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自体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2014-04-22彭媛
彭 媛
(1.南京中医药大学 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2.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211169)
自体心理学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在延伸研究精神分析自恋的基础上发展的精神分析新范式。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一位非常年轻的继承者,先后经历了“科胡特时期”和“后科胡特时期”。
1 “科胡特时期”
科胡特的精神分析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和激进阶段。
传统阶段:科胡特笃信传统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忠实的追随者。在临床治疗中,严格按照经典的驱力理论治疗个案。
转变阶段: 科胡特提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自体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1971 年出版)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在临床实践中,科胡特发现大量传统精神分析不能解释和治疗的个案,这让科胡特的思想产生转变。 1965 年12 月科胡特第一次发表了论文《自恋的形式与变形》(Kohut,1978b,vol. 1),在两年后,科胡特发表论文《精神分析学派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Kohut,1978b,vol. 1)。 这个时期的科胡特的作品已经预示了自体心理学这一分支的出现。科胡特的第一本著作《自体的分析》与传统精神分析相背离,虽然科胡特仍努力尝试要与古典理论及自我心理学连接,但这本书在获得了读者广泛赞同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尖锐的反对之声。
激进阶段: 科胡特提出了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的重建》(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1978)和《精神分析治愈之道》(How Does Analysis Cure?)(1984)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在《自体的重建》中,科胡特已不再与无关自体心理学的部分缠斗,而致力于清楚明晰的陈述自体心理学的本身。 《自体的重建》 是科胡特确立自体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也是公开宣布自体心理学派成立的著作。再到最后一本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表明了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概念的发展状态,有些则针对别人对其理论的质疑处再加以说明回答。
在“科胡特时期”,《自体的分析》遭到了尖锐的反对,科胡特聚集了一些对他的工作感兴趣的分析学家形成一个研究小组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反对之声,这个小组中的成员合作出版了《自体心理学:案例集》(Goldberg,1978),影响颇远,促进了自体心理学的发展。
2 “后科胡特时期”
2.1 国外研究概述
科胡特初步搭建了自体心理学的框架,但这个框架并不完美。 理论的完善和治疗实践的空白让自体心理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科胡特认为运用神入和内省得来的关于人类复杂心理状态的经验资料是第一位的,概念与理论只是说明这些资料的工具,是第二位的,如果与前者不符就应当修正,这种宽容的思想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这氛围的推动下在科胡特逝世之后的三十多年来,自体心理学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大胆探索,自体心理学走向百花齐放的成熟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理论,也称为新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进入了“后科胡特时期”。
一般来说, 科胡特之后的自体心理学家 “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阵营”:忠诚者和扩展者。 忠诚者由科胡特的被分析者和学生组成,与科胡特关系密切,坚守科胡特的思想。 扩展者通过阅读科胡特的著作了解自体心理学,努力把其他的思想整合进自体心理学。
戈尔德伯格在《科胡特以来的自体心理学》一文中将自体心理学划分为三个主要理论分支,即传统自体心理学、关系取向自体心理学以及主体间性理论。
传统自体心理学是在科胡特的理论框架内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临床上,传统自体心理学较为关注自恋行为障碍,关注成瘾、犯罪行为以及性倒错的诊断分类,科胡特认为它们是自体障碍的一种特殊形式。
科胡特的大弟子巴史克在继承科胡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体心理学短程分析的发展模式,简化了咨询步骤。巴史克的著作《心理咨询入门—教育辅导系列》、《心理咨询实战录》、《十倍速辽法》 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详细地记录了非常多的案例,值得临床治疗师反复揣摩学习。
Marjorie Taggart White &Marcella Bakur Weiner 的著作《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2013)更多展示了共情的重要性,将共情作为一个科学的工具来使用,帮助个案将原本枯竭的环境转变为能够促进其核心自体成长的土壤。
巴卡尔(Howard Bacal)与纽曼(Newman,K.M.)将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自体客体理论(selfobject theory)”。巴卡尔和纽曼提出科胡特的自体客体是指为自体提供经验的客体,科胡特更多关注自体客体而忽略了提供这种功能的客体,对自体和客体关系的强调是自体客体理论的重点。 客体关系取向治疗师吉尔?沙夫的著作《投射性认同与内摄性认同——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体运用》、 大卫·沙夫的著作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 沙夫夫妇的理论取向是客体关系理论,但这两篇著作中也有自体心理学临床治疗的思想。 巴卡尔就科胡特的“适度挫折”理论相对应的提出了“适度满足”的概念。
主体间性理论(intersubjectivity theory)是三个理论分支中唯一拥有确定名称的一个,也是唯一提出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的一个。 该理论体系主要由四位长期合作的自体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罗洛(Stolorow,R,D.)、乔治·阿特伍德(Atwood,G E.)、伯纳德·布兰德沙夫特(Brandchafl,B.)以及多纳·奥林奇(Orange,D.M.)构建而成。[1]
Jerome D.Levin 将自体心理学对成瘾的动力学解释运用于治疗中,分析治疗酗酒和其他成瘾行为。 Arnold Goldberg 运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变态性行为产生的动力机制。 Miriam Elson 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在临床社会福利工作中。
新自体心理学目前处于多种理论并存的局面,这是新自体心理学健康发展的表现, 新自体心理学的发展是趋于整合还是持续多元化,这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2 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对于自体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翻译引进工作、自体心理学理论在国内的传播、自体心理学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自体心理学目前在国内处于传播了解阶段,国内学者在理解科胡特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尝试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到不同的领域。
2001 年,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蔡飞完成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博士论文,出版著作《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蔡飞相继发表论文:《自身心理学:精神分析的新范式》(2000)、《论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2001)、《自身心理学的新进展》(2002)、《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的诞生:一种社会学的阐释》(2005)、《结构神经症与自身分裂:广义自身心理学的阐释》(2007)、《自身障碍的咨询:广义自身心理学的心理咨询理论》(2008)、《广义自身心理学人格发展理论述评》(2008)走在国内研究自体心理学的前沿。
上海资深心理咨询师徐钧作为国内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在接受国外自体心理学理论与治疗培训之后开始在国内率先从事以自体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临床治疗实践,并在国内宣传自体心理学理论。 促进了自体心理学临床治疗在国内的传播。
2011 年8 月,《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在内地出版,这也是国内第一本科胡特的译著。 相继的,刘慧卿、林明雄译《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咨询》,许豪冲译《自体的重建》,刘时宁、许豪冲译《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另外还有王浩威策划主编、菜宇记译《汉斯·柯赫与自体心理学》,林明雄,林秀慧译《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实务》。
吕绍文、刘慧卿译《心理咨询实战录》,易之新译《十倍速疗法》、《心理咨询入门—教育辅导系列》,林涛、王丽颖译《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2010),贾晓明、苏晓波译Michael St.Clair 著《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2002)。 这些自体心理学译著犹如星星之火带动了国内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方面的研究。
自体心理学自科胡特创立以来,科胡特本身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思考和完善以及留给后来者自由、宽容异己、和而不同的研究氛围使自体心理学在当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自体心理学也不局限于心理治疗领域,还逐渐与传记研究、艺术创造及审美、舞蹈设计以及神经科学等相结合,出现了一批跨学科研究成果。 自体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及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广泛运用,昭示着自体心理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魏宏波.从一种理论走向多种取向——新自体心理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