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与战略思维

2014-04-26敖云波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战略思维

敖云波

摘 要: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越来越有独特作用。开展文化外交是我国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应立足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优化国家形象,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注重文化外交策略,结合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工作重点和需要统筹布局。运用文化手段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国家外向发展的阻力;为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提供文化推动力量;带动对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文化外交;战略思维;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15-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培养和运用文化力量,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和对待我国的振兴,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对外影响力,实现软硬国力均衡发展,成为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我国应重视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研究,明晰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使文化外交成为强国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一、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

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文化因素的作用日渐增强。文化不仅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也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文化被称为是国家的“软实力”或者“软力量”,其实它的作用一点也不“软”,它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国家的“硬实力”只能让人怕你,而文化“软实力”却让人服你;“硬实力”施以力,“软实力”施以德,而在国际竞争中,只有仁者才无敌,才能攻心为上、真正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开展文化外交是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意义如下。

1.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物质形态硬力量,也包括文化、科技、制度等意识形态软力量。一国发展模式的优劣、执政能力的强弱、治理效率和安全系数的高低、民族文化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大小、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如何,是衡量软国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国家在国际上的人心向背,决定着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成本和效益。世界发展史上既有重视和善用软力量,国家振兴事半功倍的经验;也有忽略和轻视软力量,导致国家衰落甚至解体的教训。大力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国力建设和以文化外交为重要途径的软国力运用,能给国家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量。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外增强国家的亲和力与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实现文明对话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软力量发展滞后和薄弱,会制约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制约国际环境的根本改善,使我们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成本倍增,效益倍减。

2.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强劲,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及对国际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冲击力与日俱增。外界一方面视我国的发展为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疑虑、戒备和防范上升,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系进入比较敏感期,急需提升和运用软国力,避免外部世界的强烈反弹。我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前景既取决于其他国家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的振兴,更取决于我们能否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以国际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大影响力。文化外交以柔性传播力和渗透力体现国家意志,塑造良好形象,增进了解和共识,减少偏见和敌意,促进国家关系和谐发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等等起到政治和经济外交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

3.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成较大的冲击,新旧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遇到挑战,台湾岛内部分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减弱。西方国家以文化作为制度、意识形态和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和文化霸权战略,侵蚀我们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根基。文化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亡,则国家亡。反之文化发达、文化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战略思想为指导,整合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要素,赋予其正确的方向和精神力量,才能使国家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国力和综合安全效能。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大力繁荣中华文化,培育文化软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免疫力,抵御政治和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

4.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世界范围内文化需求和国际交流激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和输出潜力巨大,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文化产业不仅构成物质形态的综合国力,加快国民财富的积累,还可通过文化战略的运筹,更好地发挥软硬国力的综合效能。文化产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占经济总量的1/5以上,对外文化的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家电、通讯、旅游、服装、娱乐等各业兴旺。我国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的制约,劳动力密集型和低知识含量产品出口阻力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可以为其他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效益空间,应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有资格实现“文化出口”。

二、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

1.文化外交战略目标和任务。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宜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主渠道,与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总体外交的全面发展和对外战略的顺利实施。现阶段文化外交的战略目标建议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扩大国际影响,消除外界疑虑,优化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力量,创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外交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树立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二是扩大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三是系统宣传中华文化认同感;四是运用文化手段解疑释惑、增进互信,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国家外向发展的阻力;五是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服务,增强对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带动力。

2.重点塑造国家良好形象。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意志的柔性体现,要把优化国家形象作为政府推动的战略重点。研究和实施国家形象塑造工程,树立我国和平、发展、合作、开明、开放、公正、守信、负责任的国际形象。针对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等不同对象,借助文化亲和力,沟通心灵和情感,强化互利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宣扬“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贡献论”。同时,对举世关注的一些问题做出系统而有说服力的回答。研究采取一些现代化和国际通用手段,包括建立国际化的政策和国情宣示制度,提高对外透明度;借助国外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知名人士等,开展国家形象推介和游说、解释工作;与西方媒体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聘请处理与国际主流媒体关系的新闻顾问;适当使用民调、广告等方式,影响国外对华民意。要抓住各种体育盛会、国际展览会、展销会等平台,大力开展国民全面教育工作,让国人更多地参与国际社会活动、了解世界,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既要引导国民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激发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提倡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主义,抑制狭隘民族主义的滋长。

3.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外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适当结合起来,将举办“中国文化周”等大型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项目结合起来,将巡演巡展与建设固定站点结合起来,推动中华文化稳步走向世界。要树立“大文化”观念,广泛开发演艺、音箱、影视、传媒、娱乐、出版、旅游、体育、教育、卫生、饮食、网络、会展等各方面对外交流资源,开辟大范围、宽领域、多形式的文化外交途径。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下,实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一体化运作。政府将有重大政治需要和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作为官方交流项目重点出资推介。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成果奖励,帮助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大力开发有价值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统文化,资助符合我国战略意图的书刊影像作品出口和商业及非盈利性巡演巡展,支持参与能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各种国际竞赛和多边文化活动。鼓励兴办海外中文教育事业和中国文化娱乐及交流中心,继续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类似机构,加大对国外中国研究项目和汉语教学的支持力度,更多吸收外国留学生和各类人员来华学习或接受培训,组建中华文化国际研究机构并活跃相关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特别是要加强中文媒体和网络建设,增加信息高速公路的国际出口线路,推动汉字极其计算机编码统一进程,广泛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提高网上中文信息覆盖率,创办中文远程教育和中国文化精神品网站,抢占信息社会文化战略的制高点。

4.注重文化外交策略。要高举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以“和而不同”的品格和气度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关系,保持文化外交工作的战略主动。既坚持中华民族主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立足于比较优势;又着眼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前沿,以博大胸怀吸纳人类创造的文明精华,与国际主流文化相互借鉴交流。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差异,多数只认同儒家文化,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儒家文化的接受也有价值层面、行为层面、形式层面之分。在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中,要寓意识形态于传统文化传播之中,生动活泼而有针对性地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和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等各种双边多边渠道,构筑对外文化交流的网络和平台。适应快节奏、跳跃性、参与性、互动性文化消费趋势,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借助目的国文化机构和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和本地化包装,使文化交流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实现。

5.进一步营造“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和“华人经济圈”的存在,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优势和人文资源,要十分珍惜并善加利用。宣传上对此不宜张扬,但实际工作中要把汉语教学作为巩固和扩展“中华文化圈”的重点,在兴办中文教育事业、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推动中文媒体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多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和热爱中华文化的外籍人士的作用。我国周边地区聚居着70%的华人,在共同的地缘环境中形成以整体一元观念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强调协商一致、集体主义、社会和谐、讲究秩序等。要重点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深入开发和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和资源,维护本地区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以悠久的地区文明传统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为基础,促进形成体现科技与人文、个体与集体、竞争与和谐、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区域文化氛围,以利于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发展及周边环境的改善。

6.加强文化外交总体运筹。文化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国家对外战略和总体外交一盘棋的意识,注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形成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国内与国外、政治经济与文化外交整体联动的工作体系和战略布局。深入研究文化外交的基本规律和工作思路,结合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工作的重点和需要统筹布局,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交流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杠杆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逐步制定文化外交的总体战略、地区规划和国别政策,增强工作的整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加快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文化外交干部队伍和热爱并热衷宣传中华文化的外围骨干力量。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战略思维
新时代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认识维度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俄能源投资的战略意义
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定襄沿革考略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