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 用心良苦
——“古韵今声”音乐会述评
2014-04-25商树利
★文/商树利
精心打造 用心良苦
——“古韵今声”音乐会述评
★文/商树利
2013年12月18日傍晚,透着寒意,飘舞的雪花渐渐染白了沈阳的夜幕。沈阳音乐学院的音乐厅内却座无虚席,过道上也挤满了踏雪而来的观众,此情此景可谓盛况空前。观众手中的那份由四页八面构成的节目单虽说并不华美,但其内容与设计却别具匠心。水墨丹青的色彩与半把琵琶画面映衬着朱红点翠的“古韵今声”的标题格外分明。翻开观之,则见朴实无华的内容:其一有团长兼艺术总监刘刚教授饱含真情的寄语;其二有指挥、作曲及演奏人员的简介;其三为10 首曲目内容;其四有沈阳音乐学院的北方民族乐团、八音组合、桐韵弹拨乐团的简介;其五为乐团所有成员的名单,列于封底。
19点整,民乐系举办的“古韵今声——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之二”准时开场。整场音乐会分上、下半场,共表演12首曲目(10首为节目单所示,2首为返场演奏),耗时2小时10分。上半场6首曲目,分别是王云飞为“八音组合”所创作的4首作品——《八阵图》《赫赫呢那》《打令调》《菩提》,中间穿插了朱琳作曲的《无词歌》与约翰·斯特劳斯的经典之作《拨弦波尔卡》。下半场为沈阳音乐学院北方民族乐团所演奏的4首乐曲,分别是由周煜国作曲(东北首演)的《夏日骄阳》、赵季平作曲的《古槐寻根》、王云飞作曲的《远思》、姜莹作曲的《丝绸之路》。返场两次,演出了《火车托卡塔》与《赛马》。
整场演出节目安排布局合理,统筹兼顾。由“八音组合”开场,演奏人数递增,以大型乐团演奏结束。小高潮处为中间第七首曲目《夏日骄阳》,攒底之作为《丝绸之路》,掀起整场音乐会之高潮,返场两次,观众依旧恋恋不舍、“不依不饶”不肯退场。其中,经典之作《拨弦波尔卡》《火车托卡塔》可谓尽人皆知,但民乐演奏却格外引人入胜。昔日有上海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今朝在我校能欣赏到如此动容的演奏,实在有耳目一新之感。
聆听、品味12首曲目,兼具“古韵”、“今声”、“中情”、“外容”之特点,彰显我校民族乐团之“不拘法古,与时俱进”的艺术魅力。
我校青年教师王云飞创作的5首作品,令观众耳目一新,刮目相看。其作品如《菩提》一曲的空灵、体悟之感;《打令调》中巧妙运用朝鲜民谣《阿里郎》的因素;《八阵图》《赫赫呢那》及《远思》中大量的音色模块的运用技巧,割舍了传统旋律与和声织体布局的情愫,以现代的作曲技法融入传统民乐速度变化的“散、慢、中、快”的整体逻辑思维之中,则充分展示出其抽象、写意式的现代派创作理念。
纵观乐器配置方面,朱琳作曲的《无词歌》中运用了马林巴琴,则无疑体现出中西合璧的乐器色彩;而姜莹作曲的《丝绸之路》则在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运用上呈现出新疆地域的风格特征,用微升微降的半音体系结合乐器拍打而产生的天山南北的手鼓色彩,更是别具匠心。周煜国作曲的《夏日骄阳》则在旋律中融入江南评弹之音调,并与西北“花、苦”之音遥相呼应。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古槐寻根》则成为民族乐队演奏水准的“试金石”,其胡琴开篇的回忆式音调,将观众的内心深处的“苦痛”回忆淋漓尽致地牵扯出来,而结尾处反复八次大锣鼓的强奏震撼人心……
整场演出艺术水准之高,不言而喻,但其目的和意义不仅仅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的民族乐队演奏的艺术盛宴。细思之,其意义则更加深远。
本场演出以教学与科研、创作与实践为主导思想。有意识地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演奏队伍,培养与锻炼了贾晓莉、徐贺、张科威、沈建晖、刘黎等青年教师,鼓舞了青年作曲教师王云飞的创作热情,为孙鹏指挥搭建了一个优秀的舞台和载体,同时更加激励与鞭策了所有参与演奏的师生与台下的学生。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支年轻的民乐人才团队的梯队建设岂是一朝一夕之事?事实上“红花还需绿叶衬”,当年轻的教师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学校和系部领导在这背后的“精心打造与良苦用心”?然而,民族音乐的振兴更需精心培养大量观众。本场演出,友情合作出演的“东北育才少年民族管弦乐团”,恰恰传递了民族音乐后继有人的可喜可贺的信息,这无疑为日后民族音乐的弘扬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演员和观众群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音乐会结束,踏雪而归,“余音绕梁”、“不思肉味”之感袭来,次日早饭未进,索性一气呵成撰写该文,将昨晚观后油然而生的“打油诗”作为文章的结尾。
古韵今声犹可闻,技精艺湛折服人;可贺民乐空前景,鲁艺沈音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