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的周边关系与外宣策略

2014-04-18周方银

对外传播 2014年2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外交

周方银

对中国周边外交来说,2013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年与周边外交有关,有不少具有深远影响的事情发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外交本身发生的若干变化。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主动性显著增强。过去一年多以来,中国通过采取“以我为主”,而不是被动应付的思路,用一系列相互补充、互相配合的政策举措,初步打开了周边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了超出许多人预期的效果。

这方面的政策和举措,包括国家领导人对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中亚国家,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进行的颇为密集的访问,以及在这些访问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颇为宏大的设想,包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此外,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设立、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方面更为灵活的姿态展示,等等,中国政府一系列外交行为的采取,以及一系列新思路、新构想、新倡议的推出,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气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周边外交未来走向的心理预期。

一、周边外交主动性增强,思路进一步打开

中国周边地区的力量分布态势,会对相关国家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过去几年,周边环境中潜在的力量分布始终在发生着并非可以忽略不计的量变。这一力量走势具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随着中国实力上升,中美实力差距在缩小,但美强中弱的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迅速上升,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中日两国GDP总量的变化上,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仅仅两年之后,2012年中国的GDP总量已接近于日本的1.4倍,2013年中日两国GDP总量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日本只是周边国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与任何单一周边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都在以一种较快的速度拉大,这一事实很容易对周边国家造成颇为强烈的心理冲击。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数量很多,在周边存在一些强大的邻国,周边国家的总体力量十分可观,如果这些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联合,可以发挥很强大的影响和作用。

中美实力差距缩小,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差距拉大,构成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崛起的最重要的实力结构方面的背景。中国过去几年在周边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与这一实力结构的动态过程有着深刻的联系。它导致的后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美国试图以更大的力度防范和制约崛起中的中国,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另一方面,中国上升中的实力优势地位,使一部分周边国家,尤其是那些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的周边国家感到压力。在当前的力量结构下,美国挤压中国战略空间的企图,与周边国家上升中的对中国的担心,两者很容易找到契合点。

曾经有一个阶段,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在美强中弱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实力优势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样的心态下,周边外交在一个时期出现一定程度的被动应付的局面。过去一年多的外交实践表明,即使在这样的实力背景下,中国依然可以有很大的作为,不仅在经济领域可以有许多作为,而且在军事安全领域也能有一定的作为。中国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扩大自身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行动的时机、策略和尺度。同时,我们只有把对美政策与对周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分离开来,才能更好地打开周边外交的局面。

从行为策略上,要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中国周边外交的目标和手段不能轻易为他国的行为所动,不能被动地跟着对方的步子起舞,由他国决定中国的行为节奏,而是更多地坚持自己的战略规划,保持自身的行为节奏,看准了地方,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行动。在某些领域和问题上,可以通过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做法,打出自身的战略节奏和战略态势。即使在不是十分有利的环境下,坚持不为对方所动,顶住外界的压力,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出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被动应付为主的局面,让那些挑衅中国的国家更清晰地感到来自中国的战略压力。通过这样的行为方式,建立起更为可信的威慑力,有助于提高相关国家关于中国在核心利益和根本立场上会采取强硬态度的可信性,降低由于误判而引发的风险。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一部分人心目中认为中国存在的所谓的“安全短板”。

二、周边外交将实现经济与安全两轮驱动

在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的周边外交要完成两方面的基本要求:(1)坚持睦邻友好;(2)但周边国家不能得寸进尺。坚持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体现的是中国有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真诚意愿,它也有助于在“美强中弱”的力量结构下,避免把大多数周边国家推向对立面,并通过推进互利合作,在周边吸引更多接受乃至支持中国崛起的外部力量。不让周边国家得寸进尺,则是为了避免中国的善意被周边国家以机会主义的方式加以深度地利用。

曾经有一个时期,这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互矛盾:坚持睦邻友好,就会有部分周边国家得寸进尺;不让任何周边国家得寸进尺,我们觉得这就会伤害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因为我们只是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周边国家,认为这些周边国家是一个整体,我们的政策会对所有国家产生同样的效果。但实际上,我们对不同的周边国家可以执行不同的政策,特别是对友好的国家以更大的力度进行合作,对试图挑衅的国家则以更为坚定的方式来加以应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周边国家的行为加以引导,这也会改变中国与周边国家互动的长期进程。随着周边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更为精准的差异化政策,并综合使用多方面的政策手段,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个矛盾。

在周边国家不得寸进尺的前提下实现良好的周边关系,在政策层面要求我们有效地结合坚持互利共赢、保持威慑、进行适度的战略安抚这三个方面。互利共赢的作用是巩固和夯实中国与周边国家良性关系的现实利益基础;保持威慑是为了避免周边国家无理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根本立场;进行适度的战略安抚,是为了缓解大多数与中国并无实质安全利益冲突的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政策手段。在战略威慑力不足的情况下,安抚政策很容易导致对方的得寸进尺。在有了一定的战略威慑力之后,互利共赢和战略安抚的政策,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其良性效果。

在建立和保持强大有效的战略威慑力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太广泛地施加压力,避免不必要的波及无辜,避免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递出令周边国家普遍感到危险的信号,而应以具有较明确可预期性的方式,建立和保持较高水平的战略威慑力,并在其他方面传递出一定程度的关于中国的战略克制的信息。具体而言,在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中国一方面要压制住日本、菲律宾等国过于轻易地采取挑衅行为的风气,同时也要让其他国家对中国与别国的争端感到不必担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战略安抚和改善关系的力度。从2013年周边外交的实践来看,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我们需要把自身行为的这几个方面的信息更为清晰地传递给外部世界。

未来一个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将更加注重经济与安全二者之间的平衡。过去一个时期,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在经济领域和军事安全领域的增长不是十分均衡,由此造成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和安全影响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落差,这样一种落差的存在,导致周边环境存在一定的脆弱,出现某些人所说的“安全短板”。为了给中国崛起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护,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弥补周边外交中存在的安全短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在本地区安全领域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力,国际社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通过自身连续的和具有一致性的行为,逐渐让国际社会形成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发挥安全影响力的稳定预期。

三、新形势下的外宣策略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周边外交将面临新的形势,并将继续推出一些新的举措。这对如何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宣传和解释中国周边外交,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可能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在周边外交中更好地体现大国心态。大国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勇于承担大国应有的很大的责任和义务,不要怕事。包括中国要在地区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不必要回避,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发挥这样一种作用上,并就这个问题与国际社会进行深入和有效的探讨。我们在对外宣传中的格局要大、目光要远、视野要更加宽广,体现出大的气度,以及平和中正的处世态度,避免在一些小问题上过于深入地纠缠,而是从长期和整体的角度,谋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势,确保中国发展的大势不动摇。只要把握住大的趋势,细节方面的问题很难对中国崛起的进程产生战略性的后果。

2.更加明确地体现“以我为主”的意识和风格。中国周边外交如果开创出新的局面,那将主要是中国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变化的结果。可以说,中国是周边环境变化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我们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塑造周边的能力,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对外宣传中,也要更加清晰地体现出中国的这样一种能力。对外宣传不能围绕别人,跟着别人的议题、观点、情绪和态度走,而应以更大的力度坚持自己设定的议题和观点,体现中国的思维,在此基础上,与周边国家的观点进行良性和积极的互动。

3.体现差异。周边国家的国情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方向,我们面临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存在不同的战略需求。我们对周边国家的宣传、交往不能一刀切,而需在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议题、不同的说法,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实现不同的目标。有的国家与我们面临的主要是传统安全问题,有的国家与我们面临的主要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有的国家与我们主要是如何更好地进行经济合作问题。我们对不同的国家在政策上有不同的侧重,同时,我们的对外宣传,也需要与这些不同的侧重相适应,提高针对性,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前瞻性。不根据对象的差异调整内容的外宣,难以打动对方,让对方产生共鸣。以差异性的方式做对象国的工作,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的精神。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落实我们已有的思路、构想和倡议,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宣传、解释和沟通的工作。使周边外交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外部舆论氛围,这也有助于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过程,使已有的政策选择产生更为良好的政策效果。

责编:吴奇志

第十一届亚洲传媒论坛研讨

大数据时代传媒业的机遇和挑战

本刊讯2014年1月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本届论坛以“新趋势-新挑战-新方向”为主题,邀请亚洲各国在大数据领域的知名学者、业界领袖,就在媒体领域如何有效地挖掘和运用数据,建立适应时代发展方向的思维逻辑,进行实战经验分享和前瞻性讨论。

这是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量的爆发型增长带来了存储方式的革命,有效应用大数据将为传媒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转型挑战。网络视听媒体和新闻网站已经在探索大数据应用之道。乐视网营销运营副总裁蔡享伦先生认为对于视频网站来说,通过数据挖掘能够精准了解到用户的媒介接触时间、地点,媒介使用平台类型以及收看内容,这样就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营销。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先生对此亦表示赞同,并提出“随着大数据的深化,新闻网站下步会成为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大众传播网站”的观点。

对传统媒体而言,捷孚凯(GfK)亚太地区媒体部商务总监Lee Risk先生认为,新媒体终端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传统媒体并没有被抛弃,受众媒介接触平台开始变得多元化,如何进行多屏评估才是媒体行业应当关注的焦点。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则提出,“大数据时代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新闻传播领域,过去传媒行业更注重内容,现在则要关注和掌握各种各样挖掘数据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挖掘洞察社会需求,并应用它来解决社会和商业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13级硕士辛思玥、王楠)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传而不播”:《三国演义》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与接受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2001年—2009年中国及周边国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