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巧 收效好
2014-04-26吴秀菊
吴秀菊
【摘要】小说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现实中,笔者发现不少语文老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喜欢按照固定的模式来教学,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其实,小说的教法特别灵活,尤其是到了初三年,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应另辟蹊径,从多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小说教学以它原有的魅力。首先,打破固有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其次,鼓励大胆质疑,提倡个性解读;第三,引导品味语言,深入把握形象。
【关键词】小说教学 打破模式 质疑 品味语言
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小说是中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直以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实中,笔者发现,不少语文老师在教授小说时,喜欢按照固定的模式来教学,讲背景,讲作者,然后生搬硬套地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先有了主题再让人物向主题靠拢,空洞无物,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使得小说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其实,小说的教法应该更灵活多样,尤其是到了初三年,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如果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能够另辟蹊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感悟人物形象,去把握小说主题,那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还小说教学以它原有的独特魅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听课的体会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提高初三语文小说教学趣味性和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打破固有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不是某种跟自己的对象不同的东西;方法是对象内在原则和灵魂,即方法中包含着客体的特性,……”所以什么样的认识便会有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我们的小说教学再以单一的老套模式来解读,便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我们应该敢于打破固有模式,灵活运用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活力,努力为小说教学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例如:对于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通常的教学模式是:先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再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其实,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就能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变化,感受到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爱钱如命的性格特征。如果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再反反复复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嗜钱如命,一定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会让学生生烦生厌,感到审美疲劳,而且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文章所有的矛头都是指向菲利普夫妇,以为作者就是要表达对菲利普夫妇的厌恶、抨击和揭露。
相反,如果老师能换一个角度,唤起学生新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去分析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小公务员、吃牡蛎的太太们、船长,透过这些次要人物去挖掘揭露这个社会的本质,学生自然就能真正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社会问题,自然也就能发现菲利普夫妇不过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是可憎又可怜的。看,小公务员的求婚,若不是看在“福音书”的面子上,他会这么快答应婚约吗?他求的婚约就是钱!所以,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看见潦倒的于勒的时候,他们是那样的恐慌,这其中也有怕求婚已成的小公务员发现而毁婚的缘故吧?他们是多么地可怜!试想,如果不是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拮据,会有船上那一幕想效仿有钱人吃牡蛎又舍不得花钱的尴尬戏吗?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船长敢爱理不理吗?可见,菲利普夫妇是被社会所逼,他们身处在那个处处充斥着铜臭味的社会,他们的爱钱如命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而已。至此,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的主题。
这种抓次要人物分析主题的新方法,不但能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大胆质疑,提倡个性解读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处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可见敢于大胆质疑对于任何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小说教学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老师能够激发学生质疑,提倡个性解读,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大多数老师在分析中往往把“胡屠户”概括为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只要求学生理解胡屠户的性格特点,不作深入研究和探讨。但有一次,在一节公开课上,有个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胡屠户的上述性格后,一学生提出疑问:屠户是一个杀猪宰羊的角色,是一个普通劳动者,那么,他是否具有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淳朴的优秀品质?面对这一质疑声,老师没有制止,而是让学生找依据说理由。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整个课堂异常活跃。
有学生说:“胡屠户从五鼓就往东头集上赶猪,直到范进中举发疯还不曾回来,足见屠户是一个勤劳的人。”也有学生说:“胡屠户对范进的痛骂,并不是欺贫之意,而是苦口婆心的奉劝。因为范进屡试不中,把钱泡汤了不说,还拖累了家小,如今他竟然执迷不悟还要去参加乡试,胡屠户知道了,当然生气。于是乎,这痛骂既有对范进中举做官的失望,又有对范进执迷不悟的怨愤和对他不能体谅老人家心情的气恼。这些带有点粗俗的话语不正体现了胡屠户的淳朴吗?”……最后,他们在一步步讨论中达成共识——胡屠户是一个由于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严重毒害而沾染了一些市侩习气或油滑味道,却又不乏勤劳、善良、淳朴品质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仅仅把他叫做市侩,帽子未免大而重了些,因为这种说法并未充分揭示出这一典型的深刻内涵。endprint
没想到,一次大胆的质疑,竟带来这样生动高效的课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真正的教学中,又有多少老师能这样善待学生的个性解读呢!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也提到:“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以,小说人物的评价鉴赏,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读出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引导品味语言,深入把握形象
叶圣陶在《叶圣陶论文学鉴赏》中说:“鉴赏的含义是‘观,即身入其境地用整个心去感受;鉴赏的态度是‘玩,即把玩、品味、揣摩。”小说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透过文字去理解人物形象。
比如,《孔乙己》中对主人公最初的介绍便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那么,为什么他会是“唯一”的呢?“站”“穿”又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他们就会品味出:“唯一”表明了孔乙己的“与众不同”,而一“站”一“穿”则揭示了他的本质特征:穷酸——站着喝酒表明他“穷”,穿长衫表明他“酸”;他的“穷”导致了他的“酸”,他的“酸”更加剧了他的“穷”,正因“又穷又酸”他才成为“唯一的人”。这是白描,可又把人物刻画得这么细致入微。又比如,人们在阅读中习惯于把文中“好喝懒做”的叙述当成作者批评孔乙己的口实,从而以此来评价孔乙己,却忽略了一个叙述细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这只是道听途说而已,而不是作者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文中实际要表达的是:孔乙己有着与世俗评价不同的的“好”品行——“从不拖欠”;这一方面为后文叙事作了铺垫,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对孔乙己的肯定与喜爱。
再如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他把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中的“走”字点石成金呀!也许有学生会说:用手“走”路?!这太牵强了!!这时,老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请他们闭着眼睛想想,此时孔乙己两腿已经全部断了,他行动起来的全部支撑力不都在两只手上了吗?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要死保自己这“高贵”的头,他能不“走”吗?虽然“走来”永远是块笑料,“走去”终归是个深渊,但这是最后一幕演出,他能不永远保持这份“站着死的尊严”吗?他能不永远固定这种“读书人的荣光”吗?如此死要面子的麻木不仁,实在太可悲可叹!然而正是有了这传神的“走”字,才使得孔乙己这一悲剧形象更加高耸突兀,壁立千仞。正是有了这细致的品味,学生才能真正走入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当然领悟语言要把握基本的技巧,如掌握各种描写方法,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让学生摘录语句并作简要评点的方法来进行。
总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知识点、审美点、情感点在不同的文章中会有不同的体现,为了让我们的小说教学能从千篇一律的空洞教学中摆脱出来,我们只有放开手脚,打破模式,敢于质疑,提倡个性,细品语言,深入形象,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许向宏.初中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J].中学语文.2011.
[2] 张光裕.初中小说教学的几点做法[J].快乐阅读.2011.
[3]张成月.当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杨章团.多元化小说阅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