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介入特教职业教育研究
2014-04-17孔锦
孔 锦
(扬州科技学院 艺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一、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介入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一种,受益主体应是社会大众,包括残疾人群体,这也是为践行教育公平原则提供实质性支撑。但实际上由于各地方高职教育资源应用制度与实施方法的不健全、不到位,致使这类资源很少为社会利用,更难谈到与特教职教共享。综观江苏地方高职院校资源,总量投入虽不足,但不少地方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校政合作建设机制增加高职教育资源量,并将通过这一方式获得的硬件资源增量以及最新的社会需求信息源,最新的技术、应用、操作手段等软资源一并付诸高职人才培养上。当教育投入与社会支持相叠加其总量即达到充裕。但是由于教育属性格局化、类型化,致使这类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独享现象”。而在特教职教领域内,教育、财政和社会捐赠所投放的职业教育资源,由于一些特校管理层缺少职业教育管理的相关背景,很难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开办特教职教专业,致使这类资源成为“脸面工程”。加诸特校教师较少关注地方产业发展,职教水平弱,学生职场技能培训短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特教职教专业与行业校内对口、校外转行的状况[1]。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整合特教职教资源及地方高职教育资源,根据教育公平的原则,创新机制,创设条件,将地方高职教育阶段的大门为适龄残疾学生打开,有效解决残疾人终身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这样,既打破地方高职资源应用的“独享现象”和特教职教“脸面工程”现象,又可形成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介入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路径
1.地方高职院校对残疾学生实施注册入学制度。注册入学制在我国很多省份的高职院校已实行,这一制度应同样适用于特教职高毕业生。地方高职院校对于这类学生的入学水平测试,可采用两种单独招生方式:(1)采用国内现有部分高校招收此类生源的录取模式;(2)以强调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实践考评与文化考试兼顾的录取模式。前提是须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残联共同制定此类生源的学历教育准入制度。实施注册入学,意味着地方高职院校的大门将为残疾学生敞开,使得当前以职高为主体的特教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职教育。
2.创新地方高职院校与特教职教互助教学模式。聘请地方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从业人员来特校任教,弥补特教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采用这种请进人才的办法,既可优化整体结构,提高特教职教“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又可对特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从而构建多元立交式特教职教人员培养融合机制。依托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群共同开发、建设、完善适合残疾人学习的特教职教相关专业,将特教职教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与高职专业群衔接,在教学实践中试行职业教育双语(汉语与特教语言如手语)教学模式的培养方式,应用地方高职院校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培训空间,拓展残疾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夯实专业技术基础。
3.实施特教职教生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证书培训交叉并行制度。对残疾学生学历教育方面实行特殊制度,在不降低学习考核标准的前提下,延长学历、技能证书取得时间,充分应用高职教育专业群的资源,重视行业证书的技能操作课程与实践培训教育,鼓励参加跨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及多项证书的获得,这有助于其将来职业生涯的稳定。与此同时,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岗位培训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项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残疾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如果对所从事工作的新动向、新技术不够了解,就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残疾人岗位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适时做好残疾人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残疾人稳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创立特教学校、社会职能部门、行业、企业资源与地方高职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模式。由地方高职院校、残联、特教学校、行业协会、劳动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共同成立残疾人职业训练指导中心。中心除安排少数专职人员外,其余以兼职或聘用为主,工作内容包括培养与残疾人一起工作的专业人才。编写技术训练及职业学习方案和职业技能测评准则等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并指导残疾学生选择专业及课程,做好残疾学生专业技能实践环节的统筹引导和实施工作等等。整合资源的利用应明确“谁投资,谁建档,谁有权益”的原则,不需集中使用,但须要由残疾人职业训练指导中心统一管理,计划使用,合理安排,切忌被分流、独占、浪费。
三、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介入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效益分析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利用,必须充分考虑利用资源的层次问题,在对不同种类的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利用的时候,又必须考虑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如何综合利用来自地方高职院校各个层次的资源直接影响介入的目标效益。
从教育成本投入到教育产品产出的过程来看,特教职教人才的培养需要更长的职业培训时间和更为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介入特教职业教育是要充分利用各特校所在地区内的现有地方高职院校资源,以及特校职教拥有的资源和来自社会各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的资源。各类资源可共同使用,但不能简单地组合或重复投入。要建设好组织管理各类资源的架构,统筹安排,科学规范。从经济学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角度出发,实践地方高职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节能环保的融合机制,从而达到投入少收益高的目标。
培养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职业工作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服务社会意识的人才是所有教育投资所期待的目标效益。众所周知,残疾人群体由于身心障碍的自然存在,其心智的成熟较同龄常人晚,所以,培育残疾人健康成熟的心智更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大社会中的一类小型社会,能反映出大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时,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整体素质高于普通人群,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更加热衷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因此对残疾人的认同和接纳程度也远高于普通人群。残疾人在这样一个环境形态中与常人师生们共生活、同成长,接受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学习,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全纳教育,有益于残疾人心智健康发展。
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介入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介入结果不能只是让残疾人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市场接收,而应以其长远的个人发展为目标,包括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包括对残疾人全面发展的促进,如为人处世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从而能够从事“体面劳动”[2]。教育环境、教育动机、教育状态、教育结果都对资源介入的综合利用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残疾人的就业状态直接决定了资源介入的评估价值。所以,我们认为资源介入远期的目标效益在于残疾人当下的家庭及将来组织的家庭的稳定,自我对收入水平的满意,社会地位的认可等。
四、结语
地方高职教育资源介入特教职业教育是优化社会职业教育资源的一条重要渠道,此种资源介入模式对实现残疾学生平等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质量、就业能力,提升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特教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有效扩展路径。
[1]邓新明,田志龙.组织环境与战略关系研究市场导向与制度导向[J].管理学报,2010,(7).
[2]熊惠平.“体面劳动”的高职教育解读[J].江苏高教,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