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三)表现主义音乐
——贝尔格与韦伯恩

2014-04-25张宝华

音乐生活 2014年5期
关键词:勋伯格马勒韦伯

文/张宝华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三)表现主义音乐
——贝尔格与韦伯恩

文/张宝华

贝尔格

阿尔班·贝尔格(德语:Alban Berg,1885年2月9日-1935年12月24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也逝于该地,是与勋伯格、韦伯恩齐名的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贝尔格的音乐集马勒的后期浪漫主义和勋伯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后来的十二音序列之大成。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旧有传统的捍卫者,但是无可置疑,他是20世纪音乐的革新者。

贝尔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早年即显示出作曲天才。1904年开始,贝尔格跟随勋伯格学习,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培训。贝尔格把这位作曲前辈(实际上只比他大11岁)看作是朋友、父亲和音乐完人。学习六年后,他写了作品第一号,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作品的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1910年的《弦乐四重奏》是贝尔格在勋伯格门下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随后贝尔格就彻底背弃了一部作品必须具有一个主调的调性原则。1911年他与Helene Nahowski结婚,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了他们爱情的影响。1912年为女高音和乐队而作的《阿尔腾贝尔格歌曲》(Altenberg Songs)反映了放荡和苦涩的性爱意识,这在贝尔格后来的两部歌剧中有着更深刻的宣泄。但勋伯格并不认可《阿尔腾贝尔格歌曲》,为了使老师满意,贝尔格尝试更长大成熟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受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影响),特地创作了《管弦乐曲三首》,题献给老师。

1915年到1917年间贝尔格在奥地利服兵役,并于1917到1920年间创作了歌剧《沃采克》。尽管音响上极其复杂,但他对士兵沃采克充满同情与人性的描绘,强烈的戏剧张力深深地感染了观众。

1925年贝尔格完成为钢琴、小提琴和13件木管乐器而作的《室内协奏曲》,赞美了由勋伯格、韦伯恩和他组成的三人组,曲中内容及精于计算的结构全部基于数字3。1925-1926年的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受某些外部事件的影响,贝尔格把它们隐秘地写进了音乐。其实那就是与Hanna Fuchs-Robettin之间的暧昧关系,贝尔格最后的歌剧《璐璐》中赤裸裸的情色描写由此而来。也有人认为,伦敦1888年的开膛手杰克连续谋杀案,也是催生此部歌剧的事件之一。

1935年贝尔格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纪念马勒遗孀阿尔玛的女儿玛侬。贝尔格还将巴赫众赞歌《我心满足》(Es ist genug)写入最后乐章,形成动人的挽歌,作品很快完成。但是他再也听不到自己作品的演出:1935年12月,贝尔格死于败血症,《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成了他的安魂曲。

韦伯恩

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1902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音乐学,1904-1910年起师从于勋伯格,与勋伯格、贝尔格组成新维也纳乐派(或称第二维也纳乐派)。纳粹占领奥地利期间,因受纳粹迫害(希特勒明令禁止演出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音乐),不得不过隐居生活。1945年前往萨尔茨堡看望女儿、女婿,在宵禁时于户外吸烟,因语言上的误会,被一美国士兵误杀身亡。

韦伯恩的作品以简洁浓缩为特征,作品号共31件,全部演出仅3个小时左右。创作上分三个阶段和两个时期:

第一阶段,创作风格受古斯塔夫·马勒等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影响,主要作品《帕萨卡里亚》(Op.1)。

第二阶段,在其老师勋伯格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无调性音乐,作品的规模越来越小,在配器上简洁得不能再简洁,同时韦伯恩的创作开始使用音色序列法,即音色组合在不停地变换中,一个音色组合一般只持续1、2秒。主要作品《交响曲》(Op.21)。

第三阶段,十二音音乐。这一时期韦伯恩除使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创作外,还进行了点描主义音乐的尝试,《钢琴变奏曲》(Op.27)就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第一时期(1899-1927),包括无编号的习作和作品1-20,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到无调性、十二音技法的转变。代笔作品有管弦乐《夏日的风》、《帕萨卡利亚》、无伴奏合唱《轻舟飞逝》、《弦乐四重奏“6首小品”》、《5首管弦乐小曲》、《小提琴与钢琴的3首小曲》等。

第二时期(1928-1945)包括作品21-31,形成韦伯恩成熟稳定的风格。代表作有《交响曲》、《9件乐器的协奏曲》、《管弦乐变奏曲》、《第一康塔塔》、《第二康塔塔》等。

韦伯恩是追随勋伯格进入十二音技法领域的。勋伯格将事先设计构思好的音列当做主题,分别运用这一音列的原型、倒影、逆行和倒影逆行的变化手法对主题进行呈示和展开,因而对于传统形式曲式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而韦伯恩则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方法”,除了对音高加以组织控制,还可以对音色、时值等要素作相应安排,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整体序列”指明了方向,因而有人称二战“结束之初为“后-韦伯恩时代”

虽然韦伯恩与贝尔格都是勋伯格的学生,并都以勋伯格的作曲方法为基础,但从20世纪音乐发展来看,贝尔格尽力把它拉回“过去”,使它向传统靠拢,而韦伯恩则更加倾向于“未来”,更具“先锋性”。韦伯恩把勋伯格的作曲规则运用得更彻底、更加极端、更加理性化,因而使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主观,带有更多的实验性质。韦伯恩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不仅影响了点描派音乐的形成、预示“整体序列音乐”的发展。更将“音色”在作品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修拉 草地上衣服 1883

修拉 观看塞纳河 1882-1883

修拉 歌舞声喧 1890

猜你喜欢

勋伯格马勒韦伯
韦伯空间望远镜
韦伯空间望远镜
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勋伯格:伟大的音乐革新者
从d小调弦乐四重奏谈勋伯格的早期创作观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