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美和声”……“声”在哪里呢?
2014-04-25孙焕英
★文/孙焕英
“好声音”、“美和声”……“声”在哪里呢?
★文/孙焕英
人们常说,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结合的综合艺术。这不完整。实际上,语言,在歌曲中,也很重要,甚至可谓头等重要。声乐教授,始终把歌唱的咬字吐字放在基础教学地位,字头字尾都很讲究。字之音,由声母和韵母拼接而成。没有了声母或者声母不清不准,也就没有了字之音,只剩下了韵,说话就像哑巴,咿咿呀呀,不知所云。或者歌者的嘴里像含着一块热豆腐,语言一塌糊涂。“声”,是语言的自然也是歌唱的先行官。歌唱的通俗标准是字正腔圆,字正即声准是纲,字正而后才能腔圆。
近年来,好多电视台都是靠比赛吸氧和互动输血度日的。赛如牛毛奖如雪,台上台下打鸡血,所以,不时见到歌唱比赛,如近日就有“中国好声音”和“最美和声”两个“声”比赛同时进行。听来听去,对比赛也来个评判,我发现:这“声”那“声”、你方唱罢我登台,“声”在哪里呢?着实令人一头雾水。
举两个例子。
唱歌比赛,不时就有个外语选手亮相。至于在中国歌中夹杂着几句外语,那就更不稀罕了。从评委的资历来看,他们可能会说几句外语,但肯定不是流利的标准外语,更谈不上是外语专家。自己的外语是半瓶子醋,却来给外语演唱打分,这不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么?你知道那些外语歌手的演唱咬字如何、发声怎样、拼读正误?评委在那里指指点点,除了附庸风雅还有别的什么?而评委如此,那也就为选手假洋鬼子大行其道开了绿灯,为拉大旗作虎皮者剪裁了红布。读着汉语拼音唱外语歌,故作高深而已。这样的歌唱比赛,已经排除了歌曲的语言艺术元素,已经排除了声乐的“声”成分。声乐比赛不讲求“声”,只模糊乐,大谬不然。
歌曲演唱比赛,不是戏曲比赛,不是比方言土语湖广韵的道地,也不是来挖掘什么“原生态”的纯正。歌唱比赛是以标准语也就是普通话为基础的,歌唱比赛的语言艺术元素,也是标准语亦即普通话。评判歌唱吐字咬字“声”的艺术水平,其参照系仍然是标准语普通话。声乐教授教学生,往往是一个声母一个声母地纠正、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但是,受众发现,这“声”那“声”的比赛现场,从评委到选手,能够准确说普通话者不多。什么“中国好声音”,什么“最美和声”,在这里,汉语成了土老帽,连带着普通话也土得掉渣了。我怀疑:还有人故意在拿腔拿调远离普通话以显示他们的时髦。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体现歌曲的语言艺术元素?如何体现声乐的“声”的水平?既然这些都无从说起,那么,比赛就患了半身不遂症,成了偏瘫病人。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种去标准语化、不要歌曲的语言艺术元素成为一种榜样,歌界东施效颦起来,中国的声乐艺术,麻烦麻烦啊。
记得一些艺术比赛,另外还要加上对选手的素质考核。其实,艺术比赛本身,更能体现选手的素质,另外还要连带着评委文化水平的显示。声乐比赛不赛“声”,歌唱艺术难觅语言元素,这是素质问题,基本素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