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北京的对外报道路径
2014-04-18陈建
陈建
雾霾扩散、缺水严重、土壤污染……靠拼资源、拼环境消耗来换取经济成果的发展方式已难以持续。2013年始于北京、以净水蓝天为目标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2013年7月北京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中新社发出对外通稿,着重报道“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在报告中以少有的强硬口气和大比例篇幅,同时放‘狠话:环境也是生产力;要立下军令状,用硬指标完成硬任务;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确保实效。”这篇报道被台湾《旺报》、日本《中文导报》在内页头条位置醒目转载。2013年全年,中新社面向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地区的主流华文媒体播发了130多个有关北京市的新闻专版。其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版有39个,占总量的三成,内容包括清洁空气行动、水资源保护、垃圾分类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在过去的垃圾填埋场上建设美丽的园博园等。
近年来,北京市在对外报道中,一方面宣讲科技带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毫不讳言这座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探索,已形成日渐清晰化的环境对外报道路径。
环境报道内外呼应
目前,有大约200家境外新闻机构在北京设有分支机构或专门的新闻报道人员。2013年10月25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众多中外记者前往北京公交集团和西北燃气热电中心,就能源结构调整、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进行集体采访。总共40多家派员采访的新闻机构中,24家来自海外。法国国际新闻24小时电视台的摄像师方百醍(Baptiste Fallevoz)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能看出中国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力度比以往大,政策也更开放。但是,防治污染是社会问题、全球问题,不只是政府的事,所有人都应当重视。”
新闻传媒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是响应政府推进生态文明的各项政策,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受众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举措、行动方案和途径,并主动参与其中。在环保问题上,自内而外主动发力,无疑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2013年8月中旬,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水务部门和市属媒体,成立宣传策划工作组,挖掘出10项32个重大报道选题。从8月21日开始,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会同水务局推出“水、安全、责任
共话北京自来水安全”主题微访谈活动。北京市属媒体连续十天推出水资源保护主题的系列报道。8月底,中新社面向5大洲5家当地主流华文媒体,同时播发5个整版,报道北京水资源保护和全市环保政策的内容。面向英国、南非、澳大利亚读者,新闻专版在显著位置报道北京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如北非,夏季实际供水量已近极限,自来水厂提供30多套制水工艺方案,保证“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等内容。面向日本读者,新闻专版除综合报道“北京用水量攀升,2014年底南水北调日供水50万立方米”之外,还报道了北京节能产业2015年底将达5000亿元的内容,展现了节能环保产业在首都的巨大发展潜力。面向自然资源丰富的加拿大读者,新闻专版则突出北京新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存在环境违法的企业将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以及本地企业拆解废旧家电、经过环保处理、提取再生材料等内容。
具体措施重在实例
201 3年是北京市启动为期五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9月2日,北京市紧随国务院,发布本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84项分解任务”,要求2017年全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较大幅度减少,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25%以上,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由此,北京历史上措施最多、标准最严、响应最快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2013年9月至11月的3个月里,中新社面向5大洲华文读者,相继推出16个有关大力污染治理的新闻专版,以北京84条严厉措施治理大气污染、市府官员签“军令状”把改善空气质量与“官帽”挂钩、红色预警天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为醒目标题,进行专题报道。
海外新闻专版上,百万亩平原造林攻关PM2.5治理、顺义区发布“绿色投资”目录婉拒污染企业落户、朝阳区燃煤锅炉改造全用天然气、水泥厂变身“环境净化器”、中小学淘汰粉笔、首钢老厂区变身旅游文化区等具体生动的实例,展示了北京市各区县、各行业为改善首都环境作出的共同努力,提升了海外新闻专版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由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北京本地空气污染的主因,加之出行问题涉及千百万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对外报道时,中新社选取机动车限购摇号政策微调的内容,面向海外读者,报道北京推出购车摇号政策“升级版”,关照“久摇不中者”,鼓励购买新能源车等内容。报道从新能源应用、提高残疾人和久摇不中者中签率的角度,显示北京在严格大力推行环保措施中的人情味,增加绿色北京系列报道的亲和力。
环保问题 越辩越明
在北京密集出台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期间,有一则新闻及其社会反响,值得回味。2013年10月8日,北京市政府官员在印尼巴厘岛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发布消息:201 4年APEC会议将在北京郊区雁栖湖举办,准备工作已经展开。此消息经由中新社常驻印尼记者发出后,很受关注,仅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就有7家外报转载刊用。但同样这件事,在内地网民看来,却似乎是另一个话题,并引发争议。
争议源于东方卫视的一篇视频报道。从上海派往印尼临时采访APEC会议的东方卫视记者在巴厘岛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关于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问题,北京市政府官员当场做了回答。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又“围堵”发言人,进一步追问。从东方卫视上网的视频画面看,摄像机举过记者头顶,从上朝下俯拍,北京官员站在台下,在众记者的包围中,简要回答会议服务保障问题时,再度涉及空气污染治理。发言人说:“北京市已制定2013到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其中包含八大项措施,比如控制人口、控制机动车增长、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关闭重污染企业等,也包括对市民提出希望,我们中国人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还是不小的,希望市民能够更好配合政府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
作为APEC会议新一届东道主的发言人,北京市政府官员在外国举办发布会后,面对记者“围堵追访”,回答关于加强会议服务保障的话题时,谈到空气污染防治,引入一个具体化、生活化的实例——餐饮油烟治理,其实是考虑到海外受众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中国、对北京,乃至对中文非常有限的理解程度。口头答问中,所有提到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都是通俗化的口语说法,旨在表明空气污染防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应当共同参与,就连中餐烹饪这种人人皆知的生活内容,也有环保概念在其中。
但东方卫视的年轻记者来自上海,对北京的地方政策显然不太熟悉,加上可能没有海外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北京官员的一番苦心,全然“不领情”。其伴随视频内容播报的文字新闻中,没引用多少发言人所谈的空气污染防治的内容,反而抓住“围堵追访答问”中的一点,不及其余,把“北京外事办主任:市民烹饪对PM2.5贡献不小”当标题。在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上,网友又将之进一步夸大、延伸、调侃成为“治理雾霾,做饭也要单双号”。一时间舆论热议,沸沸扬扬。
面对这一因理解误差、片面报道而产生的舆论热点,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的国家级通讯社中新社并未忽略。在中式烹饪与空气污染是否有关的争论持续两天之后,中新社播发文字通稿:从10月11日开始,北京市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餐饮油烟整治工作,有效减少餐饮油烟对北京秋冬季大气的污染。中新社面向加拿大、南非、日本等内地新移民较多的地区,播发新闻专版,报道北京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全面叫停露天烧烤,并鼓励市民适量用油、减少油烟的举措。新闻专版上还特别引用专家的提醒:治理PM2.5,公众能做什么?回答是:培养减少排放、绿色生活的习惯,其中有很多具体方面,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很强。这些具体化的实例、生活化的解释,与北京制定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管控措施严厉程度超过奥运的政策内容刊载在同一版面上,有力地说明,在北京各界看来,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作为13亿人口大国的首都,北京正制定和实施长期、综合、系统化的措施。解决环保问题,建设绿色北京,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共担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