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需求 促进道德建构

2014-04-22徐晓红

中小学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刘星品德情感

徐晓红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主体满足客体需求的程度,即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需求”正是学生主动求知的不竭动力,是道德认同的内在动因,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力量源泉。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亲历的生活入手,了解、满足、反映学生的生活需求,从而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有所思,更有所行。

一、关注认知需求——思考“资源”如何为“目标”服务

认知需求是指个体对事物的追寻、认知、了解的内在动力,如求知欲、好奇心等。有效的品德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自己当下感兴趣的、愿意探讨的、启迪智慧的生活。

小学品德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式活泼,空间较大,留给师生很大的创生空间。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品德课堂上看到各种形式的资源,文字、图片、录像、动画等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细细想来,那么多的资源带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是多种感官的刺激,还是漫无边际的闲聊?因此,关注认知需求,需要思考“资源”如何为“目标”服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选用什么样的资源,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世界真奇妙》(浙教版三下)一课是属于“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一单元,让学生在了解世界各国风情的基础上,体会世界的奇妙。本课教材中出现了芭蕾舞《天鹅湖》剧照、凯旋门、悉尼歌剧院、袋鼠、樱花等图片,让学生根据这些猜出相对应的国家。显然,“猜一猜”这个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但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认知需求的,需要教师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

于是,有位教师在这一环节出示了大榕树、冬虫夏草、猪笼草、面包树、鸵鸟、袋鼠、食蚁兽、娃娃鱼等奇妙的植物、动物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聊一聊,说说奇妙在哪。学生兴趣十足,聊起这些动植物是滔滔不绝,课堂气氛也是空前高涨。但是,研读教材,我们会发现,本课的关键词是“世界、国家和地区”,所以,教材上尽管也出现了袋鼠和樱花的图片,但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对应国家的风情,而不是动植物的奇妙。显然,教师只关注了学生的兴趣,但与教学目标是南辕北辙了。因此,关注认知需求不能只看表面,更要关注内在,让学习目的与学生当下的需求真正对接,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关注情感需求——思考“教路”如何为“学路”服务

情感是品德教学的生命所在,把握情感,品德活动才能显示更强的生命力。从情感需求的角度来说,学生有被尊重、被理解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让道德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求,需要有个理解、内化、实现的过程。

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情感代替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教路”代替学生的“学路”,造成了课堂上部分学生揣摩教师的意图,以迎合教师的发言代替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关注情感需求,需要思考“教路”如何为“学路”服务。

1.“引”在动情处

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和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品德活动的生命意义在于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唤起情感的共鸣。品德课堂上呈现的事例尽管有的经过加工,但它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与之有着共同的经历体会,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挖掘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引导他们实话实说是提高品德课实效的基础,尤其在情感容易波动处,教师更要把握机会,善于从学生的学路出发并加以引导。

例如《沟通无极限》(苏教版五上)一课的教学中,从学生喜爱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借鞋风波》导入,当学生看到刘星和小雪为一双运动鞋而吵架时,内心自然会泛起波澜,因为类似的场景他们在生活中都碰到过。此时,他们需要的是生活经验的回顾和真实情感的宣泄。但教师在这里设计的问题是“他们闹起了矛盾,我们去帮帮他们吧!”于是,学生们一个个成了道德的清道夫,批评刘星这个不对,小雪那个不对。尽管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但仔细想想,这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对小雪和刘星的批评。显然,这是为教师的“教路”而设计的一个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呢?跟学生的生活联系一下,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从学生的学路出发,教师转换了对话的角度,让学生说说小雪、刘星为什么生气?学生此刻是站在了小雪、刘星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生气的原因。这是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对话是真实的,唤醒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借小雪、刘星之口说出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类似事情的想法,这样就为下一步说自己的烦恼奠定了心理基础,更为本课后面的对话奠定了“真实”的基调。

2.“拨”在疑问处

学贵有疑。品德教学也是如此。品德课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如在《小心“电老虎”》(浙教版五上)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电老虎”的危险,一位教师选用了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新闻中,一个小男孩捡起了落在地上的半根电线,因触电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但教师在让学生看完后只问了一个问题:“你的感受如何?”学生的发言就都是孩子可怜、父母痛苦。显然,这是对学生情感需求的一种漠视。因为从学生的学路出发,看完报道后自然会有很多想法,其中“为什么”、“怎么办”正是学生心中的困惑。

因此,把“教路”转化为“学路”,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在看完报道后,可先问学生:“你从这个报道中了解到什么”,首先让学生看懂新闻;接着让学生换位思考,想想小男孩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捡起了这根电线,学生有的说好玩,有的说怕别人绊倒等,这其实是借小男孩之口说出自己碰到这类情况可能会有的想法;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如果碰到电线掉落应该怎么办,给学生以实际的指导。这种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才能真正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动,才能更好地把道德认识内化为个人行为。

三、关注价值需求——思考“课堂”如何为“成长”服务

价值是“理想中的现实”。关注价值需求,需要引领学生认识现实的生活,学会辨别、选择,在开放、多元的同时坚守正确的导向。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良好的道德行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因此,关注价值需求,需要思考“课堂”如何为“学生成长”服务。

1. 接轨社会

社会是复杂的,主流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的冲突、善意与恶意的较量,一直在拷问着我们的内心。学生虽然对此认识还比较浅显,但同样时刻进行着道德的建构。逃避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此,正视现实、接轨社会,才有可能把品德课堂上美好的愿望与现实的社会问题达成一致。

例如《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浙教版六上)一课的教学中,清洁工人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付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这个职业是辛苦的,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是最低的,因此,它不太可能成为职业选择的主动选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把不符合社会现实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学生。如果引导到“我们可以不选择,但我们不可以不尊重”的方向,显然,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做到。

再如《孝心献老人》(浙教版四上)第一课时中通过“感性的呼唤”,让学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激发了学生对尊老敬老的道德认同感,迈出了“孝敬老人”的第一步后,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教师需要明白的是,孝敬老人的行动只有让大家感到快乐,才有可能长久。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引导学生的孝心行动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老人的琐碎、蛮不讲理、妈妈与奶奶的矛盾、独生与养老的冲突等。因此,第二课时需要的就是“理性的回归”,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这些问题,从而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行为,讨论解决的办法,明白孝敬老人难在坚持,也贵在坚持。这种既照顾了情感与理性,又连接了课堂与社会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2. 服务社会

说到底,品德教学追求的是育人过程的真实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就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品德课堂应成为学生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从而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例如《走进新时代》(浙教版五下)一课的关键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于“小康”,教材中的解释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名词概念,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从食衣住行几方面感受小康生活就是比较宽裕,比较富足的生活,还可以从人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完善进一步理解“小康”既有物质的保障,更有精神的满足。因为衣食住行和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是基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的。但要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仅停留于此显然不够。

因此,教师在品德教学中,目光要长远,更要宽泛,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要正视这种差距,基于学生的价值需求,合理引导。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关注我国贫困地区,从水力、电力资源不足、教育资源不足、医疗设备简陋、交通闭塞等方面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更要让学生看到,我国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感受我们还处在小康社会的门槛,是低水平的“小康”。关注价值需求,就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正视社会现实,从而触动情弦,引发思考,提高他们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更好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有效教学是真实的教学。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关注需求,了解需求,反映需求,满足需求,品德教学才会有效,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课程生活中快乐地成长,触动心灵,启迪智慧,促进道德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嘉兴 314500)

责任编辑 李子非

猜你喜欢

刘星品德情感
门神
人工智能情境下的行政裁量存在吗?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情感
好学者贤
台上
The analyze the diverse themes in plots from the lottery
品德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家有儿女》经典语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