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4-04-17向伟
向伟
摘 要: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主动参与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以激发求知欲为前提的。语文教学应设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思维活跃。
1.克服畏难情绪,营造一种宽松、自然、和谐、愉快、竞争、互助、协作、平等的民主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教学《绿色蝈蝈》时,鼓励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参与补充讲解;教学《三峡》时,可以让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其才华……当这些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同样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就会对语文渐渐产生兴趣,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前提。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价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法庭上,律师善辩的言辞;舞台上,主持人幽默诙谐的语言;交流会上,学术论文的严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渐渐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我要学语文,我要学好语文。
三、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和情境,增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如,教师在朗读和讲解作品时可运用语音、语速、语调的变化与组合,展示豪放、热情、优美、轻松的意境,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情制宜”。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课堂上的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气宇轩昂,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领会了词人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朗读这些名篇,加之以手势、身势、微笑等体态语言,这些作品很快便印入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四、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创新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语文教学应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为实践性教学。
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
许多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往往人云亦云,不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俗话说:“文章贵在出新。”要使文章有新意就要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如:《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又何妨》《愚公移山新传》《西游后传》等这样的一些作文题,就是以逆向思维去提炼观点的。这样反其道而行之,可以树立新观念,提出新观点,从而获得新体验。
发散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式的思维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思考,得出的结论就会多样化。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开头讲的选择题,所给的四个答案之所以都正确,正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