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2014-04-18李跃平李昱辰汪家梨陈建玲
汪 靖,李跃平,李昱辰,汪家梨,陈建玲
(福建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和实践的重要基地,而实验室安全又是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从而达到对人力、财力、物力及环境的最大保护[1],并结合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以期强化和提高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为预防医学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安全可靠的实验环境。
一、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室运行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各类仪器设备以及各种气体高压钢瓶,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化学污染物。如安全防护和安全监管工作缺位,不但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导致实验人员人身伤害。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准备与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预防医学实验中心承担了年均2 000余人的预防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检验与检疫等多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涉及微生物检测、理化检疫、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多种实验方法。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在实验教学准备和运行过程中存在部分安全隐患。
1.危险化学品储存与使用的安全隐患。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使用大量的易燃、易爆、强腐蚀、强氧化、易制毒等危险化学试剂,加上教学实验过程中也产生部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如实验操作不当,极易引起火灾,甚至造成人身伤害。毒理学教学实验过程中还使用有机磷农药和氯化镉等剧毒试剂,这些剧毒试剂保管、领用和处置不当都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2.生物样品保存与使用的安全隐患。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与本科生自主创新实验使用大量的生物源性样品,包括人体尿液样本、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动物的血液、脏器、排泄物等等。实验中,以上生物源性样品常采用均浆、振荡、离心和消化等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前处理,处理过程易产生气溶胶或者酸雾,如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不当,则会损害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3.实验废弃物处置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教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的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废气和生物源废弃物。实验废弃物如不经专业无毒害化处理随意排放会对周边的大气、水质、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4.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教学实验室中存在电气线路老化、仪器设备老化、用电负荷不匹配、维护保养不善等易造成仪器设备损坏和实验人员损伤的安全隐患。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部分仪器设备还需配套气体钢瓶才能正常使用,其中包括氩气、氧气、乙炔、氢气、压缩空气、二氧化碳等危险压缩气体。这些气体钢瓶搬运、安置和使用不当(靠近热源、安放位置通风不畅、危险气体混放等)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安全隐患。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大量使用各类玻璃器皿来盛放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使用手术刀、手术剪和眼科镊等锐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如使用不当,器皿破裂极易造成割伤、扎伤等外伤,从而引发感染,甚至可能引起中毒事故。
(二)开放性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是充分发挥实验室优势、提升学生科研和实验能力的有效手段[2]。开放性实验中的各类安全隐患应当引起实验室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1.实验方法复杂多样造成的安全隐患。开放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并使实验方法更加复杂化和多维化。在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常会采用文献上查找到但自身从未接触过的实验方法,使用陌生的高端仪器设备(如高速冷冻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倒置显微镜等等),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仪器损坏甚至实验人员人身伤害。
2.使用的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种类增加造成的安全隐患。由于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开放性实验中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种类也不断增多,对于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管理难度更大,这也意味着实验危险程度的增加,并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3.开放性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现阶段,“90后”已经成为高校本科生的主体,他们自主意识更强烈,具有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开放性实验室由于实验人员流动性大,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的治安、防火和安全检查等各安全管理环节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安全监管制度不严带来的安全隐患
预防医学实验中心针对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环节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工作安排,但还存在以下三个不足之处。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3]。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4]。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5]。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6]。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7],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实验室应每日安排值班人员,坚持日常安全检查和检查登记制度,对实验室的安全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实验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地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安全状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各类危险化学试剂、高压气体钢瓶等重点防范对象的管理要指定专人专管,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将可能出现的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高校安全和稳定,只有不断强化和提升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提供基本保证。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完善实验室安全防范体系,建立不同层次的安全管理队伍,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短期责任到人。因为实验室安全工作具有繁重、细致、琐碎和长久等特性,短期难以看出效果,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激励措施,使实验室管理人员保持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创建和谐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保障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祁 雄,朱 莹.浅谈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11):719-721.
[2]董 立.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2007,9(4):433-435.
[3]束 羽,丁 寅,徐 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17.
[4]周永运,武桂珍.建立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3):325-326.
[5]李彩云,王蒋丽,姜明杰,等.疾控中心检验科仪器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417-7418.
[6]魏钟波,沈 萱,裴大平.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46-248.
[7]王永明,李彩云.化学实验室消防安全疏散问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