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14-04-26胡思娇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方法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

胡思娇

摘 要: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部分,马克思通过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形态的演变得出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结构组成要素关系过程中,将社会理解为一种在矛盾运动作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我国在社会建设实践过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面对发展关键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凸显,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加快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和谐社会;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07-02

马克思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典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了人类社会基社会形态的变更本结构构成及其变化规律,社会结构的重组、变化将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并将社会结构的辩证运动和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结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马克思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真正破解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认识、改造社会提供了方法论。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前提。

一、马克思对社会的基本认识

社会结构从外在看来,可以看作是社会的组成要素的拼合总体,而对于马克思而言,他没有指出特定的社会要素是什么,而是将复杂的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更多是认为这个整体是由众多关系的总和组成。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主要是把社会结构看作是人们在持续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是各种社会要素关系的总和。这是总结和归纳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首先,马克思将社会看成是一个变化的有机体。在《资本论》中,他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102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有机活动性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人们在进行基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或在进行社会交往时,都会与旁人形成一种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是双方互动的。人们的交往在社会环境中产生,使社会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交往活动和形式又受到社会发展一定时期的制约,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交往。人们只有进行实践活动,才能保持社会的继续发展。

其次,社会是由生产力、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的有机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对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各构成要素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82生产力结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总和,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整体结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政治生活关系、精神生活关系和社会生活关系的总和。

最后,从动态上把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马克思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多种关系构成的有机体,生产力结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是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力结构为基础、经济结构为中介而构建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它包含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种种矛盾,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矛盾,矛盾的不断解决同时又出现新的矛盾,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同时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就是历史前进的依据。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包含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具有历史性,是历史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不是作为个体来研究的,社会发展是历史的一部分,实际上社会是历史的表现形式。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具有层次性,它的内部各要素各结构体系是有序关联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从宏观方面是人的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对立统一,从中观方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对立统一,从微观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立统一。最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具有关联性,它内部各要素、各部分是紧密相连的,形成种种对立统一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丰富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对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各构成要素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82这是马克思对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概括性的论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和概括了社会结构理论,表明了他转向为一名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建立了唯物史观。

首先,马克思以生产实践活动将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了。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的个人,首先是自然人,他依靠自然资源生存下来。简单地依靠自然条件存活下来的人,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与其他动物毫无区别。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就开始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创造物质生活本身。现实的人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这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也是考察唯物史观的前提。

其次,马克思对社会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做了具体论述。意识本质上是人脑对外界物质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开始是人对外界直接的可感知环境的一种意识,随着人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人渐渐萌生出要与其他人交流交往的意识。马克思通过人的两项实践活动,即生产和交往,以它们为基础考察,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生产是首要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生产派生出来的,生产资料、分工、意识都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来说明各种意识的产生,意识不是凭空而来,它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

最后,马克思认为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从以往的历史事实考察,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这种变化来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进行了剖析,在一个国家中,大量人群失去了土地都成为无产的愿意出卖劳力的自由人,而这些资本却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由此私有制和分配发挥作用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对资本的渴望,生产不断扩大,同时对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革命带来了技术革命,这大大挤压了原本工人的工作空间,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只能借助一些改革来调整矛盾,并且将这种生产方式转移到其他落后国家,将这种形式区域化、国际化。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些对生产关系的改革终究是无法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这种情况必将被打破。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不仅是揭示社会构成的理论,更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要从整体、各层次关系在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健康、平稳发展。

第一,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对它加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表明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社会发展,紧紧抓住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这个主要矛盾是关键。邓小平从我国现实出发,提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至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之前,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化的阶级斗争和阶级批斗上,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不符的,这种活跃的政治生活是畸形的发展,是脱离经济基础的。近年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指出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种种政策的不断提出,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解释中,将以往的“三位一体”扩充为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与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充分证明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体现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对我国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

第二,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把它作为设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蓝图的思想理论基础。面对我国种种社会问题的凸显,要认识到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它们的产生具有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既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发展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要靠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断破除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了上层建筑也应当适当调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不适应必须借助社会体制改革,使制度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完善,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总之是要利于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能由此否定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那样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指引的历史方向了。

第三,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把它作为研究解决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表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体,应当把整体与局部,历史与现实、当前与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改革,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事业和社会事业建设出现许多不协调,经济发展水平赶超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正如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指出的那样,社会形态的运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解决深层矛盾和问题,也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关键是要正确运用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统筹协调,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意解决实际问题,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推上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方法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