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
2014-04-26许杭璐昝琪
许杭璐 昝琪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29-02
一、网络舆论定义及现状
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邹军教授认为:“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而“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众是指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从众心理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与感情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求新异,反传统。他们的内心充满激情,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在网络舆论中,往往充当先锋。毋庸置疑,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方向产生着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原因分析
1.网络的虚拟性让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有了发源地
通过调查发现48.46%的同学不是很提倡网络舆论的激烈措辞,但是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被围攻而不发表自己的观点。43.08%的同学可以公平公正地指出不当之处并且言论不情绪化。3.85%的同学觉得网络激烈的措辞很过瘾很刺激。4.62%的同学认为跟着大家一起说也许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该题结果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缺乏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往往他们的行为受他人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不被孤立为了不被围攻,他们隐藏了自己的想法以免自己被当成是“异类”看作是不合群。可喜的是也有很多同学能够理性的公平公正的指出不当之处,社会需要这样的声音,只有这种正义之声成为主流才能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令人担忧的是有少数同学会认为这种过激的语言很爽很刺激,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特立独行可以交到朋友。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会在微博、贴吧、论坛各大媒体出现对骂,口水战……
2.大学生网民自身因素是产生舆论从众现象的关键
第一,寡不敌众选择服从。人多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众口铄金的情形下。鲜少有人还能坚持己见。少数服从多数这一从众行为是对大部分人行为信任的一种表现。在参与网络评论时,绝大多数的网民会选择翻阅其他人的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主流评论在大家脑海中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当自己发表评论时,很容易受到之前观念的影响,慢慢形成服从意识,不敢提出相反的意见。
第二,随大流求安稳。在网上展开讨论时,独树一帜的行为总是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使其被其他网民孤立,攻击,更甚于受到惩罚。因而大学生网民在发表评论时更多的是跟随大流。同样在调查中发现,47.69%的同学认为当今大学生对待网络热点参与度较高,但是多数评论是抱着“看客”心理而发。32.31%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但“随大流”情况很常见。10.77%的同学认为参与度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有9.23%的同学认为参与度不高,多数情况只看不评。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较高,但由于心理压力等因素,更多的大学生网民只是愿意充当看客。即使参与评论时,更多的人选择了随大流。
第三,心理不确定性需求。当个体做出任何行为时,都将面临确定和不确定性两种约束条件。当确定性的条件得到满足,从众行为不会出现。大学生在网上参与讨论,对于谈论话题自己有明确的观点或者是想法时,无论当时的主流评论如何,豆浆不会影响个人的判断。因为情形是确定的,清晰的,不用去从众。反之,如果对于问题存在不确定的条件时,从众现象就会很容易发生。
三、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产生带来的影响
从正面讲,大学生掌握着相对高端的文化知识,他们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有些大学生疾恶如仇,会发出一些正义的声音。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时候,网络成为大学生泄私愤的空间,污言秽语,可谓信手拈来。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尚未迈入社会,心智并不成熟,但同时又满腔激情,所以往往也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过激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甚嚣尘上。显然这不利于网络舆论朝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网民的舆论从众心理会为网络罪犯提供机会。当只有我们一个人时往往会理性地考虑后果基本不会“网络犯罪”,但是如果身边有人做了并且短时间里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从众定式就会使我们产生非理性思维,法不责众的心理会充斥于胸。这种现象在网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小到盗取他人的QQ密码,大到制作病毒软件等,最为可怕的是这些现象在网络的世界里成为具有褒义色彩的代名词。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大学生网民在参与讨论中,很多想法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所感所想。所以,网络社会中的很多方面,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果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网络生活中,潜移默化中会让更多的网友受到不良情绪影响,更甚者导致他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转变。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1.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当如此。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主力军与新鲜血液,更是打造讲正气、遵法纪、守底线的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每个大学生网民都应树立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立足于主流社会政治观念,并以此作为思考认知、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自觉抵制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各类网络糟粕,才能得出真正适合本国与本民族的正确结论,进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2.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从而给高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的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各高校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信息网络监控和管理,避免各种有害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
3.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网络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把好网络内容关,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以及它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关注网络,把握德育工作的制高点。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努力在源头上做好防控工作,依靠各种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予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实进行说明和澄清。对于反动的、无中生有的谎言以及影响大局的言论要坚决删除。对热点问题要提出正确观点,有争议的问题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对于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上瘾症”、“网络虚假恋情”、“网络孤独症”要及时提醒,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防止其陷入网络陷阱。要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知识竞赛、网络创业大赛等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网络舆论从众心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生活在网络环境影响之中的当代大学生,相比以前能够更加方便、快速地获得多元化的信息同时,也面临更多诱惑和挑战。面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不断兴盛,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也随之不断发展。在看到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同时,应该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产生的从众心理,并以大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杨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金绍荣.高校BBS传播过程中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1
[3]刘昊.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