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辩证统一性
2014-04-17伍璇
伍 璇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00)
在党和国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这凸显了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我国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1]。在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的教育管理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高校要保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首要的是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即深刻认识和坚持“教育目的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这一理念,特别是将教育目的论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思想相结合,并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教育目的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特定的目的。教育目的指的是教育实践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的核心,为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满足人自身成长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成员而实施。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怀特(John White)曾说过:“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3]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的社会和阶级又有着自己特有的教育目的。任何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会对教育和教育目的抱有期望。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的日渐成熟,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也日趋丰富和理性。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目前,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普遍的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应以发展个人还是发展社会为中心这样一个标准,教育界把有关教育目的的主张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个人本位论,另一派是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反映出不同的教育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辩证的统一和融合。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它信奉个人拥有至高无上的自由,拒绝社会对个人有过多的束缚。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为社会,而在于使人得到最全面的、完善的发展。所以,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因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必须反对和拒绝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如按社会需求去要求人就会阻碍这种本能的健全发展。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美国的马斯洛(Mas low)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Emile Durkheim)、德国的凯兴斯泰纳(Kerschen steiner)等。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来培养,人只有在群体里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教育并不为个人服务;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人。
(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统一
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划分,主要是对不同学者在教育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和思想倾向的抽象概括;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社会本位论者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而这一点很多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忽视了,仅仅简单地把观点的差异作为区别流派的依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自身发展的情况,强调要更重视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人;社会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背离了社会规范的情况,而强调更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那部分人。
(四)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统一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意义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发展可以脱离社会,全面解放个人,按照人类本性来进行教育;而社会本位论则认为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准则来进行,个人发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脱离社会需求,谈学生个体发展是空洞的,学生经过高校培养,自身品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达到合格,但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说明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一味地去满足社会需求,而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经过高校培养,成为只具有普遍性而缺少个性的“活机器”,虽然这样满足社会需求,但却易导致整个社会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这样的学生也终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虽然各自以个体和社会为出发点来印证教育之目的,而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将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价值。
高校教育管理应正视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培养“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学生,所以结合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平衡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做好这点,才能展现出教育的真谛。通过细致、人性化和高效的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学生,就学生的个性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对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全国开展大学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一方面使众多高中生圆了大学梦,增加了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数量,提高了全民文化素质,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差距。另一方面因大学扩招,扩招的大学生数量则凸显高校管理的弊病,高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
(一)模式化管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在高等教育中,往往用统一标准来规范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教育手段单一化,教学气氛枯燥,将授课简单地当成灌输式教育,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忽略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造成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自主学习。而学生被动地在规范化教学中接受知识,从而使知识的获取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失去其本来的目的。更严重的是,在这种教育管理环境下,学生容易失去上课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心理问题,无助于学生精神发展。这样的教学管理方式,站在管理者角度上来看,有助于减轻管理压力,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这种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易泯灭学生个性。
(二)与社会发展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自大学扩招以后,全国高校应当时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应专业,而在学生的专业培养上,往往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造成学生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同时,国内和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论从人才类型还是用人标准方面皆发生了改变,高校往往未能认识到这种变化,培养机制未与时俱进,教授的理论知识无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活动相适应,实践教学依旧得不到重视,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主观上,易失去学习兴趣;客观上,教学体制的弊病造成学生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教育,无法将知识积累消化成能增强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要素。使得学生毕业后,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得不在社会活动中重新学习,适应社会需要。
(三)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管理水平低
一些高校管理者观念陈旧,采取传统思想对学校进行严格管理,这样的管理往往需要繁杂的规章制度来执行。这种管理方式无疑加重了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有时也未必能提高管理水平,往往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将学生视为“被管理者”,而不是“被服务者”,这样的话,拥有绝对主导权的管理层,按照自己的处事方式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无助于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三、理顺高校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普遍性与个体性结合,解放学生个性
学生能力和素质因主客观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要让全体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学生兴趣与教学计划相结合,形成教学互动的环境,这样才能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才智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和事物的评价,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从而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将对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开展更多社会实践活动
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但社会最终会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校”。我国正经历至关重要的转型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呈多样化。所以对于高校,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至关重要。学生在校园学习的理论知识,需要一个适合学生实践的社会场所来做实践。近年来,全国多地曝出高校在寒暑假期打着“专业实践”的幌子将学生送到血汗工厂当“生产线工人”的事件,这不是一种实践行为,而是一些管理者为个人利益与一些企业签订协议,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换取私利。真正能做到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需求相结合的,应该是有益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依社会发展而得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转变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理念决定着管理模式和方法,要完成教育管理工作这种转变,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4]。转变评价学生的理念,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不能简单将学生看作“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进行管理。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气氛祥和的校园环境。坚持进行人性化管理,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即是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合理选择、兴趣爱好和要求以及他们的创造[4]。在管理过程中,应正面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应该让学生在错误面前,深知犯错的负面效果,从而产生警示作用。
[1]沈 敏.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和探索[J].管理研究,2012,(12).
[2]卞洪双,毕桂香.高校教育管理目的论与哲学人本主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3).
[3]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雷召海.素质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