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福利的社会化与海外移民的慈善推动

2014-04-23李云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慈善

李云

摘 要:中国政府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为海外移民参与侨乡社会福利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的依据,侨乡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和老年人对社会福利需求的增加,为海外移民的慈善参与提供了空间和动力。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慈善供给老年人福利,由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扩展到全体老人,由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由临时性的提供福利到设立基金长期提供福利,体现了新时期海外移民资助老年人福利发展的趋势,拓展了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途径,为其它地区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关键词:社会福利社会化;海外移民;慈善;老年人福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理论与政策

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根据我国学者周良才先生对社会福利的定义,“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一切低于或高于基本生活水平的经济收入、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等。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提供的收入和服务保障。”①本文是从广义上论述社会福利,所论社会福利的供给主体是海外移民。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以“福利多元主义”为理念基础的一种福利改革实践。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都是由政府民政部门包办,政府将大量的公共资源用于福利事业,以公共权力干预市场分配的不公,虽然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但是政府的负担过重,浪费了许多公共资源。政府失灵以后,我国实行市场化的改革,市场经济引入社会福利领域,随着而来的是市场失灵。上述情况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国家福利究竟是谁的责任?我国应实行什么样的福利模式?西方国家在社会福利领域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借鉴。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了“福利多元主义”,主张福利主体与福利来源的多元化。罗丝认为,社会中的福利来源于三个部门:家庭、市场和国家。如果将三方提供的福利整合,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的福利整体。这三者就成为一个社会的福利多元组合。约翰逊在罗斯的福利多元部门组合中加进了志愿机构,将提供社会福利的部门分为4个部分:第一,国家部门提供的直接和间接福利;第二,商业部门提供的职工福利和向市场提供有营利性质的福利;第三,志愿部门(如自助、互助组织、非营利机构、压力团体、小区组织等)提供的福利;第四,非正规部门(如亲属、朋友邻里)提供的福利。②因此,由政府、市场、家庭和社会共同提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福利社会化,是许多国家福利改革的方向。

1986年,中国民政部开始提出并倡导“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思想,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意见明确规定:“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集体、村(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同年4月,民政部在广东召开了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思路。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思路的明确和社会福利事业政策法规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海外移民参与侨乡社会福利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的依据。

二、广州侨乡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需求

侨乡社会福利需求既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需求,又包括一般群体的福利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中,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5个层次, 并认为在低层次需求获得相对满足之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求,但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作用降低了而已。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那样:“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人们最初的发展总是和人的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也产生了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的需要。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表现在个人需求的多方面发展,也体现在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上。因此,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可以说是侨乡民众的福利需求是一种多层次的需求是一种全面的需求。

然而,侨乡民众的福利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谈不上福利享受。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落后,政府的财力也极为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养老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中国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高,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结构老龄化特征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数最多,老年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广州,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大都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正日益加剧,据统计,“2002年广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24岁,比2000年上升了0.55岁。老年人口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1.06个百分点,高于7%的老龄化国际标准2.88个百分点。”①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老年人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据调查,“全国1.26亿老年人中大约有1400万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11%多,而各类福利机构中能够提供的老年人床位只有97.7万张,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8%和一些发展中国家5%的供养比例相比,差距甚远。全国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寄养的残疾人601万人,而各类福利机构的容纳量只有3.4万人,为需求总量的0.6%;全国需由国家抚养的孤残儿童428万人,而各类福利机构能提供的床位只有3.15万张,仅是需求总量的0.7%。窦玉沛说,据测算,我国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尚有95%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②在广州,这种情况仍然存在。据统计,“2005年广州市60岁以上人口共有97.25万人,占总人口的10.24%。按照8%的老人需要入院的比例计算,总共有7.78万人。2005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67家,床位1.80万张”③可见,老年人急剧增长的对社会福利的需求与现有的福利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侨乡老年人社会福利需求的增加,为海外移民为侨乡提供社会福利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动力。

三、海外移民的慈善参与与广州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社会化

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年老体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海外移民的关心和支持。晚清时期,随着广州侨乡社会的形成,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开始了敬老活动。在旧中国,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的敬老活动主要是通过资助在侨乡设立的善堂救助老人,救助的对象也只局限在对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资助的内容主要是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针对中国老年人福利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他们捐资赠物为家乡的老年人提供众多的社会福利服务,使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满足侨乡老人们多种福利需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开展敬老活动:满足老年人生存与安全需求

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捐款捐物,设立敬老基金,开展敬老活动,对侨乡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照顾,满足老年人生存与安全需求的福利。总的

来说,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的敬老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敬老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敬老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有海外移民的家族敬老、同乡会敬老、夫妻敬老,还有内外乡亲一齐敬老,形成了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第二,敬老活动的长期化。在广州侨乡开展敬老活动的海外移民大多是老一辈华侨华人,他们对家乡的老人怀有特殊的感情,即使是新一代华侨华人,他们在父辈的熏陶下也对家乡的老人产生了同情心,因此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如广州市荣誉市民、石碁镇大龙村香港同胞孔宪墀先生从1987年起,“ 19年如一日,坚持每年农历十二月回乡兴办一次敬老会,为老人家送上慰问金及过年物品。在孔先生带领下,石碁镇不少村的香港同胞也每年回乡举办敬老活动,形成了一种优良传统。”①第三,敬老活动的定期化。海外移民对侨乡的老人举行敬老活动,具有定期性。他们一般采取春节敬老、中秋敬老、重阳节敬老和一年一度的定期敬老活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许多海外移民往往在此期间回乡敬老,与家乡老人一起欢度佳节,并派发利是。此外,在海外移民的倡导下,广州侨乡的许多村、镇每年都定期举办一年一届的敬老大会。如敬老爱幼大会是白云区人和镇鱼种塘经济社的一项传统盛会,“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定期举行,一直以来都得到了热心村民和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他们富裕后不忘家乡,慷慨支持家乡福利事业,使尊老爱幼、重教兴学之风在鱼种塘经济社十分盛行,村民和谐相处、守望相助,凝聚力越来越强。”②第四,敬老活动的多样化。海外移民敬老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捐钱,又捐物,既设立基金,又派发利是,还举行大型的筹款活动,既有定期的捐赠,也有触景生情、奉献爱心的生动事例。根据笔者对广东省华侨捐赠管理系统的查询,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在广州捐赠的敬老物品和善款项目达到48项, 捐赠金额为568.541万元,设立的敬老基金项目达到47个,捐赠金额为952.7794万元,捐赠的区域涉及番禺、黄埔、白云、花都、海珠、荔湾等区。尤其是以番禺区为最多,设立的敬老基金项目达到33个,从区到镇再到村,每一级行政区域都有海外移民为老人们设立的福利基金。

2.捐建老年人设施:满足老年人尊重与享受需求

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大力在广州侨乡建立福利设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老年人尊重与享受需求的福利。根据笔者的调查,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捐建的老年人福利设施项目数量达到了85个,捐赠总额为5226.4602万元,并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资助范围广泛。海外移民捐赠设立的福利设施范围广,除了新成立的萝岗区以外,覆盖了番禺、白云、花都、越秀、从化、增城、南沙、海珠、黄埔、荔湾等10个区一级的行政区域。此外,海外移民在诸如番禺、白云、花都等区捐建的老年人福利设施辐射到镇、街和村,从而使区、镇、村级级都有他们捐建的敬老福利设施。这是海外移民之功,也是侨乡之福。

第二,种类齐全,设施先进。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捐建的老年人福利设施有敬老院、颐老园、敬老大楼、老人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娱乐场所、康乐中心、卫生所、老年人大学等等,种类俱全,提供老年人的供养、医疗、康复、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满足老年人对社会福利的各种不同的需求。除了种类齐全外,海外移民资助的敬老院设施也极为先进,许多敬老院达到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等级标准,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满足了侨乡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根据笔者对番禺区民政局的调查,改革开放后番禺区达到等级标准的敬老院就有15所,这15所全部得到过海外移民的助建,其中国家级的1所,即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的石碁镇敬老院,省一级的有13所,省二级的1所,市一级的有10所,市二级的有1所,区文明敬老院的有3所。这说明海外移民的捐赠大大地改善了广州侨乡老年人福利设施条件,提高了老年人福利设施标准。这是侨力和侨资的作用所在,体现了侨乡的优势。

从1987年广州市政府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发展规划以来,广州侨乡的老年人福利机构利用侨力和侨资不断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路子,“社会福利社会化”不断发展完善。海外移民捐建或助建的上述老年人福利机构都是实行社会福利社会化

3.资助创办老年人大学:满足老年人发展需求

老年人在获得较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以及较高层次的医疗、康复、娱乐等尊重与享受需求的同时,他们也需要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的需求。针对侨乡老年人的这种高层次的福利需求,改革开放伊始,海外移民就开始资助广州侨乡创办老年人大学,使老年人老有所学,学有所用。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1981年由17位老人发起创办并由社会各界人士和港澳同胞资助成立的广州岭海颐老会。“颐老会旨在加强对老年人的联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协助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使老年人不仅安度晚年,且能发挥所长,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继续贡献力量。”①此后,在社会各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继续支持下, 广州岭海颐老会不断发展壮大,其属下的机构岭海老人大学(1984年)、岭海老人公寓(1986年)、岭海医疗门诊部(2004年)、广州岭海护理职业培训学校(2005年)、岭海老人公寓护理部(2007年)相继得到创办。尤其是岭海老人大学的创办对老人的自我发展意义更为重大,它是由港澳同胞及社会热心人士资助创办的全国第一间民办老人大学,开创了中国民间创办老人大学的先河。二十年来,岭海老人大学坚持以学为主,寓乐于学,以学促为的办学宗旨,积极贯彻我国实行的终身教育方针,为离退休人员以及社会各阶层老人提供再学习机会,以提高老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鼓励和支持老年学员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与时俱进,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学校课程主要按老人的特点和需要开设,计有中国文学(诗词)、英语、养生保健、中医学、经络、食疗、音乐、舞蹈、国画、书法、篆刻、摄影、曲艺、电脑、钢琴、电子琴、插花等十多个学科。建校以来,入学学员前后达52300多人次,他们经过在岭海老人大学学习,激发了潜能、焕发了青春、陶冶了情操,增添了情趣、增进了健康,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不仅充实和丰富了晚年生活,而且他们学有所得,学而能用,把学到的知识或技巧既为自身与家属服务,又能回报于社会。多年来,学校连续评为广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获开拓老年事业和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②。

为了促进广州岭海颐老会的发展,借鉴港澳兴办老年人福利的经验,广州岭海颐老会还聘请香港友人为该会的荣誉会长、顾问和理事。由于成绩突出,广州岭海颐老会被评为广州市“开拓老年事业先进单位”,其主办的岭海老人大学亦连年被评为“社会力量办学的先进单位”。广州岭海颐老会的成立,不花国家的钱,实行国家、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养老形式,成为新型的“五有”综合性老人之家。”③在港澳同胞的支持和参与下,广州岭海颐老会满足了老年人养、医、学、为、乐、教多种福利需求,拓展了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办的途径,为其它地区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后海外移民在广州侨乡提供老年人福利,由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扩展到全体老人,由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由临时性的提供福利到设立基金长期提供福利,体现了新时期海外移民在侨乡提供的老年人福利发展的趋势。他们在广州侨乡提供的老年人福利改善了老年人福利设施状况,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侨乡形成了敬老爱老的风气,促进了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他们是侨乡老年人福利的一支生力军,是侨乡老年人福利社会化的参与者、推动者。

(本文审稿 黎育松)

猜你喜欢

慈善
中华慈善日
慈善硬笔书法
笑与爱(慈善漫画选登2)
慈善硬笔书法
笑与爱(慈善漫画选登)
2015中国慈善排名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