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文景《天地的回声》音乐分析

2014-04-25★文/李

音乐生活 2014年2期
关键词:观世音女高音乐段

★文/李 虻 易 为

郭文景《天地的回声》音乐分析

★文/李 虻 易 为

中国作曲家郭文景的《天地的回声——为一个打击乐和无伴奏合唱而作》写于1998年,由荷兰尼德兰室内合唱团约稿并首演。音乐完美地融合了藏族与汉族不同的音乐文化、吟诵与歌唱不同的表现形式、民族调式与现当代的不同创作技法,是一部表现中国宗教历史、哲学思想的现代合唱作品。歌词分别选自汉佛教的“芸芸众生”、《金刚经》、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战国时期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列子的名言以及现代诗人西川的诗句。

一、词曲合一的音乐结构

一级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中 部再现部尾 声连接B A1C D D1C1A2二级曲式结构起止小节数22~39三级曲式结构引子A 1 2~21 a a b 40~63 64~78 79~107 108~131 132~161 162~209 162~209 210~256 257~267 c d e f a a 连接g g 连接a j k g g h i h i小节数1 4 4 12 18 10 5 5 4 5 5 4 12 17 9 17 16 11 11 13 16 14 18 17 17调式调性歌词d商d羽d商d羽f商f羽bG宫d角d商B宫D宫D宫C宫D宫观世音菩萨仿筒钦列子诗西川诗西川诗[金刚经六字真言观世音菩萨[列子诗六字真言[观世音菩萨金刚经观世音菩萨速度( =)68 68 120 82 62 56

合唱的歌词句读结构清晰,与音乐结构密切相关,因而增加了对音乐结构的影响力;根据歌词特征、音乐形态和创作技法等综合因素,全曲可以划分为兼有回旋性的自由复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为单三部曲式,柔板速度,由佛教的钟声奏出第一个音符作为引子,回音缭绕。

A乐段由aab三个乐句组成,是第一个音乐主题,具有部分微型复调特征。女高音两人一组,形成三个声部卡农模仿;每个声部在狭窄的音域内作环绕式反复,以念唱的形式在中音区呈示出古朴的五声性旋律,应和了唱诵经文的韵味;相互模仿的各声部之间时值只相差一个四分音符,这使各声部既能保留唱诵的相对独立性,又在整体上形成音块式效果,配上反复唱诵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观世音菩萨”的歌词,好一幅虔诚的众僧诵经图,富有浓郁的佛教色彩。音乐的主调为清乐D宫调式。第一句于第5小节开放于清角音;第二句下行二度模进,转入C宫调式,收于角音;第三句主调再现,变宫音与第一句的清角音互补,进一步肯定了主调,收拢后在“观世音菩萨”的唱诵中扩展。

连接部分男低音以强弱对比鲜明的长音、各种不同的发音部位和演唱方式的变化,模仿出西藏喇嘛寺筒钦的音响,把音乐引入B乐段。

B乐段由c d e f四个乐句组成,从三声部开始,采用雅乐B宫调式b-#c-#d-f四声音阶。男低音在F变徵音上反复吟诵着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与女高音的衬腔相伴;女高音的衬腔声部如晨雾飘荡在寺院的诵经声,空灵而神秘;男中音的旋律声部因八度的倚音、极强的力度及断续的演唱,与衬腔声部形成音乐形态的鲜明对比,将《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唱诵得亦真亦幻。

A乐段的再现属于缩减再现,只再现了前面的两个乐句,并且将初始陈述中三声部的女高音增加到女高音、女中音和男中音的六个声部,从男中音到女高音自下而上依次演唱的各声部,交叉叠加在两条四、五度对位的旋律线上,气势恢宏,展现出一幅众僧诵经的宏大场面,经由75~78小节的连接进入中部。

D乐段含有两个对比乐句,以现代诗人西川的“我的精神已登达山顶,我和我最高的星辰有一个约会”为歌词。前乐句可分为两个乐节,女高音演唱的旋律呈现出拱形的波浪线,铺垫出精神升腾、登达山顶的意境,d商调式;后乐句一气呵成,d羽调式。132~161小节是D乐段动力化移调变奏,旋律改由女高音和男高音演唱,上行三度移调模进,两个乐句形成f商调式和f羽调式的对置,男低音的伴唱由之前六字真言的短旋律变为B乐段材料,以不同的方式演唱衬腔。

C乐段移调再现时以列子的“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为歌词,各声部加厚,充满了各个音区。女高音增加至三个声部,错落有致地演唱衬词;女中音、男高音及男低音均以音程叠加的方式演唱旋律,伴随着中国大鼓的滚奏,音响变得丰满,气势一次次地达到辉煌的高潮。197~209小节是连接段,六字真言的短旋律与女高音的衬腔盘旋上升,音量逐渐加强,在钹的金属声中结束中部。

再现部采用了缩减再现的形式,仅于210~256小节简单再现了A乐段。第一部分的微型复调技术,变为由女中音和女高音轮流演唱旋律A乐段“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观世音菩萨”歌词,其余声部作长音持续伴奏;男低音演唱B乐段《金刚经》的歌词,形成以纵向间插为特征的综合再现。尾声以卡农手法结束全曲,平静而安详。

二、中西合璧的技法特征

1.微型复调技术的运用

主题音乐在各个声部中呈现(例1),以类似于密接和应的复调手法将三条相同的旋律顺次进入,呈线条交织的块状,形成音响主调化;以四分音符同休止符的结合为织体,形成织体主题化;三个声部都采用人声,以微小的音程在横向、纵向流动,形成声部、旋律间的效果模糊化,给人以空间化想象。

2.终止式的特殊表现形式

本曲编钟的敲击是段落结构的划分点,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终止式。音乐开始以佛教钟引出主题,之后的第18小节,佛教的钟再次敲响,象征着A乐段的结束,随后的74、131、209小节等处均采用打击乐结束乐段。D乐段与D1乐段的开始处均有中国大鼓的加入,提示着段落的开始。

3.以各种特殊的演唱方法寻求音色的变化

如2 2~4 0小节的男低音声部(例2)通过用手封闭嘴发出的声音,给声带施加压力,使之发出噪音的效果,模仿了藏族乐器筒钦;而在135~161小节的伴唱部分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演唱,达到音色变化的效果。

[1]徐璐.复调手法在民族性合唱作品中全方位的贯穿—— 析《天地的回声》之复调探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1).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40-445.

猜你喜欢

观世音女高音乐段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