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阈下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研究
2014-04-18温稀丹
温稀丹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1.人文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2.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一、高校退休教师积极老龄化的研究意义
相比一般的社会退休人员,高校退休教师声望地位高、专业知识丰富、国家保障充足、社会参与意识强,是老年人才的典型代表。据统计,在中国500万人的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中,高校离退休的老教授和老专家近100万人,而这100万高校退休教师中70岁以下低龄老年人才占70%。与自然宝藏不同,老教授、老专家这些高智力人才资源宝藏若不及时开发,将随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这将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损失[1]。另一方面,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退休后赋闲在家,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无精神寄托,生活单一,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在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时代,研究如何让拥有某领域特殊知识技能的老年专业人才,既能发挥自身特长,继续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共同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有着切实的战略意义。
二、高校退休教师积极老龄化现状实证研究
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笔者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社会充分尊重老年人公权,改变传统的对老年人“老而无用”的歧视和偏见,政府、社区、机构和组织尽量为老年人提供能够满足他们健康、参与、保障的条件,让他们根据自身意愿和兴趣爱好充实晚年生活,继续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提高晚年生命质量。笔者以南京某高校身体较健康的、有意愿继续参与社会活动的、70岁以下的低龄退休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对高校退休教师健康、保障与参与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一)高校退休教师健康状况与保障状况
据调查,南京某高校退休教师约2000人,除1%左右罹患癌症、少部分教师患阿尔茨海默症和瘫痪外,大多数教师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但只要长期按时服药,对日常生活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这些退休教师注重养生,勤于锻炼身体,调控饮食,调节身体,身心状况较为良好;子女的孝敬顺从,朋友的陪伴鼓励,都使他们能较好的缓解退休综合症,适应新的人生阶段,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较高。总体而言,高校退休教师相比社会一般退休人员,身体磨损程度低,健康状况较好。对于退休人员来说,国家保障主要体现在养老金和医院的医疗资源上。访谈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离退休教师对国家和学校给予的养老金较为满意,养老金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医疗开支、孙辈的教育费用、休闲旅游费用等。校医院为退休教师提供的报销比例30%~70%,很多患有慢性病的高校退休教师说:“买药如买菜一样,要用菜篮子拎这些常规性药材回家”。
积极老龄化中健康是根基,保障是后备,参与是核心。在身心状况良好、认知功能保持较好、社会支持充足、国家单位保障到位的基础上,高校退休教师可以无后顾之忧地根据自身意愿安排和计划退休后的生活,决定是纯粹地进行文娱休闲活动还是继续参与社会,为学校、学术、学生做贡献。
(二)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状况
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通过社会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模式[2]。《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六十八条指出:国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提供咨询服务;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参加志愿服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助调解民间纠纷;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据此,笔者按参与性质将老年人社会参与分为经济性、公益性、文娱性和学术性四类。
1.经济性社会参与。这是指老年人能从社会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经济报酬。南京某高校退休教师目前经济性社会参与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学校返聘为专职教师或教学督导:聘任专职教师的教学单位是学校下属的两所本三院校;教学督导一般在本校工作,这部分人数较少(约2%左右),65岁时学校终止聘任。调查表明,继续留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倍加珍惜机会,不辞辛劳,到上海、北京等地参加专业论坛,也笔辍不耕,将毕生所研究的学识整理出书。
但就当前就业现状看,高校教师退休后接受单位返聘的人较少,一般是低龄退休教师,工作时间也不长。大多数访谈对象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岗位少,每年待业大学生数量非常多,所以政府无法像西方国家一样,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详细就业政策,鼓励老年人继续就业;部分教师认为应遵守国家认可的工作年限,将工作岗位和编制让给年轻人。访谈中一位老师提到:“我原是教研室主任,是我们学科带头人,退休后学校力邀我回校继续研究,但我老伴坚决不同意,认为国家和社会需要时可以去奉献,但现在已经达到国家认可的工作年限就应该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返聘回校,不仅妨碍他人晋升,下属若有不同意见为了顾及我也不敢提出,影响科研进度和创新”。
由此可见,国家虽鼓励老年人进行经济性社会参与,但法律规定笼统,且市场上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极少,社会定式思维认为老人退休后就该颐养天年,老年人群体也习惯性认为贡献社会止步于此,社会参与受法制不健全、就业岗位少、社会老年歧视观点、学校理念、自身意识等因素局限。
2.公益性社会参与。这是指老年人以善心义务服务他人或社会。老年志愿者相比青年志愿者具有经验优势、时间优势,同时深谙年轻人的心理。目前约有10%左右的退休教师活跃于老龄委、关工委,多年来无偿参与的公益性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工作和参与社区建设两方面。
学生工作主要有:担任大学生兼职辅导员和党校兼职教师、义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开展学生座谈会、为学生开讲座、指导开展文体活动、挽救网瘾青年等。刘老师告诉笔者:“我现在74岁了,老伴和子女也很支持我,我每天骑个自行车来回家里和学校。我刚退休时,接受校领导的邀请,开了个文印室,收入全归学院,我是义务做文印室负责人。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几位网瘾青年,通过帮助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家境的贫困,激发起他们的责任感,认识到为人父母的辛苦,让他们好好用功读书回报父母,最终成功帮助他们解除网瘾”。
高校退休教师参与社区建设工作则包括: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关爱高龄病残退休教师、为社区建设提供合理化建议等。有些老师在小区初建时,为了让社区环境更加人性化,积极搜集资料,在小区的道路、灯光、花园、安全等方面向校领导提出多条合理化建议,充当了校领导建设小区良好环境的好参谋。闲暇之余,他们不计报酬经常为社区无偿服务,时常关心老弱病残的住户,并积极活跃离退休人员生活。
公益性社会参与目前存在的问题有:高校虽有提供兼职辅导员的岗位,但数量少,大多数教师帮扶大学生具有偶然性和自发性,缺乏组织性。高校退休教师为社区建设工作提供的咨询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也存在短暂性和自发性,一般都是慰问相识的高龄病残教师,并未形成长效探访机制。
3.文娱性社会参与。这是指文体娱乐活动。该校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师资力量,从周一到周五都开设了适合退休教师特点的课程,有古典文学班、声乐班、钢琴班、电脑班、数码摄影班、英语口语班、古筝班、花鸟画班、书法班、民族舞班等,并根据学习基础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和研修班,每日早晨还有专门的太极拳班。目前,50%以上的教师均参加学校组织的老年大学、老年艺术团等。他们晚年的需要与经济性和公益性社会参与的教师自我价值的再次需要不同,而是享受快乐的生活。晋职称,加工资,扬名声,早已船到码头车到站;展爱好,舒头脑,防痴呆,如今图个金秋人生好乐观[3]。
部分访谈对象表明,自从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训练,目前的绘画、书法水平已小有成就。但当前老年教育存在一种尴尬的情境:圈内人谈得热闹,圈外人浑然不知[4]。老年教师书画展前来参观的人数少,宣传工作也仅限于各大兄弟院校老龄委之间的相互宣传,受众较少。“酒香也怕巷子深”,老年人文娱活动宣传工作不到位,因此未得到广泛认可。
4.学术性社会参与。这是指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著书立说等。高校退休教师的知识积累并未随着退休而丧失,虽然没有在一线教学或科研工作岗位上,但他们仍热爱奉献了大半辈子的专业,他们用大量的闲暇时间阅读国内外学者的著作,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课题,发表论文,宣扬自己的观点。部分教师虽已八九十岁,但笔辍不耕,仍能与学术前沿进行对话。学到老,活到老,学习和科研是没有年龄和时间限制的。
继续钻研科研的绝大多数退休教师虽然与行业同行继续保持交流,但与本校中青年教师交流少,存在着科研知识断层的问题。老龄委为退休教师安排的也都是校外小学的知识讲座,除少部分兼职辅导员外,大多数退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很少,不利于退休教师多年知识积累顺利传承给在校师生,造成智力资源的闭塞和浪费。
三、积极老龄化视阈下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对策建议
高龄社会来势汹汹,高校退休教师作为积极老龄化的先驱和代表,志怀高远,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动向,他们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继续参与社会,他们的角色从纯粹的消费者转变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经济利益的推动者,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积极老龄化并不能仅仅依靠退休教师群体单方面努力,需政府、社会、学校、社区等通力合作。
(一)政府要规范法律制度,丰富参与渠道
建立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核心的老年法律系统,细化相关的原则和条款,使老年人的各种社会参与有制度保障。同时,面对当前就业岗位少的问题,政府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时也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为高校退休教师提供更多的、合适的工作岗位,满足经济性社会参与的需要。另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与资源,搭建社区老年教育平台,为老年人输送新时期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保持退休教师知识的与时俱进,提高社会参与能力。鼓励老年协会和老年组织更全面、生动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文体活动,丰富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渠道,提高退休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5]。
(二)社会要创设尊老环境,树立新型老龄观
要创设一个尊重、爱护老年人的社会环境,要承认老年人仍有独特的自我价值,需要改正传统的“包袱论”、“知识过时”、“抢饭碗”等老年歧视观。中青年教师应善于利用前人资源,温故知新才能看的更高更远。电视、网络、报纸等传播媒体可以大力宣传积极老龄化的退休高校教师的典型代表,使大众树立起人才没有年龄限制的新型老龄观念,这样整个社会才能真正为老年教师创造一个宽容的、和谐的环境,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发挥智力资源。
(三)学校要健全参与制度,注重成果宣传
学校要规范帮扶行动,使教师的公益性社会参与得以实现常态化。离退休处可组织自愿热心贡献专业技能和特长的退休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学生协会的合作,开展交流会、辅导心理问题等,鼓励结对子,完善代际衔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防止知识断层。老教师也可负责联络、组织学生志愿者为有需要的退休教师提供家政帮助、陪伴买药看病等服务。此外,要擅于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大对退休教师优秀成果的宣传工作,组织大学生、教职工、社会人士等参观老教师欣欣向荣的优秀作品、论文、书画成果等。这样,在得到师生、社会人士的肯定和赞叹时,既能增强老教师对自我价值的再次肯定,又能帮助年轻人树立长远的发展的观点,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
(四)社区要建立退休教师数据库,根据老人意愿统筹安排退休生活
社区要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升级,不能因为离退休处承担了大部分的高校退休教师服务和管理工作而有所懈怠,可以加强与离退休处的合作,资源共享,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调查,建立退休教师信息数据库。在了解老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人特点基础上,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意愿、兴趣、能力,调动学校、学生、社区内部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逐步形成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包含“养、医、乐、学、为”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6],尊重老年人的选择,让退休教师按照他们的意愿安度晚年,提升幸福指数。
(五)老年人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实晚年生活
退休后的高校教师要及时调整人生方向,转变自身思想、理念和心态,树立新的老年观:年龄不应该成为阻止追求人生志趣的理由,不能因为身体老化就停止思考,人生依旧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老年人仍富有潜力和创造力,还有人力资本价值,能为社会做的贡献还很多。要发展兴趣爱好,寻找精神寄托,保持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的行为去开启新的老年生活方式,充实晚年生活。
总而言之,要全面实行积极老龄化不是简单制定几个政策就能实现的,它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理念等诸方面。积极老龄化并不是体现在一定要参与活动的量化指标上,更重要的是国家、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老年观念的转变。思想决定行为,只有理念的转变才能引起人们行为的改变。在理念转变后,再加上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健康保障、参与保障和社会保障,积极老龄化才会逐渐被大众所知并逐步实行,最终实现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的同时让老年人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1]韩 雪.高校退休教师智力资源再利用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1.14-15.
[2]王莉莉.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1,17(3):35-43.
[3]李一安.论高校老年学术生态的养荣[J].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2):105-108.
[4]罗悦庭.积极老龄化下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74-75.
[5]崔 霖,林振涛,王丹玲.关于我校离退休工作的调查报告[J].福 建 医 科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3,4(2):60-62.
[6]王卫平,王国祥.福建省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