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

2014-04-17董文琪

江苏高教 2014年2期
关键词:信息教师教学

董文琪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3)

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

董文琪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3)

移动互联网技术所具有的便捷性、智能化和个性化特点,对参与式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适用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可支持学生对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主张和鼓励大众参与、丰富参与式教学的工具和适用范畴;另一方面,其娱乐化应用、碎片化交际以及催生的网络教育趋势,也给参与式教学的适用带来挑战。对此,学校和教师应从变革的视角接受这一现实,通过积极的努力优化参与式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移动互联网;参与式教学;双重效应

作为一种对传统“布道式”教学的超越,参与式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的适用和讨论。近年来,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开始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源于当前盛行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该技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产生冲击,给参与式教学实践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思考[1]。

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技术特点

所谓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MI),就是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为技术基础,旨在满足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需求的一种新兴业态。目前,大众已普遍接受和使用这种技术搜寻信息、交流观点、完成工作。根据2013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3 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 5.91 亿,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为 4.64 亿,在整体网民中所占的比重为78.5%,不仅稳居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也是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2]。

当然,移动互联网并非简单地等同于手机上网,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的方式将互联网融入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相比于传统的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下列三个典型特点:一是便捷性。与传统网络的固定性和时段性相比,移动互联网可通过移动终端全天24 小时无缝衔接,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络搜集信息、交流观念、传递信息,并为人们提供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应用。二是智能化。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电子设备要比传统的电子设备“聪明许多”,它们不仅具有计算、存储、通信能力,还拥有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感应能力,包括定位、识别身份、采集音像以及感受温度和嗅觉,可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细化需求。三是个性化。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最吸引人之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性化特征全面体现在终端、网络以及内容与应用等三个方面。终端个性化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在消费终端与个人绑定,个性化呈现能力非常强。网络个性化则指的是移动网络能精确反映和提取用户需求及行为信息,并可与Mashup等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地图等相结合。内容与应用的个性化则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可以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极大释放个性化效应。

移动互联网的上述特点使得其在十余年间获得了迅猛的普及与发展。根据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oyal Pingdom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已拥有11亿智能手机互联网用户[3]。而大学生群体一直是智能手机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对新技术的好奇及其对信息的广泛需求,使得他们更快地接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的电子设备,使用移动网络进行搜索和社交。

二、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促进作用

正如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一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人们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带来极大影响,并为参与式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1. 支持学生对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为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更快捷的信息获取工具。对于已经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大学生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网络搜索信息、交流观念。在当前的高校教室中,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就是:台上的老师刚讲到一个概念或问题,台下的学生立马就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搜索,甚至使用其搜索结果补充和质疑教师的讲解。这种做法颠覆了传统布道式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有力地印证了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知识不再是一种储备,而是“社会性的建构与分享,不再是记忆和唤醒,而是一个形成意义、解释和发展更深层次理解的积极的、情景化的参与过程”[4];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分析外部世界问题的引导者。

2. 主张和鼓励大众参与。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如果说Web1.0时代的本质是信息联合,Web2.0时代的特征是人际互动,那么移动互联网技术所代表的Web3.0时代则追求的是大众协作与创新。在这个时代里,大众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还是创新性观念、产品和服务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财富的缔造者。YouTube、Facebook、Qzone、个人博客等,都是平民大众在网络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自己专属“媒体”的便利平台。个人在不需要支付什么成本,也无须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情况下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参与网络创造,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而互联网的跨地域性和交互性,也使得个人容易在网络中找到共同兴趣爱好者,形成团队、进行协作,创造出价值更大的知识产品。创立于2001年的维基百科就是在当前的知识社会条件下,用集体潜能改变世界的明证。作为一个基于维基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维基百科仅通过大众的志愿参与,就在没有广告、没有利润、没有议程的情况下,使用285种语言完成了对2200多万个条目的10亿次以上的编辑,在全球拥有3.65亿使用者和80多万人次的日均浏览记录。这样一种强调创新与协作的社会环境,不仅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标杆,也给其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适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丰富参与式教学的工具和适用范畴。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大众,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更加便捷地分享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搜索引擎、社交网络、论坛、贴吧、在线图书、各种内容的网站、知识分享工具和学习工具、电子设备和终端,都在促进着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一个人几乎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获得所有可以想象的学习手段和无限的知识入口。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各类即时性、交互式学习工具的开发,推动着在线学习的体验和选择。很多网站都为其浏览者提供RSS阅读器、Dropbox、Google Reader等各种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以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知识的学习、保存、共享和使用效率。此外,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托于网络的在线学习方式已经从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发展到移动学习(M-Learning)阶段。该阶段的在线学习主张通过对无线网络、移动通讯设备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利用,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这些都是大学生参与教学的有利工具。

三、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负面影响

虽然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网络学习平台和工具,但技术的改进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然提升,它的出现也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制造了干扰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1. 增加了参与式教学绩效考核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他们大多从中学或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并拥有较长的网龄;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互联网操作技能,还乐于在共享、动态和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依赖移动网络从事社交、娱乐和学习。面对参与式教学常用的课堂讨论、团队协作以及课后作业,大学生们可以轻易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应付教师的安排,制造自己认真学习的假象。常见的行为包括: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未作任何课前准备的学生,随时利用手中的手机展开搜索,再用搜索到的信息,洋洋洒洒地在课堂上发表,形成虚假参与;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生也不再花费大量力气去阅读或整理资料,而是多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裁剪、组合既有的信息应付教师。教师则难以分辨哪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哪些是舞弊和抄袭。这些现象直接加剧了教师控制教学过程与评估学生学习绩效的难度。

2. 弱化了学生参与的程度。 在移动互联网交际中,存在着两种突出的碎片化效应,一是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二是信息传播者注意力的碎片化。前者指的是人们在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时,相关内容易被碎片化分割;后者则是网络认知中的注意力匮乏问题,即人们通过移动网络传媒阅读了非常多的信息,但却没有就此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而是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这两种效应都对人们的信息传播产生负面影响,前者使得人们在内容表达上尽量删繁就简。这样的传播及表达方式虽可以加速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但是不利于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分析和理解;过度依赖这种方式获取信息,会导致大学生的某些能力,例如记忆力、系统思维能力、理解力的萎缩。后者则导致人们对于移动网络平台上信息的注意力缩短。当大众便捷地使用搜索引擎在一个个文档之间随意跳跃时,其注意力往往只会被文本中的只言片语所吸引,较少关注整体和进行深刻的思考。这些工具在帮助大学生接受移动互联网所呈现的信息盛宴的同时,也被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5]。这种状态使得学生在参与式教学情境中,所能阅读或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对上述信息的深度探讨和研究。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学生越来越不耐烦于大容量信息的接收。当他们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文字性的新闻文章时,56%的学生读不完前三段,72%的学生甚至读不完一个故事的1/4;对于视频新闻,79%的学生只收看前面的59秒或更少;81%以上的学生只接受30秒以内或更短的音频新闻报道[6]。

3. 危及了参与式教学的根本。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技术的利用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就是网络教育。任何年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大学更是把网络教育视为未来的主流,希望通过推广网络教育来降低教学成本、削减学费,平衡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与政府紧缩的财政预算之间的矛盾。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尤其是公立学校,秉持“开发利用最新科技,在保证合理学费的情况下服务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目标加入网络教育推广的大军。近年来,这种趋势更是发展迅猛,令人措手不及,如MOOC的开展就是典型。虽然目前还没有明显数据证明网络教育优于课堂教学,但它正在逐步蔓延、悄悄蚕食课堂教学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的趋势,在丰富参与式教学的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也在根本上影响着参与式教学适用的基础——正规的学校教育。毕竟,参与式教学也与传统式教学一样,隶属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一旦网络教育成为主流,参与式教学必然也会随着学校教育的衰落而走向式微。面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参与式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需要考虑:如何评价网络教育以及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如何将各种在线播放平台、个人化的教育资源、多元的社交网站以及即时通信工具变为参与式教学中的辅助工具,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如何分配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在参与式教学中的适用比例?

四、移动互联网技术下优化参与式教学的对策建议

面对移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促进与挑战,学校与教师需要用变革的思维来考量自身的目标与行为,为参与式教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做出积极的努力。

1.学校层面的支持与保障。第一,普遍提升小班授课比例。虽然小班授课的成本明显高于大班授课,但是从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效果来看,小班授课明显好于大班授课。第二,建立与参与式教学相匹配的考核制度,将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纳入教学考核范畴之中。第三,加强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课程网络建设,确保教师可以随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指导,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各方面为教师提供帮助,为其能从各自的专业与学科角度出发实施参与式教学提供支持。要知道,参与式教学的成功实施并不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过程。每一次成功的参与教学,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老师自己的努力以外,更需要学校在各方面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学习交流。例如,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每年都会从学生和教师的视角调研大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并形成调研报告对外发布。而在我国,类似的研究和支持还比较少,尤其需要学校层面对此做出大量的投入和支持。

二、教师层面的实践与努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每个人都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但大学生在使用此技术去创造、学习和协作时,仍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给自身的角色和作用带来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提高识别信息、选择信息、运用媒介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工作重点应是创设各种引人入胜的、有意义的、有效的学习体验,吸引学生参与,为其能力发展提供脚手架般的支持作用。具体包括:促进学生认知,也就是推动学生对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增进学生之间的联系,在各个学习主体——学生之间促进交往和写作;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7]。

当然,教师在履行上述职责的同时还必须面对自身的学习问题。教师是一个教育者,但也必须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教育者的要求。而且对教师学习需要的认识,也有助于教师以平等身份处理师生关系。

[1]赛迪顾问.2011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回顾与展望[DB/OL] http://tech.sina.com.cn/it/2012-02-28/12196778658.shtml 2012-02-28.

[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 717505343100851.pdf.

[3]Internet 2012 in numbers[DB/OL]. http://royal.pingdom.com/2013/01/16/internet-2012-in-numbers/.

[4]Jacobsen, M..Teaching in a participatory digital world. Education Canada, 2010,Summer(3):13-18.

[5][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6.

[6]Smartphone User Survey: A glimpse into the mobile lives of college students[DB/OL]. http://testkitchen.colorado.edu/projects/reports/smartphone/smartphone-survey/#sthash.ulH5p8HX.dpuf.

[7]Satoru Takahashia, Eisuke Saitob.Changing pedagogical styles: a case study of The Trading Game in a Japanese university[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11,Vol.16(4): 401-412.

(责任编辑肖地生)

G642

A

1003-8418(2014)02-0081-03

董文琪(1973—),女,江苏丰县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信息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订阅信息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展会信息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