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

2014-04-17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杨 南 辛 勇

(1.南昌市卫生学校 成教培训处,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杨 南:南昌市卫生学校成教培训处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辛 勇: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重大改革计划,旨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工程技术为主线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环节,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批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首先要明确工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大学应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什么样的基础?从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来看,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在课程重组上强调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德国工程教育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独立工作,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校企关系等。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强调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国外的工程教育改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1][2]。

二、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多数教育家及学者指出:近年来,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我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指出,就目前学生特点而言,主要增强了外语能力、计算机模拟能力等训练,但与20世纪50年代学生比较,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弱。笔者曾作为教育部聘任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对国内二十余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所看到的和动手测试了解到的工科专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倾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所设计的课程体系,更适合于培养科学家,而不是工程设计人才[4][5]。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慢,与工程教育跟不上有很大关系。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正日益边缘化,重点高校热衷于办世界一流大学,办综合性大学,办研究型大学,很少有学校明确表示要办成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大学;本科院校把申办博士、硕士学科点当作主要的发展目标;而专科学校则在忙着升格为本科。不同层次的工程院校最大的梦想就是抹去差异,包括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等。事实上,根据德、美两国的发展经验看,无论是对于学校自身还是对于国家发展来说,“特色”比“升格”更有意义。

所以,在国家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更多专业技术型工程人才的背景下,单纯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必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改革工程人才培养体制,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实践环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生产实际,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以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卓越计划”立足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景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引领工程教学改革

南昌大学作为首批进入“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制定了学校实施方案,机电工程学院联合江铃汽车集团、香港(深圳)伟易达电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共同实施这一计划[6],成立了“江铃实验班”。“卓越计划”通过企业的参与,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其特点为:第一,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本科工程师培养模式:“3+1”模式(四年制),即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即把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校内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在企业实习和实践,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企业则建立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现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通过三年校内学习和一年企业学习,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江铃实验班的两届毕业生进入江铃各专业分厂工作后的能力表现所得到的好评,证明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第二,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根本任务是经营,安全保障压力大,而且过于分散的实习时间,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日常工作,所以各校仍是以开展试点班为主,难于做到大面积实施。办法就是将学院专业教师分批进入企业,指导学生实习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活动。第三,改革和优化了校企师资结构。从师资配置来看,高校工程专业教师应有两种:一是学科教师,靠学术的传帮带,负责理论教育;二是工程教师,靠社会培养,辅助工程专业教育。两类教师配合起来,比放羊式的实习有效得多。学科教师可以教学生做学问的方法,这对学生的发展潜力非常重要。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原来那种“为我所有”的概念已经落伍了。因此,要大力改革和优化专业师资队伍[7]。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制造、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三个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为了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学院在改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习应用与企业实践、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拓宽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制定了各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实践实施办法和师资培训计划等,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8]。

(一)改革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各专业“卓越计划”中的课程改革的重点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科学精神相融合。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将以知识转移为特征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自主学习方式整合进课程体系。将行业领域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创新教学模式和新的评价机制。具体实施办法:

1.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学院在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中,主要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科学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编写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新教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技术和新成果,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结构设置方案中,贯穿“模块式课程组合,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将学科体系的若干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学科课程群,建立了由通识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模块选修课程和实习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占全课程总学分比例不低于30%。

2.改革授课方式。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模式将演变为教师、学生、网络信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学习空间将大大改变和拓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资源,改革传统授课方式,构建新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使教师的角色由组织者向引导者转向并互动。

(二)强化学习应用与企业实践

整合学院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与实验室资源,继续加强与江铃汽车集团、香港(深圳)伟易达等大型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扩大省外大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具体实施办法为:

1.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卓越计划实验班”规划及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参与产品研发或技术创新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各个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企业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支持参与企业进行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培训基地,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深度参与课程设计,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3.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选派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并现场进行学习指导等。企业将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技术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有序安排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

(三)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将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1.改革学习考核方式。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课程以考核知识为主,专业实践课程主要采取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综述报告、在企业学习的能力表现、开放式答辩等考核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以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项目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重点,而不是以理论研究和论文数量为主。

2.增强毕业设计选题的实际应用。毕业设计选题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设计或者研究报告,如实验班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为企业汽车产品CAD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程设计及优化、工艺过程实验分析、技术研发报告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及应用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学习和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工程实际的了解,并熟悉了工程各阶段的设计内容,以及工程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升了其分析能力、技术设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立从事具体工程领域内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3.以科研项目构建学生研究团队。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进行工程课题设计与研发,鼓励学生围绕项目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项目实施技术路线。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团队意识,养成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在毕业设计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要求教师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强化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考核力度,力求建设一支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卓越计划”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在校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企业高级工程师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担任。

(五)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塑造者,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如交换留学生,到国外实习或共同进行项目研发等。为适应企业跨国竞争的战略需要,培养具有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9]。“卓越计划”在国际合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扩大学院公派教师出国留学规模,选派学院优秀学生赴澳大利亚和英国知名大学游学,国际交流合作使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拓宽。学院将在近两年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使我院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国际通用要求的标准并为世界所认可。

四、结语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环境、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培养有工程专业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仍迫切需要在师资队伍工程能力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以及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我国完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辟了新途径,引领并促进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提升我国工程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25.

[2]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24-28.

[3]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如何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N].光明日报,2007-11-12.

[4]郭 芮.我国综合大学应用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5]龚 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 -5.

[6]南昌大学教务处.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方案[R].2010.

[7]林 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8]扶慧娟,辛 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55-158.

[9]龚 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