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践难题的途径与手段

2014-04-17周敬伟李雅楠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德才干部国家

周敬伟 李雅楠

(四川大学 行政管理系,四川 成都 610065)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党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应用。有研究显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迅速,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全面进步,干群关系密切,人民安居乐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拔了一大批忠诚于党和人民、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干部”。[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强调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这一“八字标准”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2012 年十八大通过的党章又增加了“以德为先”的要求。重视德才是必然,而应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是应然。但是,多年来干部队伍仍然存在许多无才无德、有才无德、有德无才的人在掌权误政,产生不良的政治、经济、社会后果,却是实然。为此,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应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的困难

现有文献不约而同的指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规范与实践存在矛盾而且难以理顺。矛盾的主要成因有三。第一,国家干部的德是指道德、品德,其表现具有较强的内在性,不好量化性考察,在评价选拔干部时更多地把德片面理解为政治标准,就容易让一些道德败坏的投机分子玩弄手段并蒙骗过关。[2]也因此,如何有效的把干部的德考实考准,一直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对此,研究德才兼备的权威学者于学强老师指出,有效实践德才兼备的必备条件是原则性规定及用人标准的操作性规定的并存,否则原则性规定很容易出现弹性空间,让选拔干部的标准条件变成主观认识和理解,乃至问题丛生。[3]但是,如何保证德与才的标准的操作性规定是科学、合理的?下文的分析显示,科学、合理的标准操作化是极为困难的。

第二,在考核干部德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标准难把握、指标难统一、操作难规范、结果难运用等问题。其根本的原因是:德是在实践过程中才展示出来的。李源潮同志在2008 年就精辟的指出:“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不仅来自于实践, 而且要行之于实践。”[4]由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人性、政治、职业、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品德,其展示也必然是在不同性质的实践过程的情境,而具体情况必然受多重因素持续动态影响,德的展示的波动也是多重因素综合反映,掌握难度不言而喻。遗憾的是,许多专家学者忽略了德的多元实践展示的属性,所做出的只是此时此地、静态对策建议,其效用必然是有限的。比如,有建议:“德才兼备用人标准能否得到贯彻和落实,最终取决于制度、制度的配套与制度执行力。只有从系统论的视角来完善制度体系以增强其有效性,才能最终规避制度异化或钻制度空档的行为。”[5]问题在于,制度本质上是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只可以节制不良行为。在没有全面掌握德的多元实践属性以及开发出测量难以辨识在动态中所展示的德的方法之前,所有的制度只可以发挥有限的节制作用。

第三,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分析,目前的德才兼备的考核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为德的概念是含糊的。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应用的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尚未能为处于新时期的国家干部的德与才的概念下明确定义,导致实践者在概念含糊的情况下把人性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及社会道德以及此时此地的才与跨时跨地的才混为一谈,并从不同的主观视角把德才的概念操作化。难以避免的后果是科学测量的欠缺。概念不清,理论的构建自然成为瞎子摸象的行为。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会变得困难,走过场也就难以避免,“带病升迁”也时有发生。

上述三个成因的分析显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规范与实践存在着矛盾。如何有效实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破解难题的途径与手段

目前,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是一个边缘化的视角。我国的公共行政学发展滞后,一贯以来受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影响,至今尚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备受学界忽略的是:西方国家是建基于个人主义驱动的资本主义所构建的政治实体,而我国是建基于个人、集体及国家的有机统一并采用市场经济机制优化整体发展的政治实体,由于实体本质不一样,其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也必然有别。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处于多层面、多层次的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是众多由全球、地缘及本土因素共同作用所衍生的问题、困难与动荡,必须是以国家为核心主导的有机统一力量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构建足够整体实力以持续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来处理问题与挑战。也因此,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就必然涵盖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的元素,而应用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视角来分析重大公共管理问题,也有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

在本质上,国家是强权驱动的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概括,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则是理智驱动的集体行动以完善现有或创造未来条件从而有效实现国家的终极目标的概括。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难题有别于一般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处于全球化情景中发生的深层次及难以解决而又会引起严重后果的问题,并不是此时此地应用知识、理论或单一手段就可以解决的。分析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难题的必备条件是从宏观、整体观、前瞻、战略、动态视角来看国家的发展与公共问题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公共问题与国家发展终极目标、宏愿的互动关系),以及全面的、深入的分析难题的本质及深层次、复杂成因。破解具体难题的要求是:找出难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掌握不良现象形成的基本规律并提出动态的对症下药的法门。

如何有效实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一个干部管理难题。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国家战略发展难题。笔者按照上述要求从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以找出破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践难题的手段,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个结论的前提是,所有德与才的作用,一如其他社会现象,必然是在具体情境中发生的,因此,要关注的是德与才的内涵以及情境特性对德才的影响。因为,应用唯物主义者的方法论来分析,所有社会现象本质上是具体人事物的联系,而这一种具体联系是存在于一个整体性的人事物联系并受制于这个整体性联系的影响。德与才的展示就是一个具体现象且受制于情境。这是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也是破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践难题的必备观点。

战略发展分析者可以结合宏观-微观、具体-抽象、明确-含糊、静态-动态等层次、层面分析框架并应用于一切战略发展现象的分析。基于上述的前提,笔者按此框架分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实践。得出的结论是:用人原则必须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比如,在微观层次的公共行政工作情境,只要法律法规与管理政策明确、工作程序与效果要求具体、执行任务环境稳定,则完成任务的充分条件是知识、技能,即才,而德只是可有可无的条件,是相对的不重要的。在这类工作情境,应该应用的是“德才兼备、以才为先”或“唯才”原则;相反,则应该应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或“德才统一”原则(见下文),因为,在宏观、工作内容抽象、目标及其实现的评价标准含糊、处于动态环境的工作情境,在职者在没有具体指引下要做出判断,德是必然衡量判断的合理性的唯一依据。

这个结论有三个德才兼备原则应用的含义:第一,按照工作情境的需要来应用用人原则,是可以简单的把德与才的关系分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以才为先”、 “唯才”、“唯德”这四个类别。现有研究大都笼统的批评并否决了后三类的原则,这个做法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唯物主义者的方法论的基本要求的。适当的做法是避免一刀切,并把国家发展的任务与政府管理工作分类,再细分为不同层面、层次职能并掌握职能发挥的特有情境的制约,用实证来说明对应的用人原则的效能,继而制定相关指导方针,比如,技术性强的任务应用“唯才”原则,而选拔负责化解由观点与视角相背所引起的矛盾的干部则应用“唯德”原则。

第二,从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的视角来看,要从根本上提升执政效能,实事求是地去完善行政管理的体系、制度、政策与机制(尤其是行政监督与问责)是唯一有效的对策。所有的政治思想教育、运动式手段的效果都是有限的、不可持续的,因为,所有国家干部必然是处于不同的个人成长及职业发展的阶段,其德的感性及认知情度不一、知行合一能力不一、抗拒外界影响能力不一,应用一刀切、此时此地的手段是难以产生全面、总体、可持续的效果的。况且,有效的制度、政策及机制在本质上已经存在规范干部的德的起码要求的性能。总言,合理界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性规定的适用范围是必须的,而在国家干部队伍全面推行德的考核是没有必要的,否则,必然的后果只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规范与实践矛盾的延续。

第三,既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要求应该是局限于宏观、工作内容抽象、目标及其实现的评价标准含糊、处于动态环境的工作情境,而这个类别的岗位的数量相对地较少但是在职者的德却发挥着重大作用,相关组织部门有必要集中力量考核这些在职者的德,所采取的有效手段应该包括:开发与应用基于社会科学理论的鉴定工具及程序,进行多层面多形式的观测,深入分析在职者的德的状况以及由其所引起的行为及绩效。值得注意的是:陈云同志早于1940年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便做出具体要求,即“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而且“不仅看一时一事,主要看整个工作历史。”[5]这一种全面、深入、持续的考察是很费时耗心的,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及考察者的心思是做不好的。总言,在国家干部队伍推行全面的德的考核既没效益也浪费了组织部门的资源;集中力量考核关键对象才是应然的。

从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所有德与才的展示必然是表面现象,因此,要考核的不是干部所展示的德与才言行或者其他表层标准(如学历、绩效及群众评价)而是其形成的深层次因素。对此,陈治亚老师指出: “在德十分丰富的内涵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是人性道德。人性道德在德的内涵中是最深层次、最具决定性、最恒定的部分,它决定了一个人德的主导方面,也影响决定着德的其它各个方面。人性道德最核心的是善良。从伦理学的角度讲, 善良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 善良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善良使人具有了人性,道德则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所以不论是做人、治学还是为官,基于人性的善良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由善良所引起的认知表现为明是非、懂善恶、知美丑,伴随着“公平”、“正义”、“宽容”和“仁慈”的心态,产生的是“怜悯”、“同情”和“恻隐”的情感,外化为“不危害他人”、“帮助”、“支持”、“关爱”,甚至“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行为,带来“公道正派”、“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的气度。”[6]

上述善良的行为是许多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志,尤其是在建党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45个年头,更是极为普遍地展示着。许多党员拥有“善良之心”,但这一种善良有别于传统规范的善良,后者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而党员的“善良之心”是通过尊重、爱护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所印证、强化及延续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催残,不少党员依然坚持善的德行、发扬善心,表现出的特征是: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并忠诚于党的事业、坚持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原则;言行合一的牢记党的宗旨并自发地要求一切思考与行动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以及做到全身心投入工作、廉洁自律、严格要求、秉公用权、一心为公。

善良起很大行为规范作用的缘由是:它是感性与理性元素的结合。汪凤炎与郑红老师的研究揭示:善良结合了善心与良知,前者是感性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关怀所引起的心理反应,而后者是理性的,涉及基于善心对外界人事物所做出反应的必然选择。基于对感性与理性元素结合的了解,汪凤炎与郑红老师提出“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认为:“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个体一旦拥有这种综合心理素质,就能让其在身处某种问题情境中做到适时产生下列行为:个体在其良心的引导下或善良动机的激发下,及时运用其聪明才智去正确认知和理解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采用正确、新颖、灵活、巧妙、且最好能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手段或方法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并保证其行动结果不但不会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还能长久地增进他人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7]必须考核德的形成的深层次因素的结论有三个德才兼备原则应用的含义:

第一,既然所有德与才的展示必然是表面现象,而研究显示善良是其形成的深层次因素,实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必须专注于国家干部的善良状态及其转变的规律的掌握,要考核的不是干部所展示的表层言行及绩效,而是他们深层的善心与良知。因此,要解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规范与实践存在的矛盾,必须掌握干部的善良情况,而选拔领导干部应用的原则就应该是“德才兼备、以善为先”。按照国际先进水平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及考核干部的善心与良知是可行的,问题是:这一类重要的课题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要是干部在其“良心的引导下或善良动机的激发下,及时运用其聪明才智去正确认知和理解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采用正确、新颖、灵活、巧妙、且最好能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手段或方法高效率地解决问题,”[4]23则干部的才必然是德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包含知识、技能、能力的才在表面上是没有分别的,其应用及发挥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这是从静态视角分析得出的结论。从动态、过程的视角看,才的属性与性能在本质上与实际上是可以有重大分别的,因为,才并非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地在干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挖掘、拓展及转化。因此,在起步点的才可以拥有相同属性与性能,而在往后受到德或无德的实践过程而转变。比如,同期毕业而德性不一样的驾驶员最终掌握的驾驶技术是不一样的,因为善良的驾驶员尊重生命,以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的态度要求自己谨慎驾驶,所最终形成的技术是避免别人受害的技术,而无德的会形成自利的技术,讲究效率、快感,在突发情况就缺乏避免交通事故技术;同样,医生的有德与无德决定了他们关注及意欲掌握的医疗手段及其效益、效能,并通过实践最终决定了他们的专业的才的本质。运用公共权力以履行职责的国家干部的才也是如此,即有德的干部会拥有以德驱动所获取的才,而无德的干部拥有非德所驱动的才。

基于这个理解,可以得出另外一个重要的结论:德与才并不是割裂并存的两个概念,而是统一的。在静态情境德才会显示“兼备”的特质,在动态情境,却是 “统一”的共存体,犹如硬币的两面,在静态时可辨别两面,而在转动时,动态的浑然一体。其实,党的领导人早已掌握德才统一观。陈云同志早于1940年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便对德才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 国外的实证研究也确认了某一些工作岗位要求在职者德才统一。比如,对英国监察官员的调查研究中就显示,监察官员自评对其成功履行职责的影响因素时,排列在前十最重要因素的名单中便有六项都是道德因素,而且深入的分析也显示:真正发挥作用的管理能力,尤其是依法行政及裁量权运用的能力,在本质上都是道德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德才统一在实践中衍生出新的能力并发挥有异于传统、现有的才所能够产生的效果。笔者的历史分析就显示:党领导的八路军及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依靠的就是领导干部、党员、干部、战士及进步群众的德才统一所产生的一种符合当时客观条件的抗敌克敌的能力。在那个前途未卜的年代,物质条件缺乏而敌人强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创造条件并创新地拓展知识、技术以解决问题。这是德才统一的价值的佐证。

在常态公共管理领域,德才统一观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的应用所产生的良性效果可能相同,也可能有分别而不显著。但是,在国家战略发展的过程中,前境是不明朗的,外力的干预及干扰是频繁及持续的,突发事故频生所带来的困扰是无量大的,意识形态可以是真空的。面对诸如此类的客观制约的存在,以及其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影响,现有知识、技术、技能的应用并不足以处理未来的挑战,因为所有知识、技术、技能必然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所提炼出来的,而未来的问题的本质是可以与过去很不一样的。回顾建党之前的年代,有志之士就是处于国家战略发展的过程中而缺乏适当、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导致革命的接连失败。之后,挫折连续,直到热爱人民并致力于发现及掌握维护人民福祉知识与方法的德才统一的领导人掌握实权,才开创了新局面,取得胜利。德才统一的重要,不言而喻。

此外,在国家战略发展的过程的关键工作岗位,却只有德才统一的干部才胜任,因为,热爱人民并致力于发现及掌握维护人民福祉知识与方法的动力会驱使干部在不明朗、复杂及动荡的国家战略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以民为本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掌握德才统一的形成与培育是实践德才统一观的大前提。但是,目前公共行政学界对德才统一及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的实证研究不足,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如何有效实践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一个干部管理难题。笔者的观点是:采用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的途径及手段是破解难题的唯一出路。(一)用人原则必须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即一刀切的途径是不科学的,合理界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性规定的适用范围是必须的,而在国家干部队伍全面推行德的考核是没有必要的,集中力量考核关键对象才是应然的;(二)必须考核德的形成的深层次因素,即善良,而且选拔领导干部应用的原则就应该是“德才兼备、以善为先”,需要关注的如何培育德才统一的干部。这些结论及含义既是国家战略发展与管理途径的逻辑分析的产出,也是避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规范与实践矛盾的延续的对策。但是,如何落实上述的对策还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比如,善良是在什么条件下与什么深层次因素结合才形成德才统一的现象,这些也是急迫需要解破的实证研究问题。

[1] 刘亚洲.选贤任能与改进党风[J]. 求是, 2002(04): 16.

[2] 陈治亚. 选拔任用干部中德的基本内涵及考察办法之管见[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06):13.

[3] 汪凤炎,郑红. 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两项实证研究[R]. 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G]. 2011.

[4] 陈浩彬. 智慧德才兼备理论的实证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22-3,23.

[5] 陈云.陈云文选(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 陈治亚. 选拔任用干部中德的基本内涵及考察办法之管见[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06):13.

[7] Macaulay, M., & Lawton, A. From virtue to competence: Changing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servic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66 (5): 702-710.

猜你喜欢

德才干部国家
画家 孙德才
孙德才·美术作品欣赏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躬耕教苑 德才双馨
把国家“租”出去
吴德才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