杀螨剂β-酮腈衍生物及其开发
搅拌站废水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含聚醚侧链梳型聚羧酸盐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烃的含氧衍生物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