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2014-04-17寇晓燕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8期
关键词:社会化载体大学生

寇晓燕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精英群体,其品性素质与廉洁意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让大学生接受廉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对国家整体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社会化已成为增强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即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廉洁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为基础,以增强学生拒绝诱惑、抵制腐败的能力为目的,将原来局限于高校围墙内的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范围来进行,从而实现廉洁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廉洁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视角,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社会化本质和内在特征:其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这一原理提示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并尽可能把握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及联系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廉洁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外界发生着普遍联系,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廉洁教育应把握教育中的各个要素和过程,努力寻求媒体、社会组织、家庭等外部资源的协助与配合,构建良性互动的廉洁教育系统。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属性的观点。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在各种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这一观点为我们科学认识大学生及其思想发展历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大学阶段是学生最终完成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关键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个性以及人格塑造。因此,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应顺应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单纯灌输、封闭教化的倾向,廉洁教育最终必须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脱离一定社会关系就会丧失其合理性。所以,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十八大”提出反腐倡廉教育要吸收人类文明史上的有益做法,西方国家的廉洁教育实践为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纵观世界各国近几十年来的公民教育,我们发现尽管这些国家在教育的内容与模式上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把廉洁教育看作是由全社会来共同承担的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而不是单纯由学校来实施和完成。国外大学生廉洁教育尤为重视教育的渗透性、长效性、社会性,善于利用隐性资源如宗教、媒体、网络等进行廉洁文化和知识的普及以及廉洁品质的培育,并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借此培养大学生对腐败现象的敏感性并依靠社会上的各种组织机构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与公民廉洁教育的衔接。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现实困境

1.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现实语境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提出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价值观嬗变的特殊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氛围必然会使大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常面对一些权力腐败、诚信缺失等问题。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文化生态中,给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引,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增加了难度。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虽具有追寻主流价值目标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自身辨知能力的欠缺、价值选择的错位、信息选择的困惑,耳渲目染一些社会腐败的不良社会现象,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行为选择矛盾等现象。他们一方面对社会腐败表达出强烈的反感,但在涉及切身利益诸如竞选、考试、评奖时却又积极地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在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其思想观念也不可避免受到日益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要及时疏导和克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消极、错误的思想认识与行为倾向,也必须走社会化的途径,千方百计开发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对象和变化多端的经济行为面前应对自如。

2.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呈现孤立化的状态。首先,从组织机制来看,由于缺乏统筹安排,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联动机制。不少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大学生廉洁教育仅仅被作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部分,而没有把廉洁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体系,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廉洁教育各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各类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参与程度及所起的作用无法适应教育社会化的大趋势与要求。其次,从教育内容来看,目前高校廉洁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矛盾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对于大学生廉洁教育,如果仅限于抽象空洞的理论讲解,不结合社会的发展实践,尤其是不考虑现阶段我国社会改革所处的特殊时期各种思潮、社会风气和社会心理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会使苦心孤诣的学校正面教育面临被消解的危险。最后,从教育载体来看,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目前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形式主要还是闭锁于课堂的单向灌输,缺少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未能充分借助各种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源,学生对廉洁教育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总体来看,置身于封闭的环境,学校同家庭、社会在廉洁教育功能作用方面难以形成一致的努力方向,在资源与力量上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构成有机联系的系统是当下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仍然被赋予了承担廉洁教育职能的全部责任,但由于缺乏外部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教育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缺乏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必须放在我国特定转型时期文化多元的社会语境下和当代大学生特殊的精神养成过程中加以解读与建构,这就要求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实现社会化,改变以往高校教育封闭式的孤立局面,立足于学校、社会和家庭协作来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形成廉洁教育的多管齐下、多方合作的社会化体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实践路径思考

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应发挥学校的统摄作用,以学校为核心充分利用和激发各种社会资源及其效能,形成教育主体、内容、载体全面社会化的新型廉洁教育格局。

1.廉洁教育主体的社会化。廉洁教育主体的社会化要求实现校内校外主体全员化并建立起联动协作机制。过去传统的观点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主体仅仅局限于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这明显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廉洁教育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廉洁教育主体的社会化要求在学校内部应实现全员育人,即所有领导、教师、行政人员,包括后勤服务人员,都应以身作则,自觉承担起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责任,同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团委、学生党员的作用,密切配合、协调合作,不断扩大廉洁教育的辐射面,形成廉洁教育的整体合力。校外则应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包括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以及家庭等都纳入教育主体的范围。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威胁着学校工作的巨大危险,是缺乏养成一切社会精神的条件,这是有效的道德训练的大敌”。学校的教育力量是单薄且有限的,应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互动的协同机制,营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主体互为补充、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在廉洁教育社会化中的统摄作用。高校作为有效实施国家廉洁教育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过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负有整合社会、家庭各方力量的责任。学校作为各方互动的中心,既是吸纳各种外部因素影响的内聚中心,同时也是辐射其影响的发散中心。这意味着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完善学校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廉洁素养,同时也要加强廉洁教育活动与其他方面的协调,重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廉洁教育系统。其次,学校教育必须要与社会教育有机衔接起来,积极开发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主动吸纳来自媒体、社会组织、社区等各种积极教育力量,并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使学校教育得到补充、延伸和拓展。最后,学校应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协作,廉洁教育中,家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与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是子女接受诚信、勤俭、清廉、美德教育的第一站,家庭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其他教育主体无法替代的情感渗透、言传身教的独特功能。学校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技术构建相应的交流与宣传平台,使家长认识到并自觉承担起在学生良好品格塑造中应尽的责任。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起与家庭长期交流的平台。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主体的作用方向应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密切配合的系统,如果其中任何一环出现断裂或者不同环节之间相互掣肘,都可能导致整个功能系统的运转不良。

2.廉洁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强调与时俱进地将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意识作为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廉洁教育社会化的根本应是教育与社会之间适应与超越的过程,绝不意味着廉洁教育就是对社会现实的消极适应。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仍然是系统开展廉洁教育的主渠道,在内容的把握上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和更新,使教学更具现实性、针对性、时代性。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提出了许多现实社会课题,大学生在面临这一系列问题时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矛盾,必须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现实语境下认识到腐败本身是一个普世难题,而不是我国独有的社会现象,反腐斗争是长期、复杂且艰巨的;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其本质和危害,使大学生对当前反腐败的理论与实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能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正视我国当前反腐斗争的复杂形势,认识到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以及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树立反腐必胜的信念,从而增强大学生主动接受廉洁修身教育的积极性。只有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深化,结合世情、国情,不断充实和更新廉洁教育内容的社会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的导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当然,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应贯穿于其大学生活的始终,协调各方教育力量,做到廉洁教育全过程覆盖,着眼于日常生活中施加教育影响,将廉洁教育与学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与毕业教育相结合,时时鞭策和激励学生养成慎独、守信、清正、廉洁的品行。

3.廉洁教育载体的社会化。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迫切需要开发和利用覆盖范围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承载信息更多、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使其自愿接受的载体。通过创新和拓宽新文化载体、新媒体载体、社会实践等载体,筹集社会教育资源,使一定政治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能够积极介入大学生的廉洁教育,实现廉洁教育在载体、形式方面的多样化。首先,借助文化这个载体使廉洁教育从更深层面上渗入整个社会,渗入广泛的大众生活。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根基,通过良好的社区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众包括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境界。校园文化是高校得天独厚的隐性教育资源,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如春风化雨般令其印象深刻。将廉洁修身教育融入多姿多彩、富有创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其不再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层面,而以一种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浸润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之中。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载体,也可以从实习、军训等不同的侧面和途径为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新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成为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信息载体。新媒体技术为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提供了更符合当代“90后”大学生特点的新环境和平台。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及平等性、交互性等优势,把握教育的主动权,主动出击,通过新媒体载体把廉洁教育进行无限延展渗透,利用网络、博客、QQ、短信、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增强廉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真实的道德训练、砥砺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具体举措,全面了解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的反腐倡廉建设情况,增强反腐倡廉的时代责任感;同时,学会客观评价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政府为反腐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与取得的重大进展,消除大学生关于反腐败的疑虑、悲观甚至排斥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的免疫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总之,适应社会新形势需要,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构建以学校为核心,充分动员和引入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协调配合的廉洁教育格局,才能真正提升廉洁教育实效性,从而为完善我国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社会化载体大学生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