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
2014-04-23陈卓
陈卓
摘 要:县域经济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后,已被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内在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实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界定及其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优势分析,提出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思路,构建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机制和相应策略。
关键词: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07-03
引言
2012年全省县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 754.22亿元,占全省总量6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经济强县市(11个)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4 472.63亿元,财政总收入397.67亿元,分别增长12.9%、23.1%,总量分别约占全省县域三成和四成。产业结构优化上,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4个、0.5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地位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县域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4%。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 273元,增长13.1%。全省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7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 72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8.1%。人均均量也大幅增加,实现了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先后提出了建设“五区一廊”(即沿京广线、湘江流域的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五个市和一条高新技术的产业走廊),抓好“一点一线”(即以长株潭为一点,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沿线的岳阳、长株潭、衡阳、郴州为一线),“抓两头带中间”(即长株潭经济圈和大湘西开发圈两大经济板块互相呼应)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的必要性与优势
组团发展是地区经济集聚发展的产物,也是区域经济集中化的内在要求。“县域经济组团”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地理位置相连、经济总量相当、经济发展方式相近的几个县组成的共同发展集合;实现经济发展一体化,最终发展成区域县域共同发展,其本质就是一种广泛市场制度框架,其理念是县域组团内部,资源共享、经济共融、发展多赢;其机制是通过区域内县域的组团合作,实现一定区域内各个县域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配套服务,打破县域内部壁垒;其手段是实现县域组团内部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区域内部各县域经济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资源共享的客观要求。地缘相近的小城镇通过组团规划,则打破了固有的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了组团内的小城镇能够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与相邻的小城镇共享包括产业信息、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等在内的各种市场要素,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协作和融合,克服了小城镇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产业同构和盲目竞争的风险,有效降低了发展成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地区事实上是连接两个乃至多个小城镇的重要纽带,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加以不断延伸的地区,最大限度地将小城镇之间的乡村地带纳入统筹考虑的范畴,将农村这一“边缘”变成组团小城镇之间的“枢纽”,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上的便利优势,不断带动小城镇之间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如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等,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边农村的能力,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县域经济组团发展具有以下发展优势:一是降低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合理有序的布置基础设施,共享主要的基础设施,统一整体布局规划,实现点、线、面的网络开发,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组团县域的整体竞争能力;二是扩大要素规模实现“发展红利”,在区域规模扩大过程中,实现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重新强化配置,实现专业分工的加强和互补能力增长;三是提高县域参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科技创新、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四是避免重蹈沿海地区大城市病,以极化城市、核心城市、中心城镇和一般城镇为节点,进行县域组团内的合理序化,形成主体式发展网络系统,加快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才流、货币流的流通速度,有效扩张承载力。
二、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思路
为了抓住促进湖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着力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加速崛起大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四大板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
1.加快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打造湖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带”。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肩负着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重任。为此,我省积极推动长株潭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并在试点取得经验基础上,将两型社会建设在全省推进。在实践中,注重在四个方面进行突破:由规划设计向制定标准突破,出台了两型园区、村庄、学校、社区等16个两型标准体系和9项地方节能减排标准;由单一建设向深层改革突破,以五区十八片等两型社会示范区为载体,推动资源环境、土地、财税、投融资、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由传统发展向转型发展突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产业两型化进程,加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由局部试点向全省整体推进突破,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带动下,全省各地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目前,试验区核心增长极作用逐步显现。endprint
2.加快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湖南跨越发展的“起跳板”。2011年,中央把湘南列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努力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转型发展的试验区。在实践中,着力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示范区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打造以产业园区为主体的承接平台;着力强化与珠三角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设施对接、园区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方面率先突破;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配套和服务能力,降低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引导加工贸易企业集聚发展;着力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3.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建设,打造湖南协调发展的“新动车”。中央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后,我省大湘西地区有32个县市区纳入了国家试点范围,这为大湘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按照中央部署,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努力把武陵山片区建成扶贫攻坚先行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示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跨省协作创新区。在实践中,注重加强大湘西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基础工作,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强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湖南均衡发展的“增长极”。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进一步完善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实践中,注重建设以粮食安全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引领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建设以水安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着力发展湖区生态旅游,打造滨江临湖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布局长江经济产业带;建设以水陆联运为重点的大宗农产品物流集散区,大力完善流通、构建市场、发展仓储加工;建设以两型发展为重点的“四化”协调先行区,在努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积极探索“四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三、湖南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机制与策略
为了实现县域经济组团发展,是几个不同的行政主体之间的合作,这就需要建立组团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组团发展过程中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协调与配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县域经济联动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健板块内县域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建立片县际协作机制,统筹规划实施,合理布局产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强项目衔接和基础设施对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密切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省市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二是构建开放协作机制。要解决好县区域的协作机制,一方面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要形成相邻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合作。为此,充分论证和详细规划板块内县域经济发展方案,建立议事沟通制度,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形成协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在县域经济组团发展中,对背离合作的县域应该实施惩罚,从当前的行政体制看,主要在于构建完善的政府考核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应该考虑县域经济对区域整体经济的贡献度指标,而不仅仅考虑县域经济增长程度。
建立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协作的政府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县级行政官员的多阶段考核方式。考核其任期内辖区经济发展的长期绩效,有效地抑制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二是建立县域经济的多层次考核体系。不仅考虑经济发展,还要考虑地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民生的改善等。
同时,各县域主体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县城和中心镇发展规划等“三张蓝图”;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三业并举”;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居民向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等“三个集中”,切实加强县城城区、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等“三区建设”,着力促进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三量齐升”。一要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要加强载体建设,推进集约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推进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地探索合作化、机械化的施行办法、发展规模和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增强农民应对市场的本领。三要把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妥善解决人口市民化、城镇用地和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四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落脚点,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切实抓好农村环境整治,抓紧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做好社保、救济等民生“托底”工作,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五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要以改革推动县域发展,坚持精兵简政、加快推进扩权强县试点。
参考文献:
[1] 岳冠文.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县域经济实现“三量齐升”[EB/OL].http://news.changsha.cn/h/409/20130719/1289056.html.
[2]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6.
[3] 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董煜,孙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
报告[J].管理世界,2012,(10).
[4] 何燊,甘满堂.小城镇组团发展的必要性及引导策略[J].发展研究,2013,(7).
[5] 杜家毫.绘“三张蓝图”,促“三业并举”,推动“三区建设”[N].湖南日报,2013-08-30.[责任编辑 陈丽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