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走向应该照顾弱势群体
2014-04-26峻岭
峻岭
城镇化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让公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才是核心,并要在围绕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去发展产业,形成既有“城”也有“市”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保证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今中国城镇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让每一位共和国公民都能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有尊严、有幸福感的现代生活,而不仅仅是提高城镇化人口的比重,不是要造更多的城镇,也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城镇化的核心目标,所谓的城镇化只能是一场新的造城运动,必然会出现一大批空城、鬼城。
棚户区居民和农民是“均等”对象
首先,要弄清何谓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谓公共产品,就是与公民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物品。其实,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由市场供给,但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不同,市场供给难度大、成本高的物品,都应当列入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对于那些稀缺而又不可再生或再生成本很高的资源,政府就必须纳入公共产品的范畴,进行计划性的有限供给,以减少和防止滥用资源。所谓公共服务,就是公民的保护性所需、保障性所需、发展条件所需的一切,都是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来给予满足。国家的建立、政府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公民的需要,也就是说,政府要履行公民需要的保护性职能。由政府提供预见、预防、救护、救助等避险防害的公共服务。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需要,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也相应扩大。但是,公民总是先求生存再享自由、秩序与福祉。国家因此负有广泛照料公民生存的义务,并且受到这种义务的拘束。满足了生存保障,发展条件便成为人们的新需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必然拓展到创造公平发展的领域。
其次,要弄清当下还有哪些人没有享受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或者是没有享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目前看,起码有三部分公民没有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一部分是棚户区的居民。棚户区大都没有自来水,没有基本的居住空间,人均居住面积很小,几代人同挤一屋,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环境脏乱差,北方城市的棚户区没有暖气等等,所有这些,让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生活没有尊严,没有幸福感。
另一部分是已进城的农民。他们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但没有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包括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养老、住房等等,虽然城市的市民享受了他们提供的劳动所带来的一切,但他们自己却还“漂”在城市,没有安身立命之地。
还有一部分是农村的农民。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比较落后,有1亿多农村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的生活环境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电气,没有交通,没有医疗卫生保障,没有教育,没有社保,其他人享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于他们而言还只是奢望。
第三,要找到让公民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路径。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让公民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城镇化。城镇化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成本与效率、现实与可能的制约,让公民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就决定了城镇化的核心是要让公民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否则,城镇化便会丧失基本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让公民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当今中国城镇化要追求和实现的核心目标。
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
从目前的情况看,让棚户区的居民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没有其他的选择,唯有投入相应的资金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就可向市民提供设施配套齐全的居所条件和环境。过去几年,各级政府一直都在这样做,不少棚户区的居民已经享受到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用不了几年,棚户区将在中国消失。
让进城的农民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待遇,是这几年中央政府一直在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只要政策到位,在未来几年里有望获得一定程度的解决。
但农村的农民要享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就比较困难了,这也决定了中国今后城镇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农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送达给农民,要因地制宜,需要造城才造城,不需要造城的就不造城。首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保证农民不迁移就能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样有利于保持浓浓的“乡味”,减少造城的成本和耕地占用。美国从纽约到华盛顿路两边的森林里基本都是居民,但他们同城里的市民一样享受着均等的待遇,甚至在居住空间、环境与空气等方面,比城市还要好一些。中国的城镇化也可以让一处处民宅像星星一般洒落在林中,坐落在小河畔,只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完全能够做到,不需要通过造城来实现。其次,有些地区因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距离太远,山太高,农户之间太分散等因素,一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无法送达。这就需要进行适度集中,建一些小城镇,让当地农民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城镇化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其目标不是造城,更不是造大城市,而是要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送给农民,让他们享受现代人的生活。
中国的城镇化,在解决当下问题的同时,还应当有更长远的考虑。今后,凡公民选择宅基地建住宅,首先要考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否送达,如果受客观条件制约无法送达,那就不宜建住宅,政府应不予批准,并引导其在能够均等享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地方建房而居。在美国,人们要买地盖房子,首先看你选择的地方是否是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够送达的地方,假如因客观条件所限,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无法送达,政府就禁止建造供人居住的房屋。
中国走城镇化道路需要转观念。城镇化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让公民均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才是核心,并要在围绕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去发展产业,形成既有“城”也有“市”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保证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务院决定实行城乡社保一体化,追求的就是将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地送达给每一位共和国公民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