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的矛盾探析

2014-04-25黄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科研高等教育

黄涛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乃至职业道德等问题经常受到人们的诟病。究其根源,在于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特征的矛盾。由于高校教育教学条件的变化,本来统一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变得对立起来。这种内在的冲突最终外在的表现为大学教师职业行为的偏差和失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教师;教学;科研;职业双重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1-0110-04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大学教师除了承担基本的教学工作外,还要从事科学的传承与研究。实际上,正是大学教师这个群体承担着近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教学与科研兼重构成了大学教师职业的独有特征。

教学与科研,这两项大学教师的基本工作曾经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因而也很少被人关注。但是现在统一几乎完全变成了对立,其所引发的问题甚至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进步的程度。一切都根源于教学与科研这对矛盾本身,而直接的原因却表现为矛盾所处环境的变化。因此,厘清当前的混乱必须要从矛盾及其转化条件入手。

一、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及其矛盾的表现

实际上,现有的对大学教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至今仍不能把问题讲明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教学与科研的内容与目标规定清楚。在没有基本的教学与科研概念的规定下去谈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引起诸多的争议或分歧。

(一)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内涵界定

大学教学的内容不被提及是因为大家一般把教学简单理解为“讲好课”。实际则不然,怎么样才算好就值得探究。如果在此有分歧,其与科研的关系问题自然有分歧。比如大学教学应该以讲解基本理论为主还是以传授基本分析方法为主?再比如大学教学中“做人”的教育应该占多大分量或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这些分歧都会影响科研在大学教师评价中的权重。由于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一技之长、独立谋生能力的就业者,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成人教育,其教学内容应该侧重于动手能力、分析方法、工作态度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等。或者说,作为授课的教师应该主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既要教做事(方法)又要教做人。

对于科研的认识,我们当前最大的误区就是把科学研究等同于科研成果。当然不能否认,论文、专著与课题是一名大学教师科研水平的反映,但是科学研究绝不等同于科研成果。孔夫子“述而不作”,其“半部论语”照样能“治天下”。科斯著述不丰,但两篇论文足以让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例子虽然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具有现实意义。对科研能力的评价要以科研行为的影响和效益为标准。在我们的大学教师中,有很多拥有深刻见解和创新思想的人,他们成果不多,但他们的科学研究行为影响却很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贡献却很多。在这方面,通过与很多学生讨论进行科学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堪称楷模。当前,对于科学研究的功利主义追求使他们蒙受歧视。科学研究是个体系,决不能将其理解为某个人的事。在这个体系中,激励科研行为的科研环境、制度和氛围是基础,多样化、多元性的科研行为处于核心,科研绩效则是目的。据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学教师的科研行为不能从短期更不能基于成果数量来评价。那些拥有一整套观念、方法体系并时时提出新见解刻刻影响学生的大学教师也应该归为优秀科研人员之列。

(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性

教学与科研不是孤立的两个方面,它们首先统一在大学教师这个职业里面。对于两者的关系,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两者的统一性。教师与教学相对,大学与科研相连。很难想象那些没有一定专业科研能力却也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人能把大学生教好,他们应该去中小学当老师;也很难想象那些拥有一定专业科研能力却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的人也能把大学生教好,他们应该去科研机构做研究员。当然两者都不懂得最好还是转行。其次,这种统一也绝不是孤立的统一,两者存在联系,教研相长。教学的技巧与效果取决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科研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从科研的构成来说,教育教学研究是“传道”的技术研究,专业研究是“道”本身的研究,没有一定的技术是很难把知识、智慧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教育教学研究处在教学与专业科研的中间,与教学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也正因为如此,那种只把科研理解为专业研究的人是无知的,而那种“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的说法也是盲目的。

教学与科研虽然是统一的,但也绝不是说两者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有一个主次之分,或者说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别,当然这需要条件来界定。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应该处在本位,是主要矛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都是教育教学的长期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短期可以不搞科研但绝不能不搞教育教学。科研被耽误十年可以很快补上,教育教学被耽误十年就耽误好几代人。文革的教训历历在目,而德国、日本的经验也实实在在。教育教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更是科研发展的源泉。好的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出一代代杰出的科研人员,他们无需全都留在大学当老师。当然,强调教学的本位作用并不是忽视大学教师科研的作用。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搞科研就不能准确把握处在变动中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不能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从而也就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因此,教学为本科研为辅是大学教师应有的理念。那种把教学与科研等同的观点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而那些在高校宣传搞科研可以“名利双收”,从而激励年轻的大学教师搞科研的人更是忘记了自己的教师本份。

(三)教学与科研的对立性

作为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的两个必要构成,教学与科研还存在对立的一面。笔者认为至少以下三点对立性导致了近些年矛盾的爆发:首先,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角度来说,由于时间、精力是一定(甚至是减少)的,那教学与科研之间必然是一种零和博弈。过多的投入教学必然耽误科研,潜心研究就没有时间去关心学生、搞好教学。难怪高校扩招以来很多年轻教师抱怨上课太多没有时间搞科研,从而导致科研整体水平下降了;由于利之所在,很多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忙于“科研”而无心教学,从而导致整体教学水平下滑也就更难怪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定教授每年必须给本科生上多少课至多也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微小效果。

其次,从过程上即从获取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与实际教学运行角度来看,科研具有长期性,教学具有短期性的特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别是社会科学,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与辛苦的实践,根本不可能具备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更遑论用所谓的科研成果去充实知识的宝库了。而从教学的对象即学生角度来看,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可能一次次重复着同样的知识,但我们必须一次次面对不同的学生。在大学,有些老师很可能只有一学期跟一个同学上课的机会,或许连一次交流的机会也没有,但是他(她)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影响,在此我们还没考虑基础知识的传播与逻辑思维训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这种科研与教学的长短期矛盾性在当前也困扰着诸多有良知的教师:科研第一、教学第二,这有可能使一些大学教师在科学的圣地前徘徊的同时耽误一代代青年学子。

再次,从结果即科研与教学的绩效评价角度来说,科研具有短期性,教学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确实,科研成果定量评估的方便性,绩效显示的明确性激励着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大学教师忙于从事科研,而教学由于其效果与成果的模糊性使其变成了所谓的“上课那回事”,有良知的教师给了个好听的名字——“良心活”。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就毋庸置疑了。

二、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矛盾转化的条件或环境

教学与科研这两项大学教师的基本工作在别的国家很少发生严重的冲突,在我国也曾经很好地统一在一起,但是,为什么近些年这对矛盾激化了呢?我们知道,矛盾的转化需要条件,而在我国,恰恰是近些年发生了诸多导致矛盾激化的条件。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环境或条件是导致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外因:

(一)我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必须承认,教学与科研的冲突困惑着绝大多数大学教师。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职业双重性的矛盾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我国,这种社会根源主要表现在对大学教师乃至对全国人民主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心理上。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而言,可以把我国的文化称之为“谋生文化”。确实,几千年来,由于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中国人一直都在为“不饿肚子”而谋生,人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时时透露着谋生的意味或内涵。只不过由于封建专制对人们行为的限制、计划经济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这种文化心理或倾向没有明显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以来,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了,这种“谋生文化”所蕴含的心理、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先是大学教师收入低,很多教师改行“下海”,后来则是大学教师收入提高、有地位、自由时间多因而又成了追求的目标。无论是退出还是进入大学的人,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还是从事后勤、行政管理的人,他(她)们的目标或许很多,但是“找”这个工作,“占有”这个岗位,从而“端了一份不错的饭碗”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哪怕不是第一的目的。这就是“谋生文化”在当前我国大学与大学教师间的表现。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社会心理的角度说,我国人民特别是大学教师当前应该已经过了“为生存”的谋生阶段,获取尊重与自我实现现在应该是甚至从来就是大学教师的追求。但是,由于“谋生”这种文化心理发展的滞后性,我们的大学教师从事工作依然停留在为“养家糊口”而不是为教书育人这个层次。甚至我们的政府、社会为了解决就业,也“赋予”了大学雇佣更多非相关“专业”员工的责任。在这种环境、背景与条件下,一种可能就是教学与科研双双被忽略,一种可能自然就是科研高于教学,因为这样更能“谋生”。

(二)我国高等院校本身的变化

我国高等院校本身的诸多变化也是激发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与条件。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的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直接:

一是具体高等院校的长短期发展政策影响。这在我国更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也有两个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一个与高校扩招发展规律相适应,当扩招从“量”上完成任务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是要解决高校“质”的问题。而在高校质量、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上,课题、论文等科研指标一般要比教学、就业等指标有更高的权重,因为科研毕竟比教学更好把握。另一个则体现在我国某些高校领导层的追求上,比如要把学校从“211”提高到“985”,把重点提高到“211”,把“省级”提高到“国家级”,把“学院”升格为“大学”,把“专科”提升为“本科”,当然还有诸多的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等等。

二是高校内部的考核、管理技术影响。从技术上来说,对于科研的考核要远远易于对教学的考核。原因很简单,科研考核只涉及到学校管理层与大学教师这一层关系,科研成果容易定级、量化。而教学考核却涉及学校管理层、大学教师与学生三层关系,由于学生本身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受社会影响的多变性等,教学成果很难定量化,在承担较高成本的条件下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教学的最终成果主要由就业率来评价,而就业情况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这就很难识别教学的贡献。因此,学校管理者会偏好科研管理,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从功利角度说必然也会偏好科研。更何况从结果即科研与教学的绩效评价角度来说,科研具有短期性,教学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三)大学生素质状况变化

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其变化也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市场经济对人们行为与社会思潮的左右、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制推行、全国教育体制的变化等影响,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近十多年间的大学生都有各自独特、鲜明的特征。经过长期中小学“填鸭式”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怎么也不会理解80年代大学生的拼命苦读,就像80年代的大学生不能理解当前的大学生为何“没有理想”一样,90年代的大学生也不能理解他们的“缺乏独立”。

时代在变化,大学生也在变化。如果说大学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成人教育的话,那么这种教育观念在21世纪的中国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也正是从这种大学生素质急剧变化的角度看,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业要求才值得深入关注。笔者认为,为适应大学生素质的快速变化,大学教师至少也应该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从教学与科研层次说,当前的大学教育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要困难,可以说以前的大学生更多地靠主动学习、自学,而当前的大学生则习惯于传授、被动学习,因此,要保持大致不变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求大学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于教学。二是从科研的构成角度说,由于近些年大学生素质的快速变化,要想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首先一条就是要尽快掌握新的教育教学规律,而这又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前提,因此,在专业研究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关系上,当前我们有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于教育教学研究。

三、解决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矛盾的一点建议

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群体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其职业双重性的矛盾性。一旦环境有变,条件适合,矛盾就会转化甚至爆发。这一切都具有必然性,只不过有些必然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如高校扩招等,而另一些必然性却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混乱,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下降,比如一些急功近利的科研政策等。因此,营造稳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教学科研环境,提供有序、合理的教学科研条件才是保证大学教师安心、有效地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前提,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的保障。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笔者认为,首先转变观念很重要,要转变科研等于科研成果、搞科研就是搞专业研究的狭隘科研认识;也要努力改变从事大学教师(也包括一切职业)这个职业也是为了“谋生”这个观念。确实,不从大学转变这种观念,这种观念就可能继续长期影响国人的行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仔细认真研究。其次,政府应该在维护乃至构建高等教育机构公平性,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上下功夫。很多大学的中、短期发展政策都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这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不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有关,而这种政策本身则直接影响着大学教师的职业行为。我们认为“211”“985”“重点”与“普通”大学的评比等应该尽量少一点。再次,在微观的教学、科研管理上,一方面要放松、降低对大学教师科研数量的要求与考核,给予宽松的时间去提高科研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激励,同时,也要研究考核教学质量的更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科研水平,才能解决大学教师职业双重性的矛盾。

责任编辑、校对:杜 莹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科研高等教育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