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2014-04-17迟成勇
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南京 210031)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典范。就专门谈论教育而言,邓小平撰写的文章有《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景山学校题词》《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及《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等,提出了内涵丰富和真知灼见的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目前,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占有“半壁江山”。回顾和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对于促进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四有新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提出“四有新人”的教育根本目标。1985年3月,针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邓小平说: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110从素质教育层面来看,“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它是个内含理想信念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及文化知识教育等丰富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奇时期的具体规定。“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鲜明地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本教育理念。因此,“四有新人”是顺应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
英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成为“四有新人”。历史证明,国家的兴亡和发展,最终在于国民的素质,在于教育,在于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四有新人”的提出,不仅是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综合要求,而且是对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从总体上来看,人才的类型,可分为实践性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或者说可分为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培养高级技能型的人才或者说实践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无论是技能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都应该内含“四有”的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格建构上是知识人格与素质人格、伦理人格与法制人格的有机统一。前任总理温家宝指出,职业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2]86因此,以“四有新人”为教育目标取向,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高级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全面提高。总之,“四有新人”,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二、“三个面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5是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的题词。“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了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体现现代性和服务性;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体现时代性和世界性;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教育要把当前与未来有机起来,体现前瞻性和预见性。其中,“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和主体,“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拓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可见,“三个面向”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集中反映和体现了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问题和教育改革创新的真知灼见和远见卓识。江泽民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3]从教育文化的传承创新视角看,在当代中国,我们既要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又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还要立足当今、面向未来,全方位地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提倡实事求是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在教育思想领域中的反映,是当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行动指南,闪烁着真理性的光辉。
当今世界,教育同产业的结合愈来愈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无论是对内搞活,还是对外开放;无论是实现现代化,还是参与国际竞争,都需要大量素质高、适应性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领会“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具体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三个面向”,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首先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及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二要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型的跨国人才;三要着眼于未来,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和创新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我们要从“三个面向”的维度全面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时代走向和远大的发展前景。
三、“两条腿走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教育事业停滞落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同时教育体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其中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与科学,认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和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如何办教育的问题上,早在1958年4月,邓小平就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目前教育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我们的方针,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4]1977年5月,邓小平又说:“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5]还说:“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在大专院校中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院校。”[5]54遵循“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中小学教育而言,国家不仅办普通中小学,而且要办重点中小学;就高等教育而言,国家不仅要办一般本科教育,而且办重点大学教育;就职业教育而言,不仅办中等职业教育,而且还办高等职业教育。总之,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需要下大力气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同时要协调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它对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我们不仅大力发展地市级的高等职业院校,而且还创办一批省级示范乃至国家级示范的高等职业院校。前任总理温家宝说:“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85有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6]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适合于我国国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上大学的愿望和就业的现实需求,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总之,“两条腿走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文革”中,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遭受到种种迫害和不公正的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也遭受严重的影响。“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思想战线上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还致力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发展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5]109邓小平还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108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前任总理温家宝说:“在我们的社会,只有最好的学生、最有才华的人,也就是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去当教师,才能把年轻一代带好、教好、培养好。这是个关系子孙后代、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事情。”[2]126因此,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即尊重教师,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
从某种意义来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集中体现为“尊重教师”。列宁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理应受到尊重。邓小平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5]95又说:“好的教师就是人才。”[15]中国共产党强调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方针政策,体现尊重人才和爱护人才的精神。人民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乐于奉献的人民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从职业教育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兼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而且更需要严谨笃学、乐于奉献、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前任总理温家宝说:“从2007年起,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2]438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和创造性劳动。因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是影响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直接因素。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学论断,不仅是对“文革”期间高唱“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拨乱反正,而且促进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根本大计。
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或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马克思说:“哲学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即是说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对学校学生而言,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实践学习。毛泽东曾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邓小平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5]107从职业教育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与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产学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教育要与学生的劳动就业相结合,坚持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邓小平说:“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到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5]10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典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或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进而深化对基本理论或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在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理论水平上强调“要够用”,在实践操作上强调“要过硬”,就是要学生“掌握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5]104邓小平认为,劳动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一般学校要给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4]281“到大学以后,重点是结合学习搞对口劳动。”[5]68前任总理温家宝也说:“在教育过程中,文化学习与动手操作技能结合。要有一批好的职业学校。”[2]115英国大思想家、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转化为能力就没有力量。只有把知识运用到生活或实践中,才能转化为能力。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邓小平还说:“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88即是说,高级技能型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先进的劳动技能和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总之,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邓小平教育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晶,也是当代中国教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典范,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实践上指导和促进了当代中国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 温家宝.温家宝谈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07-18.
[7] 邓小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