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中“英雄”的蜕变

2014-04-22

科技视界 2014年23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骑士英雄

李 珩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0 前言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并向全世界蔓延。后现代主义不同于以往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这些独立的、有统一的规范和界定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不存在被广泛认可的纲领,内容复杂,流派众多,观点极端,晦涩难懂,它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产物。正如后现代主义者威尔默所说:“后现代主义的轮廓至今仍不清楚,但其中心经历——理性的死亡,似乎宣告了一项历史工程——现代性的终结。”[1]作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后来者,后现代主义从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到思想内容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甚至是颠覆。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情节围绕人物展开,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而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把人物作为中心讲述故事,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等被模糊不确定的感觉所取代。后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多数都不是那种超能、正义、无私的英雄,而是没有责任心和罪恶感,对生活不抱希望,对理想的毫无追求,不再思考生存与毁灭以及人生的价值。

1 传统文学作品里的英雄

人们崇尚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坚强的意志和所向无敌的英雄精神。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中《贝奥武夫》中,英雄贝奥武夫不畏艰险战胜代表邪恶的怪兽哥伦多及他的母亲,后来又英勇地杀死了来侵犯的喷火巨龙,自己被巨龙咬伤中毒致死。在劳动力低下和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类的认知也无法解释各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相信神和怪的存在,于是呼唤贝奥武夫那样神一样的英雄。贝奥武夫的忠诚和勇敢使这位半人半神的人物成为了永垂不朽的英雄。

骑士文学中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这些传奇人物代表了以忠诚和信仰为核心的骑士精神,即注重身份和荣誉,讲究风度和礼节,崇尚精神和理想,恪守公平与竞争。骑士精神同时体现了基督教教义中的八项基本美德,它们是: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灵魂、正直、公正。武艺高强,彬彬有礼的骑士不仅是君王依赖的宠臣,也是所有女性崇拜向往的英雄,因此在当时,男子们的最大梦想和最高荣耀就是成为一个骑士。可以说,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是现代欧洲“绅士精神”的前身,对现代欧洲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以及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使骑士精神成为中世纪末人们对英雄的诠释。

古典主义名剧《熙德》中民族英雄唐罗狄克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英雄那样拥有神的力量或者是超人的能力。唐罗狄克是自己命运的缔造者,在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中以理性之上,为了家族的荣誉,杀死了爱人施曼娜的父亲。他受命出征,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最终施曼娜也因深爱他而原谅了他。唐罗狄克这个英雄人物体现了理性至上、拥护王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启蒙文学中《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广为流传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时期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人物,他敢于冒险,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渺无人烟、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荒岛上,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和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努力奋进、开拓进取的英雄形象。

浪漫主义作品《皮袜子故事集》中的纳蒂·班波这个体现新型美国特征的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具有美国民族优秀品质。纳蒂·班波虽然是白人的孩子,但是被印第安人抚养长大,成为了一个精通各种武器无所畏惧的勇士,能够克服荒野中的任何危险,具有善良、纯真、诚实、自由的特质,并且满怀希望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2 后现代小说中的“英雄”

到了19世纪后期,就很难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传统的光芒四射的“英雄”形象了。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探求生命的意义;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在苦苦寻觅迷失的自我。[2]而后现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你找不到一般意义上具有崇高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光辉形象,作品中充斥了人在生活中最粗俗、最无理性、最缺乏理想的特点。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人”已不再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和中心,也不再被神化或超能化。在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失去了崇高的信仰,也不会有神圣的使命,面对令人痛苦绝望的社会,他们消极混世、荒唐可笑,传统的“英雄”已经蜕变成了缺乏灵魂的躯壳。

可以说,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时代的产物。二战中,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和原子弹的爆炸带给人们巨大的震动;战后,美苏的“冷战”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麦卡锡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运动和民权运动等使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美国梦”破灭了,并对个人和社会的理想都产生了极大动摇。这些问题在很多美国后现代小说里都有体现。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等小说都借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题材,用荒诞的手法表现了美国军队中的官僚主义、徇私腐败、以及社会的变态和人性的扭曲,其中的人物也多是“反英雄”的角色。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二战期间美国空军的一支飞行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描述战争本身。其中人物众多,如卡思卡特代表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体现的是军事机器的残害个性。主人公约塞连,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目睹了各种荒诞和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被骗了。他从严肃诚恳到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到厌恶战争。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他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决心逃离这个“世界”,最终选择做了逃兵,成为一个自私胆小的“反英雄”。

《第五号屠场》讲述了二战中一个叫毕利的美国青年在欧洲战场的短暂经历。战时他是随军的牧师助理,在一次空难中幸免遇难却患了精神分裂症,于是变得傻里傻气,无比可怜。而小说中其他人物大多病弱不堪,都被“巨大力量”玩弄得无精打采。作品通过对毕利在二战前后惨痛经历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创伤和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主人公毕利是个荒唐可笑的人物。战前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被比喻为中世纪“儿童十字军”的一员,战后却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毫无英雄气概。

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小说中,童话中纯洁可爱的公主、英勇无比的王子和善良的小矮人在这部小说中被戏仿成了一群庸俗、无聊、对生活不满,但却无能为力的小人物。主人公是一个毫无传统美德的普通女人,充其量算是一个擅长写黄色诗歌的黑美人。而王子保罗本应该去救赎公主,却意识到当今社会敌视真正的王子性格,缺乏英雄表现的机会,懦弱无能的他最后躲进了修道院,逃避了他王子式的英雄使命。后来,保罗误喝了毒酒,脸上冒出绿色的泡沫,中毒而死。保罗丑陋的形象说明现实社会已经创造不出英雄形象,也不会有童话般的美好结局。

从富有神力,到拥有理性,到真切动人,再到庸庸碌碌、变态扭曲,传统文学作品中勇敢、坚强、努力的英雄已经被社会异化,变成了庸碌无为的小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的蜕变是因为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毫无目的和意义的世界,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成为物质欲望所控制,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1.

[2]孙万军.主体的幻化与人性的真实:托马斯·品钦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透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6(5):65-70.

[3]布洛克曼 J M.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4.

[4]吴冰,郭棲庆.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84.

[5]张景全.骑士制度对西欧文明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55-57.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骑士英雄
英雄犬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克里夫兰骑士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重走英雄路
New Enemies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