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2014-04-22魏芙蓉于新恒
魏芙蓉+于新恒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6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改革远没有完成,亟待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失时机地倡导、发动和领导了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出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政策已经制定好,下一步就是需要党总揽全局,牢牢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切实把握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人民紧紧抓住改革的重点,并将几个方面的改革统筹兼顾,协调开展,坚定不移地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31-04
2012年党的十八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特别是近10年的奋斗历程,展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及时把握实践和时代的新要求,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尊重改革发展规律,在新的起点上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不仅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而且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2]。由此可见,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政方针、政策已经制定好,下一步就是需要党总揽全局,牢牢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切实把握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人民紧紧抓住改革的重点,并将几个方面的改革统筹兼顾,协调开展,坚定不移地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一、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我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2]。这就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一轮改革中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巨大政治勇气和高超改革智慧。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实现“三个公平”,建立健全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说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仅仅让少数人享有,如果这样那就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只有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指导思想在改革总目标上的体现,同时也表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非首次提出,党的十八大早以明确提出,即“三个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这“三个公平”是党向人民群众做出的庄严承诺。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面对人民群众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才能保证和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使我们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更加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强调“三个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社会利益和诉求正由简单化向多元化发展,于是,社会公平问题就成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敏锐地抓住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及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这些举措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的坚强决心。要将“三个公平”变为现实,首先,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理顺权力运行关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其次,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再次,要尽快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在经济领域公平交往、公平发展,健康成长。
(二)切实抓好四个方面的改革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改革从基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进入到“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公平”的新阶段。我们党注重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规律性认识,顺应社会关切,代表人民意愿,直面风险挑战,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写入《决定》,指明了新一轮改革的正确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鲜明的执政理念,并将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想融入了决定的各个部分。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切实抓好四个方面的改革。第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增加财富。在当前,尤其要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这是对保障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重大促进,能使劳动者从各类企业中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第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平等获益,惠及广大民众。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将建立起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惠及广大民众。第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增加群众福祉。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展,将加快消费税、房产税、资源税、环保费改税等一系列改革,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发挥税收杠杆作用,撬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通过税收调节,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全社会经济均衡发展。通过改革,将“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内陆地区就可以依托中国—东盟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等,加强与周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动。与之配套,“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2]。这种机制,符合国际惯例,能有效消除内陆出口通关的制度化障碍,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开放新格局。
(三)建立健全“五个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而是“五位一体”的改革。这就要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使改革从以往的单兵突进,发展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党中央对改革开放认识的全面深化以及治国理政理念的进一步升华。要保证这场改革不至于中途夭折,我们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即要逐步建立起政治体制机制、经济体制机制、社会治理机制、文化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机制。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其一是把“五大改革”同时铺开,平均使用力量。这样什么都抓,容易什么也抓不好。其二是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四大体制改革割裂开来,或以经济体制改革取代其它改革,“一俊遮百丑”。这都极易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歧途。
二、切实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部署了15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要完成这些任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平均使用力量。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不分重点、全面用力的改革,而是有重点、有步骤的改革,必须在最为紧迫、最为关键的领域首先取得突破,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向其他领域,实现改革的全面推进。
《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这是在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们党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党领导人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国的国情也决定了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决定》要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代替原来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市场化改革推动下,我国比较快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体制还不完善,存在不少体制性弊端,突出地表现在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过多,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存在多种形式的行政垄断,一些部门在非自然垄断环节阻碍竞争﹔政府对市场和价格的不当干预妨碍全国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对非公有制经济实施某种歧视性政策,也妨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和完善﹔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还不完善,对市场的监管不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并未完全达到人民满意的水平﹔等等。这说明,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还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究竟如何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让政府起决定性作用?我国改革30余年的实践和经济学理论都雄辩地说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因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决定》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代替过去沿用的基础性作用的提法。这就告诉人们,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都要交给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有很好的条件使价值规律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可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強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強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2]为此,其一,在注重发挥市场主导调节作用时,不要忽略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搞好宏观经济调控,防止宏观经济大起大落,这是专属中央政府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主要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即使对国有企业也要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做好公共服务,这方面现在做得很不到位,需要加快补上去;完善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保护环境和生态,这是针对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突出而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五位一体”建设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可见,政府职能转换到位,对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二,不要让政府“看得见的脚”踩住市场“看不见的手”。我国政府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那时的政府是全能型的,对经济实行大包大揽。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政府仍在主导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则要由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旧道”上跑惯了的政府,常常喜欢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们要防止政府“看得见的脚”踩住市场“看不见的手”。这就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的关系,以全方位的经济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样,政府和市场就可以各司其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发展。
三、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保证改革不止步
(一)要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制定改革的总体规划
根据过去改革的经验,搞好问题导向的研究,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全面寻找造成需改革问题的体制性原因,列出需要改革的项目;按照体制领域,列出各个体制领域改革项目的清单;梳理深化改革的总清单。从中挑选出最为关键,彼此间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组改革项目,形成一个“最小一揽子”配套改革方案。这就为改革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运作、检查方案。
(二)充分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我们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和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全国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整个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到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使各级党委认真履行领导责任,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由此形成全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才能取得改革的全面成功。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要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党领导改革、推进改革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要以大公无私的改革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二是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真正给人民群众知情权。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更好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三是加强组织建设保证,大力集聚和培养优秀人才。“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必须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2],使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稳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党要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畅通群众参与改革的渠道,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保证群众对重大改革举措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据人民评判。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