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病变70例临床分析☆

2014-04-27覃兰惠莫雪安黄文邱笛罗文静吴李硕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球菌

覃兰惠莫雪安黄文邱笛罗文静吴李硕

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病变70例临床分析☆

覃兰惠*莫雪安**黄文△邱笛*罗文静*吴李硕*

目的分析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IDS合并神经系统病变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99例AIDS患者中,合并神经系统病变70例,占7.0%。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19例(27.1%),脑血管病12例(17.1%),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病变各3例(4.3%),化脓性脑膜炎、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各2例(2.9%),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AIDS脑病、周围神经病各1例(1.4%),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5例(21.4%),不明原因颅内占位性病变14例(20.0%),其中5例(7.1%)合并2种以上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包括头痛51例(72.9%),发热39例(55.7%),恶心呕吐37例(52.9%),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26例(37.1%),意识障碍17例(24.3%),抽搐12例(17.1%),视物模糊7例(10.0%)等。27例(96.4%)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好转50例(71.4%),未愈13例(18.6%),住院期间死亡7例(10.0%),病死率10.0%。结论AIDS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机会性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

艾滋病 神经系统病变 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HIV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易漏诊误诊。因此,本研究对我院住院治疗的AID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其神经系统病变的特点,以期有利于该病的诊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IDS患者999例中,选择合并神经系统病变70例入组。入组标准:①按照我国2011年《AIDS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血清抗HIV抗体均阳性;②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根据患者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意识障碍,抽搐,颈抵抗等表现中的一项或几项,结合头颅CT/ MRI、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外周血检查、脑组织病理和诊断性治疗效果综合诊断。排除标准:①感染HIV前已经明确有神经系统病变;②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③合并器官移植。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表现、诊治情况及转归。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70例中,男56例(80.0%),女14例(20.0%)。年龄18~79岁。HIV可能感染途径:性途径13例(18.6%),静脉吸毒2例(2.6%),不详55例(78.6%)。

2.2 临床表现入院前病程12 h~15个月。主要症状:头痛51例(72.9%),发热39例(55.7%),恶心呕吐37例(52.9%),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26例(37.1%),意识障碍17例(24.3%),体重下降14例(20.0%),抽搐12例(17.1%),视物模糊及复视7例(10.0%),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6例(8.6%),大小便失禁4例(5.7%),咳嗽11例(15.7%),腹泻5例(7.1%)。

入院体检:发热39例(55.7%),最高体温42℃。肌张力增高 9例(12.9%)、下降4例(5.7%),肌力下降29例(41.4%),四肢躯干感觉障碍9例(12.9%),腱反射增高9例(12.9%)、减弱或消失8例(11.4%),Babinski's征阳性15例(21.4%),颈抵抗26例(37.1%),Kernig's征阳性22例(31.4%),记忆力下降6例(8.6%),鼻唇沟变浅、同侧口角歪斜7例(10.0%),共济失调4例(5.7%),消瘦14例(20.0%),皮肤带状疱疹6例(8.6%),浅表淋巴结肿大9例(12.9%)。

2.3 辅助检查①抗HIV抗体试验 所有病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血清抗HIV抗体为阳性。②T细胞亚群测定 28例行T细胞亚群检测,27例(96.4%)CD4+T淋巴细胞降低,1例(3.6%)CD4+T淋巴细胞增加。③血常规 59例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10例(16.9%),降低13例(22.0%);淋巴细胞升高2例(3.4%),下降21例(35.6%)。④CSF 44例行腰穿及CSF检查,颅内压升高18例(40.9%),其中>300 mm H20 5例(11.4%)。有核细胞数升高36例(81.8%);蛋白升高19例(43.2%);糖降低20例(45.5%);氯化物降低24例(54.5%)。墨汁染色阳性19例(43.2%),培养出新型隐球菌13例(29.5%),涂片找到真菌1例(2.3%)。⑤影像学 35例行头颅CT检查,占位性病灶13例(37.1%),脑积水3例(8.6%),脑白质疏松1例(2.9%),脑出血3例(8.6%),脑梗塞9例(25.7%),脑萎缩2例(5.7%)。35例行头颅MRI检查,炎性病灶3例(8.6%),占位性病灶17例(48.6%),缺血性病灶10例(28.6%),脑出血2例(5.7%),脑白质脱髓鞘4例(11.4%),脑萎缩3例(8.6%),脊髓病变2例(5.7%)。⑥脑电图 8例行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3例(37.5%);中度异常5例(62.5%)。⑦脑组织病理 2例行脑组织病理检查,1例为坏死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为化脓性炎症可能性大。1例为干酪样坏死物及慢性炎性肉芽组织增生,上皮样细胞反应,符合结核病。

2.4 AIDS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及转归AIDS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膜炎,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最为常见,如表1所示。

2.4.1 其他合并症或并发症 乙型肝炎12例(17.1%),丙型肝炎6例(8.6%),肺结核5例(7.1%),肺外结核2例(2.9%),肺部感染8例(11.4%),梅毒5例(7.1%),口腔念珠菌感染3例(4.3%),带状疱疹3例(4.3%)。

2.5 治疗70例患者予营养神经、增强免疫力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氟胞嘧啶等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予抗痨治疗。

表1 AIDS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及转归

3 讨论

HIV具有亲神经性,可侵犯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病变是AIDS常见的并发症。本组999例AIDS患者中,合并神经系统病变70例,占7.0%,低于国外文献资料的24.5%[2]。本组患者男女比例及发病年龄与本院AIDS无神经系统合并症患者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AIDS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组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存在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如发热、体重下降、肺部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皮肤带状疱疹等,因此对于因神经系统症状来就诊的患者,伴上述症状者应注意筛查HIV。

70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占首位,其中隐球菌性脑膜炎最多,占27.1%,与国内文献资料的26.56%接近[3]。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容易误诊,本组19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4例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脑炎,2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误诊率达31.6%,但低于国内相关报道的66.67%[4]。腰椎穿刺行CSF病原学检查是早期发现该病的重要手段,确诊本组19例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主要依靠CSF墨汁染色发现新型隐球菌,其中13例培养出新型隐球菌。住院期间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者死亡4例,死因主要是脑疝。

AIDS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淋巴细胞尤其是CD4细胞减少,易发生结核性脑膜炎。本组患者并发结核性脑膜炎3例,均以头痛、发热起病,2例伴有肺结核或肺外结核,2例伴有较明显全身结核中毒症状,1例合并口腔真菌感染。有研究显示因这些患者细胞免疫及变态反应均受到抑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仅在15%~40%[5],提示结核菌素试验对诊断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意义不大。头颅CT也缺乏特异性改变。3例患者CSF常规检查均有糖和氯降低、细胞数增高,2例同时有蛋白增高,因此,CSF的检查可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另外,可根据病情行诊断性抗痨治疗,提高诊断效率,本组患者经抗痨治疗均好转。因此,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CSF检查、肺外结核感染及诊断性治疗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线索。

由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药物的使用,极大改善了AIDS的预后。大量的AIDS正在从中年向老年过渡,该病的发展进程正在发生变化,以前AIDS的并发症如脑血管病,引起大家的重视。有尸检研究显示感染HIV的患者静息性卒中的风险较高[6]。本组70例患者中,12例合并脑血管病,脑梗塞较脑出血多见,其中,脑梗塞10例,脑出血3例,混合性中风1例。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肢体乏力、复视及意识障碍等,行头颅CT/MRI可明确缺血或出血病灶。本组合并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多为老年人,发病前未使用HARRT药物,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与HIV的慢性感染及年龄有关。因此,HIV慢性感染的患者,更应注意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PML)是由JC病毒(Jamestown Canyon virus,JC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脱髓鞘性疾病,以少突胶质细胞的破坏和神经纤维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好发于免疫功能严重抑制的人群。HIV-1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可使血-CSF屏障对JCV通透性增加,HIV-1的Tat蛋白或其分泌的趋化因子可刺激JCV的复制[7]。过去这种疾病非常罕见[8],近30年来随着HIV感染率的增高,AIDS已成为PML最为常见的诱因[9]。本组患者中2例诊断为PML,该病起病隐匿,以头痛、肢体乏力为主要表现。MRI可显示脱髓鞘病灶,是诊断PML的重要方法。本组2例患者MRI均发现大脑白质多发脱髓鞘病灶,主要累及的部位是额叶与两侧丘脑,与报道相一致[10]。另外,MRI可在临床表现出现之前显示出病灶[11]。脑活检是确诊PML最可靠的方法,但取材较困难,手术风险大。有报道应用PCR方法检测CSF中的JCV DNA是较特异的指标[12]。这提示,临床上怀疑PML但影像学诊断较困难的的AIDS患者,可行CSF PCR方法检测JCV DNA进一步确诊。

AIDS预后差,易合并各种神经系统病变,累及的部位不同其表现形式各异,且可同时出现多个部位病变,诊断较困难、病死率高。本组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7例,病死率10.0%。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注意筛查,并完善相关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行HAART治疗,以减少患者死亡,改善预后。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10):629-640.

[2]Vivithanaporn P,Heo G,Gamble J,et al.Neurologic disease burden in treated HIV/AIDS predicts survival:a popula⁃tion-based study[J].Neurology,2010,75(13):1150-1158.

[3]刘春礼,关琦,侯明杰,等.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 25-27.

[4]何俊瑛,何红彦,孟兆华,等.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疗效探讨(附30例报道)[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 33(7):433-435.

[5]张敦熔.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565.

[6]Evers S,Nabavi D,Rahmann A,et al.Ischaemic cerebrovascu⁃ lar events in HIV infection:a cohort study[J].Cerebrovasc Dis, 2003,15(3):199-205.

[7]滕竞飞,潘卫.HIV-1 Tat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效应[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22(4):406-410.

[8]Murphy E L,Collier A C,Kalish L A,et al.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decreases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IV disease[J].Ann Intern Med,2001,135(1): 17-26.

[9]利玉欢,李玲,黄如训,等.艾滋病所致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附1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 (3):212-213.

[10]邢华医,杜怡峰.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2):147-148.

[11]Thurnher M M,Thurnher S A,Muhlbauer B,et al.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 in AIDS:initial and follow-up CT and MRI[J].Neuroradiology,1997,39(9):611-618.

[12]Sahraian M A,Radue E W,Eshaghi A,et al.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a review of the neuroimaging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Eur J Neurol,2012,19(8): 1060-1069.

R747

A

2013-08-23)

(责任编辑:李立)

10.3936/j.issn.1002-0152.2014.02.0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160152,81371333,2013GXNSFCA019013)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

**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护理学院(南宁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E-mail:mxa550@126.com;hwen1229@163.com)

猜你喜欢

结核性脑膜炎球菌
2015—2020年某院肠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Vaccination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331株肠球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探讨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