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观察*

2014-04-19高淑红张伯儒

天津中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中风病丘脑

王 敏,高淑红,张伯儒,路 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

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观察*

王 敏,高淑红,张伯儒,路 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193)

[目的]比较针药并用法与西药卡马西平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84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华佗夹脊穴盘龙刺、中药汤剂,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治疗28 d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81.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组间VAS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治疗组明显的优级(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缺血性中风;疼痛;丘脑;头针;华佗夹脊刺;中药

丘脑痛(thalamic pain)属于中枢神经源性疼痛,即中枢痛,是丘脑综合征(thalamic syndrome)中感觉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继发于丘脑纹状体动脉和丘脑膝状动脉供血区的缺血性中风,特点为偏瘫侧肢体自发性疼痛、感觉减退或感觉过敏,伴麻木、紧缩等感觉障碍,可因光照、风吹、特殊气味、高尖声音、情绪波动等加剧,是中风后难治性后遗症之一。据报道[1],丘脑中风后中枢痛的发生率约为11%。

本研究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2012年4月—2013年8月住院治疗的96例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临床观察,并与口服西药卡马西平疗效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确诊为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其中8例脱失、4例拒绝参加被剔除,符合统计标准的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两组基本情况对比:治疗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62.6岁;病程最短12 d,最长3个月,平均病程1.7个月;VAS评分6.5~9.0分。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60.4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3个月,平均病程1.5个月;VAS评分6~9分。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缺血性中风采用《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相关诊断标准。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即可确诊。另外,头CT示:丘脑缺血性病灶或头MR示:丘脑梗死,亦可确诊。

丘脑痛采用相关文献标准[3]:1)病灶对侧自发性疼痛或痛觉过敏;2)患侧肢体感觉减退或伴麻木、紧缩等感觉障碍;3)强光、风吹、特殊气味、高尖声音、情绪刺激等疼痛加剧。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具有丘脑痛的典型特征者;2)颅脑CT或MRI检查为丘脑缺血性病变或梗死;3)35岁≤年龄≤75岁;4)病程在10 d~3个月;5)VAS评分≥6分。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或纳入标准者;2)年龄>75岁者;3)合并肩手综合征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腰椎病、神经根炎、肌病等神经肌肉病变;4)合并有癌性疼痛、精神病、免疫功能低下,严重内分泌、心血管、血液、肝肾等系统疾病,颅内出血性疾病及占位患者;5)明显痴呆,失语,不能配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基础治疗: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予药物改善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聚集率、脑代谢及脑循环。两组患者均于观察开始前10天停用止痛镇静剂,连续治疗28d。

2)头针:头针穴取病灶对侧顶颞后斜线(百会与曲鬓间连线)。采用0.30×40 mm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针刺得气后用捻转手法,转速为90~120次/min,行针1 min,留针30 min,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华佗夹脊穴“盘龙刺”: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皮肤,使用0.30 mm×40 mm毫针,常规消毒后,选择华佗夹脊穴,自T1~L5旁开0.5寸(同身寸),自上而下依次左右交替施针,向棘突方向,斜刺进针1.67 cm~2.67 cm,用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针刺后如“一条龙”样盘踞在患侧背部,故名“盘龙刺”。每日治疗1次,1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4)中药 自拟活血通络汤剂:桃仁10 g,红花10 g,丝瓜络15 g,木瓜15 g,络石藤15 g,苏木10 g,血竭3 g,全蝎6 g,地龙10 g,延胡索15 g,当归20 g,甘草6 g,若患肢肿胀明显,加桑白皮20 g,大腹皮20 g,茯苓皮20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50 mL,连续服用28剂。

2.2 对照组 常规基础治疗同治疗组。卡马西平口服,每次0.1 g,每日3次,疗程28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简化MeGiLL疼痛量表中VAS视觉模拟评分法[4]进行疗效评定。将一条直线作为计量疼痛程度的标尺,起始端记0分,无疼痛,末端记10分,疼痛剧烈,0~10之间平均分为10等份,令患者在“标尺”上画出一点表示其疼痛程度。

VAS评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显效:80%<减分率≤100%;有效:20%<减分率≤80%;无效:减分率≤20%或VAS值上升。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两组计量资料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χ2分析。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值降低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患者治疗后VAS值比较(±s)Tab.1 After treatment,VAS scores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f thalamic pain after ischemic stroke(±s)

表1 两组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患者治疗后VAS值比较(±s)Tab.1 After treatment,VAS scores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f thalamic pain after ischemic stroke(±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值 P治疗组 42 7.79±0.92 2.41±0.96 5.38±1.12 <0.05对照组 42 7.56±0.89 3.85±0.97 3.71±1.09 <0.05

由表1可见,经过28天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VAS值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VAS值降低明显(P<0.05)。提示:针药并用及西药卡马西平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丘脑痛症状,但前者疗效更加显著。

3.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2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of thalamic pain after ischemic stroke(例)

由表2可见,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81.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药并用治疗丘脑痛患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组。

3.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1例出现头晕、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降低每日剂量或将药物分3次服用,数日后不良反应消退。

4 讨论

脑血管病的合并症、并发症是增加病死率和干扰后期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忽视[5],中风后丘脑痛是中风病难治性合并症之一。丘脑是感觉神经中枢所在,发生于丘脑膝状动脉供血区或者纹状体动脉的脑卒中多继发丘脑痛[6]。该病属中医“痛证”、“中风”、“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责之于脑脉瘀阻,元神受扰,神无所主,肢无所用,瘀血留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表现为患肢肌肉、筋脉疼痛不已。

西医采用镇痛药、抗癫痫药及外科手术,均为对症治疗。卡马西平常用于治疗丘脑痛,但存在嗜睡、头晕、皮疹、胃肠道、血象异常等不良反应。有报道抗抑郁类药物能有效缓解疼痛[7]。一种新型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普瑞巴林在治疗卒中后丘脑痛方面疗效显著[8]。还有报道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部分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丘脑痛安全有效[9]。

自20世纪70年代起,本院针灸科制订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简称“醒脑开窍法”,对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卓著[10]。本研究是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配合头针、华佗夹脊穴及中药治疗,结果表明,针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疗效确切,优于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疗法。头针以大脑皮质在头皮的投影区为针刺部位,感觉区“顶颞后斜线”善治身体各部感觉异常,该针法能疏通脑部气血、调神导气,使“神归其室”,抑制与疼痛相关、异常的神的活动,获得神达痛止、移志止痛之效。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是脊柱旁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干以及感觉后根在体表的投影,针刺该组穴后,一方面针刺信息通过感觉神经传入冲动,投射到大脑皮质,并在丘脑水平与疼痛信号进行整合,产生对疼痛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针刺信号可激发多种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及5-羟色胺,阻断痛觉冲动传导,从而发挥中枢性镇痛作用,该针法能够对经络系统进行整体性及双向性调节,协调脏腑功能,使诸经气血条达,取得疏经通络、安神止痛之功。中风病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病,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征,在风、火、痰、瘀等病因的相互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繁杂的症状体征[11],本方案自拟中药“活血通络汤剂”能够通窍活血、祛瘀生新、调神止痛,减少致痛物质聚集,有效提高痛阈。

综上所述,头针、华佗夹脊穴、中药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丘脑痛,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优于单纯西药镇痛疗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在中风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工作中,应高度重视高血压、宿疾、饮食偏嗜、情志失调等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协同致病作用[12]。另外,对于中风病及其合并症的临床科研模式,应强调逐渐向国际临床研究的要求靠拢,鼓励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3],对临床上证明治疗中风病有效的腧穴或组合与针刺方法,应用生化、生理学技术与理论进行研究,筛选出最佳穴位处方,以提高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14]。

[1] 陈晓虹,蔺慕会,王玉洁,等.脑卒中后疼痛[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1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6.

[3]路 明,朱志强.头针治疗丘脑痛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9,28(9):510-512.

[4]罗跃嘉.简化McGi11疼痛评分表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康复,1993,7(4):160.

[5]石学敏.脑血管病与中风单元[J].天津中医药,2005,24(1):1-3.

[6]卢志刚.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35例[J].中国针灸,2013, 33(1):52.

[7]黄光祥,孙 军.氟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丘脑痛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2):113.

[8]陈秀道,王发明,庞伟茂.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卒中后丘脑痛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3):117-118.

[9]陈富勇,陶 蔚,孙 伟,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2):57-59.

[10]吕桂泽,方桂梅.中风病的临床诊断与脑CT的关系[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5(3):14-15.

[11]徐俊峰,李保洋,高 颖,等.缺血性中风病证候演变模式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9,26(6):511-514.

[12]张伯礼,宋其云,崔秀琼,等.天津地区中医中风病危险因素及证候调查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0,17(1):36-38.

[13]黄宇虹,张伯礼.中风病临床研究现状剖析[J].天津中医药,2006, 23(4):272-274.

[14]余思颖.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15(3):47-48.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herbs to treat thalamic pain after ischemic stroke

WANG Min,GAO Shu-hong,ZHANG Bo-ru,LU Ming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herbs with west medicine carbamazepine to treat thalamic pain after ischemic stroke.[Methods]To apply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sign and separate the 84 cases of patients 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The treatment group applied the acupuncture,huatuo cervical paravertebral needl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o take the carbamazepine orally.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ssessment was made after 28 days of treatment through the Visualanaloguescale.[Results]The tot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op was 92.9%,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81.0%.After the statistic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exist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o treat the thalamic pain after ischemic stroke,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herbs is better than merely take carbamazepine,thu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ischemic stroke;pain;thalmus;scalp-acupuncture;huatuo cervical paravertebral needl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743.3

:A

:1672-1519(2014)05-0269-03

2014-01-08)

(本文编辑:张震之,于春泉)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05.05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地专项课题(JDZX 2012147)。

王 敏(1972-),女,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合并症临床研究。

路 明,E-mail:drluming@163.com。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中风病丘脑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基于uAI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延安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
卡马西平结晶工艺研究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临床药师对卡马西平中毒患儿解救用药的分析与监护Δ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背侧丘脑解剖结构及其生理机能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