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升本高校转型回归办学定位而不是回到高职院校

2014-04-17何家理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转型

何家理

(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 725000)

【何家理: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评估研究】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1]关于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讨论由此拉开了序幕。讲话提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职业教育”等四个关键词,而且“地方本科高校”所指为1999年以后新升本的二本学校和三本学校。新升本的二本学校的前身为专科公办高职学校,三本学校则大多来自民办学校和部分公办高校所办的独立学院。600多所学校排列一起,导致人们认为二本和三本没有实质区别,转型后与高职院校也没有区别。“转型”引起这些学校对自身发展方式的反思。“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联系在一起,让人们联想到,转型就是转向职业技术学院,进而推导出新升本二本学校退回到先前的高职院校,新升本学校所开办的专业和现行的培养方式都有问题,有学者甚至认为大批新升本院校还保留的部分师范专业也要转向办其他专业,转型就是面向市场重新开办新专业。笔者认为,新升本高校转型是办学定位的回归,而不是重新回到高职院校。新升本高校要有全方位转型的意识,全方位转型并不是都要重新开办新专业,应该明确高校转型的内外动因。

一、我国产业更新、换代、升级与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是转型的根本动因

提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人们马上联想到问题来自于高校自身,是高校没有把握好经济社会的脉搏造成的,认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现在突然面临转型的问题。这里有必要探讨地方高校转型的动因。确切地说,地方高校转型的动因,首先,来自于我国产业更新换代升级对高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其次,源于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与人才需求之间形成的矛盾。其实,市场对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结构之间的平衡是暂时的,而不平衡是永恒的。因为人才培养周期长而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矛盾规律决定了,高校办学应该做到面向市场,但高校办学不能市场化。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化的需要,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最强劲的驱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逐渐发展为世界上制造业大国。然而,这种制造业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以劳动密集型为载体的来料加工型发展模式,劳动者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小学和高中毕业的学生就可胜任工厂里的工作。这说明,当时我国高校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基本上是相适应的。

历经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靠劳动密集型发展的经济红利已经逐渐用完,而当今世界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以能源生态化、制造数字化为核心,以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初现端倪。伴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格局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急速推动,欧美国家正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较少依赖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高端制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企业普遍大而不强,技术水平不高,一些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由制造型国家向创新型国家转变迫在眉睫;同时,刚刚起步的先进制造业缺乏高技能人才支撑,面临数字化、自动化装备生产研发、维修等工程人员不足的状况。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高素质劳动者紧缺,已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瓶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倒逼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形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等教育结构刻不容缓。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类大学更深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脉搏,更多地服务企业技术研发,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心放在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问题和应用问题上[2]。

经济发展引起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而站在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却相对短缺,市场需要两个,我们只能提供一个。从中长期来看,产业加速转型和高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匮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扩招后规模迅速扩大,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大概在700万左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有800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就业率很高,是95%,高等教育就业率为77%。在农业领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中国为0.6%,美国为24.6%;制造业的相应数字,中国为10.3%,美国为30.6%;交通业制造业,中国为10.8%,美国为27.1%;商贸业,中国为11%,美国为28.6%。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数没有多、没有过剩,现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办什么类型的大学的问题。核心就是就业问题[3]。新升本地方高校由于前身大多为师范专科学校,它们往往通过新上专业、扩大学校招生规模获得生存。由于新上专业时只看什么专业生源好就办什么专业,因此,专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升本之前教师的专业存量比较大,因此,为了解决教师的生计问题,很多专业是因人而设的。扩大招生规模和解决教师生计问题加剧了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背离,也加剧了就业困难。

二、新升本高校转型回归办学定位而不是回到高职院校

新升本高校在升本后大多定位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要求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这一理念在未提出高校转型之前就已存在于各高校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设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不是一个新概念。而且,相当一部分新升本地方高校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应用型高校方面勇于探索,成绩显著。现在的问题是,新升本地方高校如何正确地理解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内涵,不盲从、不攀比、不赶超,选准自己的学习榜样,静下心来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回归到自己事先制定的办学定位。有的新升本高校定位准确,已正确转型,仅需微调。而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定位基本准确,只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需要解决手段与目的相背离的问题,以回归原来确定的办学定位。新升本地方高校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地处边远山区,远离中心城市;办学经费紧张,只能用规模扩张维持学校运转;师范痕迹明显,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师范专业;专业大而全,缺乏竞争优势;缺乏本科办学经验,只能模仿资深本科高校。

新升本地方高校转型是回归原来的办学定位,并不是回到高职院校。转型是转向应用型技术大学,不是转向高职院校。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城镇化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以荷兰为例,2011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芬兰则达到46%。教育本身就是要分类型、分层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大学按类型可以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当然,也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更多的类型。应用型大学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大学按层次划分只能划分为专科层次(高职)和本科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伸和继续。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具有学位授予权,而专科没有。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14年6月20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向1103位应届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证书。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这项试点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自己的行为,而且其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我国学位序列中尚无“工士”这一学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设立、授予和管理都是国家层面的行为,任何单位不能独立进行[4]。显然,该校的做法是对新建地方高校转型的一种误解,认为本科高校转型就是转向高职院校,转型的高校能授学位,职业技术学院也能授学位。

应用型本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教育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厘清这一区别对于正确实现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三者之间的不同有三点:一是人才定位和任务职责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突出理论教学,强调系统的理论基础,培养的是注重理论、拥有理论创新能力的研发人员(设计者);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生产领域的组织者技术工程师(组织者);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一线生产的技术工人(生产者)。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内涵不同。普通教育本科培养的人才要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有突出的外语能力。相当一部分人还要受到研究生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除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还要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特点。三是专业设置基础不同。普通本科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其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学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应用型本科设置的基础是产业(专业),也要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岗位),要根据相关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和变动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上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要求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5]。

三、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高校转型

目前,地方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不仅是转制问题,也不仅是转换专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教育理念要清楚、教育目标要明晰、师资队伍要适应、实验设备要配套。

1.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校转型是全方位的,绝不是某个方面的转型。高校转型涉及办学理念、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等方面,远非换几个专业、添几台设备那么简单。人才培养周期长,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既要有长远规划,也要有短期应变之策。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做好规划,逐步引导高校积极稳妥地实现转型。

2.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新升本高校专业设置大而全,专业重复设置和因教师而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同质化严重的专业要通过限制招生实现“瘦身”,对因教师而设置的专业要通过停招减负。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招生计划进行宏观调控。

3.探索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构建与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训教学环节,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使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的实际要求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紧密结合,使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能力训练紧密结合,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工厂建在大学里,大学办在车间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4.建立应用型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大力引进或聘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兼有行业(企业)背景与学术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加快构建一支专兼结合、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并借此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向应用型师资倾斜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机制。

[1][3]鲁 昕.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2014 -03 -22.

[2]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N].福建日报,2013-11-25(11).

[4]湖北一职业学院1103人获“工士”学位 教育部回应[N].北京青年报,2014-06-23.

[5]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20-21.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沣芝转型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