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支持的新模式:校企联合定向办学
2014-04-17王临珅
王临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支持的新模式:校企联合定向办学
王临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2)
校企联合定向办学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在为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大批专业对口、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高职院校本身也获得了对口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文章研究了校企联合定向办学方式对高职院校进行金融支持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基本形式。
金融支持;校企联合;定向办学;高等职业教育
众所周知,高技能的产业技术人才需要通过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来培养输送,但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从质还是量上显然都无法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新型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应该看到,目前困扰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资金短缺,而通过银行贷款等传统方式融资存在诸多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可另辟蹊径,将校企联合定向办学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支持方式。
一、校企联合定向办学及其金融支持方式概述
目前,已经有许多高职院校通过尝试与对口企业进行联合定向办学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不仅破解了企业用工难题[1],而且成功走出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困境,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效果。校企联合定向办学是指高职院校为对口的企业(多为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培养其所亟需或重要技术储备人才的办学模式,通常高职院校通过向对口企业收费或其它方式获取培养收益,所培养的学员按协议要求全部到对口企业工作。
严格来讲,校企联合定向办学只能部分解决高职院校的金融支持问题,因为一般而言,对口企业要经过严格挑选,将各方面表现优秀、能吃苦耐劳、有较高培养潜力的学员纳入到联合定向培养范围内,而未被挑选上的学员仍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毕业后自主择业。显然,对于后者的培养而言,对口企业不会予以金融支持。
通常在联合定向培养模式下,由高职院校承担学员第一年的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二年的专业基础课由校企双方共同授课,学校老师主要负责教授理论课程,企业老师主要指导课程实践活动;第三年主要将学员按其专业方向派往对口企业的相应部门或生产现场实习,并由企业指派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进行“传、帮、带”,最后由学校老师指导完成实习报告或毕业设计。
目前,已采用或拟采用的高等教育金融支持手段有高等教育贷款、发行教育科技股票融资、发行教育债券融资、基金融资、项目融资、助学贷款、发行教育彩票等[2]。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较小,专业针对性强且覆盖面较小,另外高职院校品牌声望明显低于普通高校,且通常资产和资金实力较弱,无抵押物或少抵押物,因而从商业贷款、发行债券、申请助学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获得金融支持的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基于此,扩大高职教育金融支持渠道,增加融资手段已刻不容缓,校企联合定向办学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手段,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支持手段无疑是必要的。
二、以校企联合定向办学方式对高职教育进行金融支持的基本形式及收益模式
从现有校企联合定向办学实践来看,其对高职教育进行金融支持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八种,每种金融支持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收益模式。
1.由对口企业负担学员的学费和其它培养费
对口企业首先制定一定的选拔标准,从专业素养、道德品质、工作倾向等方面对拟培养学员进行选拔,对入围者提前签订就业协议,并提供部分或全部学费及其它培养经费(如校内实习费、实验费、教材费甚至包括住宿费和其它生活费)。此举的目的在于提前锁定人才,并给予针对性的培养,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此时,高职院校金融支持的来源主要是企业为学员支付的各种费用。采用此种模式的对口企业一般都是经济实力雄厚,并且发展迅速、亟待扩充员工的企业。
2.由对口企业向学员提供奖学金或贫困补助
对口企业首先制定一定的选拔标准,对拟培养学员进行评价、考核,对符合标准者按年度予以资助,对其中的佼佼者提供奖学金给予奖励,对于家境贫困、学业一般但有潜质的学员给予贫困补助。与第1种模式类似,此举的目的也在于提前锁定人才,凡是享受了企业资助的学员都需跟对口企业签订协议,毕业后须到对口企业工作一定的年限。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直接对高职院校进行金融支持,而是通过转化为学员支付培养费间接进行支持。采用此种模式的对口企业一般经济实力稍弱,但处于增长稳定期,只招募少数精英人员作为人才储备。
3.纯订单式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是将工厂供应链中的纯订单制造和供应模式移植过来而成。简单地说,对口企业与高职院校签订协议(“下订单”),“购买”其定向培养的技术人才,并按人头支付费用。除了在第三年学员可以到对口企业实习外,对口企业并不参与教学工作。当学员毕业时,对口企业按其与高职院校签订的用人协议,对学员进行考核(“质检”),合格者录用后,一次性或分期向高职院校支付一定的人头费(“埋单”)。此人头费就形成了高职院校的资金收入来源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在此种模式下,事实上企业不承担任何培养风险,而学校承担了全部培养风险,即在学员就学期间,学校出资对学员进行培养,付出了代价,但一旦学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被拒录,学校就有可能无法收回全部或部分培养成本。纯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大批量、技术要求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流水线熟练技工,而对于技术岗位差异化较大的企业则不适用。
4.设立培养基金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校企联合定向培养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企业一次性为合作学校提供一笔培养基金,基金主要用来支撑学校的日常教学和行政工作,同时对于定向培养或部分非定向培养的学员进行资助或奖励,具体额度由校企双方协商确定。培养基金可以通过收学费、储蓄生息等途径获取收益进行补全。通过设立基金模式,使得学校可以打一个资金调度的时间差,有效缓解期当下的资金压力,从而对其日常运营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从高职院校选拔少数拔尖技术人才的企业。
5.股份化运作模式
这是更为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通常的做法是,由对口企业出资收购高职院校部分或者全部股份,甚至直接组建,从而达到定向培养学员为其所用的目的,与此同时,出资企业还可以依其出资份额享有高职院校的财务收益(以学费为主)。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按股份制企业模式运营,最高决策机构为校董事会,其最大的好处是学校资金来源稳定有保障,教育的导向性和专业性强,容易吸引到优秀的师资资源,同时便于企业挑选优秀学员。
6.贷款担保模式
就是由对口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商业贷款提供担保,但不直接出资的金融支持方式。当高职院校面临大规模基建、购置大宗固定资产或土地时,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而高职院校尤其是民营高职院校往往无足够的抵押物,因此如能获得资金实力雄厚的合作企业的担保,将大大提高商业贷款的成功率。这也是对口企业对与其合作的高职院校进行金融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
7.助学贷款模式
与商业银行提供的助学贷款不同,此助学贷款由对口企业直接提供给定向培养的学员,待学员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用其工资收入分期偿还,对于特别优秀的学员,还可以对其助学贷款偿还额进行减免。对于学校而言,学员用助学贷款缴纳的学费或其它培养费用,就形成了其资金收入,因此对口企业是通过向定向培养学员提供助学贷款的方式间接地向高职院校提供了金融支持。
8.混合模式
在实践中,校企之间的金融支持模式往往会把以上所述的7种模式中的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混合使用,并没有严格限制。如某公司在某高职院校设立了培养基金,还可能同时为定向培养学员提供助学贷款,还可能进一步为学校提供商业贷款担保等。具体采用哪一种或几种模式进行金融支持,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校企合作的时间越长、层次越高,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期限越长、互惠性越强。
[1]许琪琳. 高等教育产业化与金融支持[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71-74.
[2]徐国庆.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126.
(责任编辑邱梅生)
G710
A
1003-8418(2014)02-0152-02
王临珅(1978—),男,浙江温岭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