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曲与评剧艺术

2014-04-17

剧作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派评剧中国戏曲

赵 洋

中国戏曲与评剧艺术

赵 洋

评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一个重要的剧种,它曲调优美,流传广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戏曲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孕育阶段,是在诗、词、歌、赋、曲等多种文化形态中产生发展的,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道德和审美理想,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评剧艺术也是如此。评剧诞生于民间,根植于百姓之中,从来都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滋养。无论是传统评剧还是现代评剧,始终都坚守着百姓情结,反应普通人生活的家长里短,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评剧《杨三姐告状》家喻户晓,剧情是根据真实的人和事改编创作的。故事发生在民国七年,描写的是富绅之子高占英娶贫女杨二姐为妻后,依然本性不改,在外与人通奸。奸夫淫妇后又合谋害死二姐。三姐玉娥对二姐之死产生怀疑,便上衙门告状,由于县官受贿致使三姐败诉。三姐不服,再一次告到直隶总厅,最后终于取得胜利,让高占英伏法枪决。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惩恶扬善,决不向恶势力屈服的传统美德,很有教育意义。现代戏《红叶》由石家庄青年评剧团演出,该剧取材于王瑛同志的生平事迹,以她的生活言行作为真实内容结构剧本。通过红叶的象征比喻,充分展示了她大公无私,心系百姓,一心为公,爱党敬业的优良品德。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无限怀念,观后让人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不仅将音乐、舞蹈、诗词、曲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体系,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又将唱、念、做、舞等各种艺术手段加入到人物创造之中,形成了综合艺术的审美体系。评剧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断的改进创造中,广泛汲取其它艺术的优长来丰富和提高自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剧种特色。我们通过评剧的发展历程,就足以看出这种艺术形式的包容与综合属性。 评剧最早发源于冀东平原,当时的民间百姓喜欢跳“秧歌”,每到农历新年,秧歌便成为娱乐活动中的主要形式。表演时可以由双人彩扮,互对歌舞,也可以是群体一起伴唱伴舞,乐器用锣鼓、唢呐、丝竹等伴奏,表演的内容以百姓日常生活故事或历史人物等为主,曲调主要是莲花落。到了清末,秧歌又吸收了其它艺术的精华,逐渐发展成为有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有唱有白,载歌载舞,剧目上百种,涌现出大量蹦蹦戏艺人。蹦蹦艺人在激烈的舞台竞争中,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有力地推动了蹦蹦戏的向前发展,也使剧本由原来的说唱体逐渐衍变为代言体,表演上开始有了脚色行当的划分。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出现模拟生活状态的人物动作,同时也开始关注大剧种的表演特点,但又不受严格的规范,形式灵活自由。

中国戏曲从来都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艺术除旧布新的趋势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大批新编历史剧如《蔡文姬》《谢瑶环》《海瑞罢官》等相继创作出来,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更是不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丰富自己。在评剧艺术领域,新凤霞就是一个耀眼的明星,众人皆知,家喻户晓。她以独特的“新派唱腔”吸引着观众,尤其是她演唱的“疙瘩腔”更是无人能比。以她为代表的新派艺术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新派唱腔标新立异、独具特色,为评剧革新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同时新凤霞还同其它音乐工作者一道,创造了众多的新式版曲。如《乾坤带》中的凡字调大慢板,《无双传》中的反调大慢板,《调风月》中的蜻蜓调,《六十年的变迁》中的送子调等等。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独树一帜,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无论是评剧创作者还是表演艺术家,只有感受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呼声,正确地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才能捕捉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画面,让创造的灵感不断成为评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手段。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新派评剧中国戏曲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
兴义系军阀派系斗争及其对近代贵州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