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014-04-23潘芙蓉王冬梅洪湖市人民医院感控办湖北洪湖433200
潘芙蓉,王冬梅(洪湖市人民医院感控办,湖北 洪湖 433200)
产后抑郁症是指孕妇分娩后长时间情绪低落,持续地呈现心理功能下降和社会功能受损的消极情绪状态,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自我评价低、自弃、对生活缺乏信心、厌食、易疲倦,严重者甚而绝望自杀或杀婴,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产后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复发率已成为我们临床护理人员探讨的热点。近年来,我院产科对产后抑郁症患者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治疗的28例确诊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5岁。将符合要求的2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病程6个月至3年,经过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抗抑郁药黛力新复合片剂,早中晚各1片。观察组用以上抗抑郁药治疗的同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连续治疗10周观察疗效并进行对比。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心理护理干预 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能有效的改变患者的行为模式,提高社交技能,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情绪[1]。首先了解孕妇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既往病史,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逐步消除其致病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降低其复发率甚至彻底治愈。
1.3.2 认知能力干预 产后抑郁症患者长时间情绪低落失控,生活被动,与外界沟通能力降低。因此应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使用语言技巧,多运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体验和焦虑的事物,并告知患者抑郁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特别是在言语中流露有自杀念头的患者,在护理中要公开地谈论这一话题,不能避讳,不可认为患者只是说说而已,并告知患者这是疾病的症状之一,要指导患者认识此症的危险性并增强自我意识,同时将患者安排在设施安全的大房间,有了解患者情况的亲属做陪护。
1.3.3 家庭社会环境干预 护理人员还应多和患者家属沟通,向家属宣传抑郁症方面的知识及护理常识。产后抑郁症也属于心理障碍,国内研究显示,有72.9%的心境障碍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自我病耻感[2]。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又会产生连带病耻感,家属的耻辱感受和主观悲观又会影响家庭关系和对待患者的态度,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通过干预防止家属的不配合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感觉到来自家庭的力量,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4 出院指导及随访干预 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实行出院指导,包括心理指导。告知患者战胜疾病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足够的信心,还有正确服药指导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出院后咨询电话并定期进行随访。做好每位患者的随访笔记和跟踪记录,使患者及家属心里踏实。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两组均以10周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能力、与外界沟通能力、焦虑紧张情绪和复发率几个方面。疗效判定,显效:患者不适症状稍有减轻,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与外界沟通能力改善,焦虑紧张情绪基本缓解,复发率降低;有效: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或无不适症状,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与外界沟通能力不断增强,焦虑紧张情绪明显缓解或无,复发率大幅下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以显效加有效计算。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疗效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2.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率比较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但有时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哺乳期妇女,所以非药物治疗产后抑郁症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实践表明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其认知能力,促进其情感交流和沟通,降低焦虑行为,从而促进日常生活活动。干预措施不仅对患者而且对家属也实施,多数家属认为抑郁症只是患者一时想不开,不重视治疗,对此病过于乐观;有的家属对此病过于悲观,认为不可能治好,通过干预改变患者和家属的不正确认知,帮助他们重建认知结构,让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护理干预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职护士执行,干预期间应持续的观察患者的反应。在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准确地了解产后抑郁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化,并全面地收集整理资料,每位病人都有随访和跟踪记录,然后根据不同的患者更全面地进行评估,并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解除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提高产妇的心理素质,逐步消除抑郁症状,降低复发率。
[1]吴英铎,高彩凤,吴春荣,等.病耻感心理护理干预促进网络成瘾患者康复 [J].护理学杂志,2010,25(23):55-56.
[2]吴志国,苑成梅,王振,等.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1):1530-1531
[编辑]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