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政治学内容体系的有益尝试
——评杨仁厚教授著《发展政治学》
2014-04-17卢正涛
卢正涛
(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发展政治学在西方国家有较长的历史。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陆续赢得了民族独立,面临发展经济和政治变革的艰巨任务。西方学者敏锐意识到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政治学应运而生。中国学者对政治发展的研究始于政治学恢复重建后,但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研究的成果不多,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缺乏中国式的方法论和话语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大学杨仁厚教授的著作《发展政治学》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书由导论和十章组成,在对西方政治发展研究、主要发展中国家概述的基础上,梳理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从概念、内容、目的、条件、方法等方面全面探讨了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勾勒了一个新的政治发展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进行分析。
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学者在发展政治学方面研究取得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纵观全书,笔者认为其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基础性。其一,作者试图在继承和批判中外发展政治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内容全面系统的发展政治学体系。杨仁厚教授认为:首先,发展政治学应该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变化进行描述、解释、评价、预测;其次,在比较中阐释发展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政治发展;最后,在全面梳理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发展研究现状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上个世纪以来的政治发展历程后,在理论与现实、历史与当代的比较分析中,构建起一个内容全面系统的发展政治学体系。其二,该书对发展政治学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发展政治学》用了专门一章全面介绍了西方关于发展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学者及成果,以年代为线索归纳了研究的特点,并给予适当的评述。该书梳理的西方政治学者研究政治发展的材料多达410余份,为中国学者追踪西方发展政治学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三,梳理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历程。研究政治发展离不开广大发展中国的政治实践,该书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考察了中东、北非、亚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主要的、有特色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为理解政治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四,对于政治发展概念的分析,拓展了发展政治学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发展政治学的内容。
二是创新性。《发展政治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对政治发展含义作出新阐释。作者认为,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进步性政治变化过程以及这种过程的结果,并提出理解政治发展首先需要明确政治发展的“指涉”和“表述”这两个前提条件,力图避免政治发展概念被滥用和术语使用上的随意。其次,严格区分了政治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将政治发展限定为发展中国家的进步性政治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作了合理的拓展和解释。第二,作者注意了政治发展的一些重要的但是被西方学者忽视的因素,如信息化、民族因素等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的影响。第三,将政治高效、政治廉洁列为政治发展的目标是非常有新意的做法。在当代,发展中国家治理失败、政府腐败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突出了政府能力、治理绩效以及政府廉洁等内容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政治高效、政治廉洁单列出来,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反映了作者对政治发展目标的新认识、新理解。
三是时代性。《发展政治学》没将研究对象限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是推进到了21世纪前十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对抗的终结,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合作、共赢、发展成为潮流。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政治发展的主题已不再是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而是政治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扩大民主、维持稳定、反对腐败等。从中国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持续发展与转型,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而且成为学界研究政治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样本。《发展政治学》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研究没有停留在二战后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是将研究时限延长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如在分析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的国家时,对不少国家的发展跟踪到了2006年,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则追踪到了2007年,做到了与时代合拍。从该书涉及的许多内容来看,如保持良好生态、促进人类发展、强调政治改革在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实现政治高效和政治廉洁等,显然都是当代各国政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因而,《发展政治学》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性要求。
综上所述,《发展政治学》是一部具有基础性、创新性、时代性的发展政治学著作,体现了作者对于发展政治学长期不懈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以其对发展政治学内容体系的探索为发展政治学的丰富发展添砖加瓦。
诚然,任何一部著作都有其缺陷,《发展政治学》也不例外,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写的那样,“预测方面做的比较少,所提出的问题也不是很多”。在内容体系上,笔者认为似乎还缺少一章:政治发展的主体论,即政治发展的主体——国家、政党、政治家、公民、社团、媒体等是如何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的?个别章节的标题似乎还可以推敲,如第九章“政治发展的方法”改为“政治发展的途径”或许更恰当些。当然,正如一个学科需要批判才能成长起来一样,《发展政治学》也只有在批判中才能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