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还愿意和我说话?

2014-04-22吴伟红

中小学德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转学缺点自卑

吴伟红

【案例】

一天中午,六年级女生小昕哭着向我诉说全班同学都排斥她,班上几乎没人跟她说话。有几个男生一直说她又“笨”又“脏”。轮到小昕发作业本时,那几个男生便生气地把作业本扔掉。她走到哪里,旁边的男生迅速闪开,一脸嫌恶的表情。五年级时,曾有几个女生跟小昕玩,但现在她们也疏远了她。班主任为此批评过带头的几个同学,但没有效果。现在的小昕感觉每天上学心情紧张,学习没劲。

【分析】

经过了解,我找到了小昕被同学孤立的原因:

1.个人因素

小昕在五年级前因父母工作调动而多次转学。往往刚适应一个新环境,交上新朋友,又要转学;加上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对她关心不够,小昕养成了不与人交流的习惯。在班上,小昕学习成绩中下,作业拖拉,不爱整洁。刚转学时,有几个女生在班主任鼓励下对她进行“帮扶”,但她对此却并不积极,只是马虎应付。为此,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她。而自卑的她一听到同学提到她的名字,总以瞪眼、脏话回应,更加剧了她和同学关系的恶性循环。

2.班级环境

小学高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的小学生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在兴趣爱好、活动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伙伴,形成“小帮派”,而疏远其他同学。刚转学的小昕因各方面表现平平,自然游离在这些小团体外。久而久之,小昕便成为了班上被孤立的对象。

3.教师因素

小学高段学生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同学间的微妙变化一般不会在老师面前流露,使得老师难以觉察。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逆反期,往往会表面听从老师安排,但真实想法往往不同。因此,当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在班会上提出全班同学善待小昕的“要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反而导致同学们更加疏远小昕,使得事态更为严重。

【辅导要点】

汲取故事正能量,重塑自信心

首先,我倾听了小昕对同学的埋怨,共情她的无奈、委屈及愤怒,肯定她遇到困难寻求外力帮助的勇气,然后跟她分析原因。当她认识到自己对同学不礼貌、不尊重的言行时,表示愿意改变。在拟定改变计划时,她对个人卫生和语言文明方面的改变有信心,而对学习信心不够。

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火炬手的故事。

火炬手因为脑部开过刀,智力受损,上课听不懂,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可他从来不抄袭作业,能做的作业都认真做,不会做的请教老师,因此每天他都最后一个离开学校。虽然他的作业正确率并不高,但老师和同学却不但不批评他,反而欣赏他。

听完这个小故事,小昕表态自己要在学习上尽力。我鼓励她,让她明白,当她走在成为最好的自己的路上,自然会吸引朋友,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角色体验,搭起互助之桥

当班级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或舆论氛围时,成员间便会形成“从众”心理。换言之,每个同学由于担心自己不被群体接受,便会自然而然地跟随他人排斥一个群体共同排斥的人,从而使自己更容易被群体接纳。这便是原先跟小昕一起玩的几个女生疏远她的原因。

为了让群体接纳孤僻的小昕,首先要搭起同伴互助的桥梁。于是,我安排小昕和班上有威信且热心的几个女生进行了一次真诚交流。小昕先表述了自己孤单无助的心情,并表明自己希望得到她们的帮助。经过引导,这几位女生愿意接受小昕加入到她们的团队。随后,我让她们体验“身份定位”:两人一组,A对B随便聊一个有趣的话题——第一次,A站着,B坐着;第二次,A坐着,B站着;第三次,两人都坐着。体验后,她们都感受到当自己从俯视的角度进行对话,会产生自傲感;仰视对话会感受到压迫感;平视对话,双方都感觉舒服。在这一体验中,大家感受到了要摒弃过去的傲视态度,而以平等的心态来帮助小昕。

同时,我找到班上最排斥小昕且最喜欢恶作剧的男生小诚。因为个子矮以及在各方面表现不出色而自卑的小城,喜欢通过嘲笑别人来获得自我满足和同学关注。青春初期的孩子想独立却依赖,追求远大理想却缺乏实际行动的矛盾心理,使其容易产生自卑,且因无力改变而沮丧。小城正是在小昕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内心产生反感,行为表现表面是在排斥小昕,潜意识中却是反感自己,这显然是一种“投射”心理的表现。

在交流中,我先接纳小诚因自卑而产生的抑郁情绪,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优势,悦纳自己。当他获得信心后,我运用“感知位置平衡法”让其发泄对小昕的不满情绪。我让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想象小昕坐在面前,说出所有对她的不满。很快,他一股脑儿说出了小昕的缺点:脏、成绩差、粗俗……说完后交换角色,坐在代表小昕的位置,说出听到刚才小城评价的感受,“他”竟然觉得很委屈,很生气,有点想揍“他”。接着,我让他站在中间位置,作为第三者的身份,看着代表小昕的位置,尝试安慰小昕:“别人说你,你也不要太生气,他们无聊才说的。”再让他对“小诚”说:“你不要总针对她,嘲笑她了。”体验后,小诚对小昕的反感情绪显然减少了。

团队活动,拉近心灵距离

为了让班级形成团结互助的氛围,帮助小昕融入班集体,我在班里上了一堂《学会宽容》心理辅导课。在《苏轼和佛印》的故事中,同学们体会到“内心关注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指责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其实也是在掩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在分享环节中,大家踊跃发言,就连小昕也分享了同学们宽容并帮助她的事情。同学们认识到“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敢于面对,扬长补短;而对于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要宽容与帮助”,并在相互肯定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辅导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表示支持后续活动的开展,继而通过晨会等形式增强班级团队合作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在商定班级文明公约时,增加了“尊重每一个同学”的条目内容,并把这一公约作为“文明之星”的重要评价标准。一系列的班级活动推动了全班同学在接纳小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文明行为。

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小昕不断调适自己,不再沉溺于委屈和抱怨之中,积极寻求改变。慢慢地,她变干净了,作业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笑容也多了,逐步融入了班级生活。

小昕的转变,让我感受到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都可成为教育契机,而解决之道是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并相信每一个心灵,让心灵与心灵对话。

(作者单位:吴江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200)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转学缺点自卑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跟踪导练(五)2
我也转学了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转学的烦恼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原来如此
自卑的地方
缺点背后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