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探索及应用
2014-04-26王工利
王工利
摘 要:游戏作为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对于幼儿的心智发展有重要作用。让游戏贯穿于幼儿教育的环节,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如下: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手段;快乐地玩,有效地学;体育活动与游戏的结合;自主性区域活动与游戏的结合;重视游戏精神的彰显。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56-02
3~6岁的幼儿所接收的教育被称之为幼儿教育。虽然幼儿教育不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但是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作为教育的起点,幼儿所受到的教育会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的认识已经逐步加深,而游戏在幼儿发展方面也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幼儿教育方面,游戏使得幼儿在获得新的认知和发展情感方面更加巩固。他认为,幼儿的认知活动和游戏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1.游戏对幼儿情感、智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促进
在情感方面,游戏奠定了幼儿的审美观,发展了幼儿的智力,加强了幼儿的道德感,加深了幼儿的成功感。同时,在游戏的时候,也会缓解幼儿低落消极的情绪。
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游戏能使幼儿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交往中,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道德规范和培养与人交往中的一些技巧等。
在智商方面,首先就是促进其象征性的功能。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认知世界,例如在打地鼠的游戏中,信号物是锤子,而其对应的信号物则是被打的地鼠。这种游戏就覆盖了画面切换、机智反应等一些因素。通过游戏,一些在现实世界中的规则和习惯被儿童不断地进行演练。教育学学说认为,幼儿的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二是幼儿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而这两者的中间地带,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幼儿在玩游戏中,通常智商表现的要比实际水平高,沟通和思维能力也要高于实际年龄。因此游戏不仅促进其发展,而且还一定程度地指引其发展方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现在或是将来的影响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幼儿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其往后发展的重要手段。
2.游戏保证了幼儿人格健康的形成
所谓的人格即是指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在兴趣、价值观、行为、生理、情绪表现等方面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而人格形成的最主要的时期就是幼儿期。在一些学者对人格的划分阶段中,幼儿期就占了八分之三。首先是感觉到自尊(约三岁),当幼儿单独完成了某件事情后会感到一些得意和自信满满;其次是变得自我扩张(约四岁),幼儿不仅会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只属于自己,而且一些玩具、父母等都不得被他人占有;最后是了解自我意向(约六岁),在此时,他们将其所认知的道德规范作为参照物,以此为标准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开始提出自己的愿望并为此做一些规划。
3.游戏帮助幼儿消除消极情绪
在幼儿情绪不高时,游戏就可以帮助他们在心态上获得平衡。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使得自己情绪低落,这时,游戏就是其发泄的重要方式。他们在游戏中得到满足与愉悦。第二,幼儿在探索和表现自己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途中,游戏为他们提高了良好的机会与合理的途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将来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提供了帮助。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八个领域,即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每一个幼儿在其将来是否足够优秀,视乎其所接受的教育而定。由此,他指出,应该让幼儿在未能判断其才能时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智力开发的活动是最好的办法,相反不要事先为幼儿规定领域,然后再让其做故意机械的接触。因此,游戏不仅促进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尝试,而且也奠定了其今后发展的基石。
二、幼儿教育之游戏应用
1.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手段
由于幼儿的最基本的活动和他现有的成长经历就是游戏,所以应当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或是组成部分参与到整个幼儿园的教学体系中。其作用就是让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或是一些经典的游戏赋予教学因素,使其不单单只是无意义的机械的游戏,从而使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将其变得更加生动。对于这种方式的实际应用方面,应当由幼儿园将幼儿的自选游戏进行组织,例如为其提供安全的地点、合理的时间等,赋予其自主游戏的权利,给予其游戏中的鼓励,让其在游戏中体验成长。事实上,自主活动本身就是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而从实质上, 幼儿园的教育本身也是对一些活动的有序展开。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即是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实际体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也是由一些常规的教课、基本的生理活动、简单的人际交往等活动组成。将游戏转化成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只需要将幼儿的自选游戏适当融入其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中。在这方面,就需要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安排中为幼儿留出适当的时间间隙,从而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可能。适当时候,要为幼儿的自选游戏做出特定安排,这是让幼儿实现自主游戏活动制度得以顺利开展的稳定保障。
幼儿园的活动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活动的时间相对多些。目前,在室内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的游戏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从而充分地释放他们的天性;又如体育游戏与益智游戏,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促进大脑发育。在这种非常规教育下,儿童在自我化的精神愉悦中,慢慢学习着游戏中的潜在课程。而游戏中的潜在课程的价值就体现在这。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潜在课程的实施是让儿童在自由游戏的氛围中愉悦的学习。
2.快乐的玩,有效的学
由于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提高幼儿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就是游戏。如在童谣《拔萝卜》中,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造句”,让幼儿运用一个词来说一句话,有效地锻炼了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他们会把生活里发生的事运用词语叙述出来。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幼儿的句子都很精彩,这种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受到教育的影响。
3.体育活动与游戏的结合
在幼儿日常的生活中,体育活动是枯燥而又乏味的。基本的动作死板,没有变通性,很容易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但体育活动又是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体育游戏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让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具有特色,合理地利用体育游戏可以极大提高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游戏结合体育内容,以适合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幼儿的接受规律,设计出一组游戏,分多次活动进行,让幼儿在实践中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体育活动与游戏的结合从全方面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4.自主性区域活动与游戏的结合
自主性区域活动也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活动,幼儿天性爱玩、好动,游戏是他们的必修课。怎样应用游戏才能使幼儿在自主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呢?首先,我们可以采取把不同类型的游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把“我真的很棒”这个童谣说唱游戏,把他改编成体育游戏。有些游戏还可以采取混龄游戏的进行,最后,在游戏材料的投放形式上,以投放天然的和半成品材料为主。如果幼儿的生活中缺少了游戏,他们的生活就会失去颜色。由此可见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释放自己,在游戏中展现自己。幼儿教们育工作者一定要让孩子享有游戏的权利,让他们充分运用游戏来辅助他们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走向健全人格的重要通道。
5.重视游戏精神的彰显
在教育教学方面,即使使用了游戏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育,但如果缺少了游戏精神的释放与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那任何教育教学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大班的老师,带领孩子在教室外面玩投沙包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可以通过数地面上的方砖,来衡量谁投的远,从而教会了小朋友测量的知识。当然测量的方法不仅仅是这一种,老师还可以继续提问,让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说出多种测量方法,但在整个过程中投沙包的乐趣完全没有了。这种超功利化的教育意识让老师们可能乐得其中,可它却成了孩子快速前行的绊脚石,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体验。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内容与把游戏作为教学实施的工具性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彰显游戏精神。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会让游戏教育失去实质的教育意义。总而言之,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说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让幼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己。游戏与教育的完美融合,给予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具有真正游戏意义的童年。
在幼儿自由活动中成人的教育工作是必要的。在幼儿自由游戏之前,成人应当为幼儿准备好适宜他们的游戏环境,游戏材料,游戏空间。在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里,正是成人观察孩子的一个好机会,孩子的行为,孩子的特点,各方面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成人可以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与纠正。以游戏为基本教育活动,可以是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同使学习到知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能积极地学习。当然,游戏作为基本教育形式,不是要取消正常的教育形式。应当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与游戏活动的不同,帮助幼儿掌握智力活动的方法,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充分的发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使它成为课堂教育的基本任务与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浅谈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2]向海英,林梅梅.玩与学的释义:来自实践的声音——一场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3]车慧.浅谈幼儿园游戏的正确指导[J].新课程(中),2011,(3).
[4]杨静.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与指导策略探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5]李祥峰.“游”中强体,“戏”里启智——浅谈游戏活动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