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

2014-04-17苏娜

江苏高教 2014年3期
关键词:拟态舆情媒介

苏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北京100038)

新媒体以其信息的海量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优势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发生着越来越深入的影响。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论日渐成为最具主导性和活力的舆论,构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然而,媒介化生存的大学生往往忽略了新媒体所构建的不是现实环境的原貌,而是一种“拟态环境”。由于人们生活地理范围的局限性,人的一生能够真正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客观现实是非常有限的。媒介的存在和发展极大的拓展了人们视野,为人们感受更多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提供了可能。然而此时人们所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并非世界本身即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世界环境,而是由媒介所提供的加工、重构之后的“拟态环境”。因此分析新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及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拟态环境的依赖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群体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在网络上所呈现出来的,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件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态度、意见的总和。引起大学网络舆情的事件有两大类:一类属校本事件,主要涉及学校内的有关教学、考试、就业、学校发展建设等;另一类属校外的社会事件,如涉及国家发展战略、社会保障、外交关系、社会治安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及各种突发事件。

新媒体强势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走向衰退,调查显示:仅有12%的大学生经常阅读报纸杂志,74%的大学生偶尔才会阅读;在获取新闻方面,网络占76%,传统媒介中比例最高的是电视,也只有不到50%,其他媒介更显衰弱。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壮大,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中国在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1-2小时的占31.2%,2-4小时的占30%[1]。传媒系统依赖理论认为:在充斥着传媒的世界中,人们不得不大量依赖传媒来获取各种议题的信息。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对于拟态环境中的信息分辨力较低,极易将新媒体下的拟态环境直接当作现实环境去认知,并依此做出心理反应和行为选择。新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大学生群体在感受新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时,并非被动地全盘吸收和认同,而是根据自己既有的社会经验和心理认知有选择的接受和理解,相当于心理的“二次加工”。不过这种“二次加工”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之前拟态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无论怎样,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拟态环境的依赖关系是不容置疑的,且依赖性呈增强趋势。

(二)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双刃性影响

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具有双刃性。一方面,当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完全重合时,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正确构建,引导着大学生网络舆情关注的方向,引导着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意见和情绪;另一方面,当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偏差过大时,拟态环境中的信息污染会误导大学生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判断,误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供给、环境监测、社会解释和情感凝聚。这几个功能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包含、共同促进的。拟态环境最显著的功能是破解了大学生认知局限性与现实海量信息之间的矛盾,以便捷的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信息,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从而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信息源;当拟态环境中发生了与大学生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事件时,会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因此拟态环境具有环境监测功能;通过对拟态环境中社会相关事件及解释、评论关注和辨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和纷繁的社会事件,起到社会引导、解释作用,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最后,鉴于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社会热点事件、民族事件、外交事件也是关注重点,新媒体下的拟态环境在该方面的正面信息,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互相传播积极的信息与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凝集爱国情感,形成群体共识。

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负面信息的消极影响和虚假、重复、缺失信息的消极影响。负面信息本身没有误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倾向,如最近网络曝光的官二代违法犯罪的嚣张行为,省部级干部腐败事件,北京蚁族生存状况报道等。这些信息本身报道是与客观现实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事件属于负面新闻,且构成了当下社会热点新闻,往往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所关注的热点。大学生通过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获取了这些负面信息后,心理会产生诸如不平衡、仇官、仇富、沮丧、无奈甚至绝望的心理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上蔓延传播,极易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动荡甚至引起群体性情绪消极、群体性不当行为等。当前新媒体拟态环境中充斥着大量的甚至过多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容易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拟态环境中的虚假信息是一种信息污染,是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这种信息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2];重复信息是指在相同媒介甚至同一网址中出现大量相同信息,造成相对重要信息的被淹没,阻碍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缺失信息以其片面的信息解读误导受众的认知和判断。新媒体下的拟态环境是由“人人发布、人人评论、人人传播”形成的,由无数碎片化信息构成的巨型信息系统,充斥着大量的虚假、重复、缺失信息,对大学生获取、利用有用的信息造成了干扰,增加了辨识和筛选难度,降低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效率效果,反映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上,会产生对某些事件的片面理解、误解、评论和传播,造成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与此同时,拟态环境中的虚假信息会对大学生心理造成伤害,轻则不再相信网络信息,重则引发人际之间的信任缺失,乃至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心理情绪的消极将直接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消极态势。

(三)值得关注的两个发展趋势: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和沉默螺旋

新媒体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扩散速度快、控制难度大、社会影响力大、观点多元化、言行情绪化,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出群体极化和沉默螺旋两种趋势,值得关注。

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效应明显。群体极化的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提出的。他指出:“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3]群体极化过程伴随群体从众和群体盲从两个阶段交叉进行。当前大学生处于媒介环境中,彼此之间突破地域局限,根据共同偏好形成群体,对网络上的事件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观点、立场和价值观。他们不仅属于媒介生存中的消费者,也是媒介信息的制造者,运用新媒体媒介筛选、过滤、加工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控制,加速群体形成,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群体从众。与此同时,由于人为造成的信息窄化,加之大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社会经历缺乏,对于信息的认知、分辨尚处于肤浅阶段,容易受拟态环境中已经形成的群体观点、思潮的影响,产生群体盲从。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效应,若有效引导,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有利于促成大学生群体价值、信念的实现;反之,若缺乏引导,则有可能被某些利益团体利用,误导大学生群体,造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偏离正确轨道,甚至失去控制,影响社会稳定。

“沉默螺旋”的概念出自于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在人们发表意见之间,会对周围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一致时,便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保持沉默。依此来观察大学生网络舆情,我们发现“沉默螺旋”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调查了许多校园BBS,发现有些帖子开始支持方、反对方势均力敌,随着辩论的发展,有一方稍占优势,之后占优势的一方的支持者便会持续增多,而弱势方则越来越弱,直至沉默不语。表面上看是优势方赢得了舆论,成为了“主流观点”,但是沉默的一方未必完全同意“主流观点”。他们沉默只是屈从于舆论压力,并不代表内心赞同。新媒体拟态环境下的大众传播所带来的“意见环境”和舆论压力,导致大学网络舆情沉默螺旋现象的产生。

二、新媒体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

(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与其限制大学生上网,不如引导其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学会甑别新媒体拟态环境。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是应对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首要途径。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供给的各种信息时所具有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包括:选择、理解、甑别、质疑、批判、反思等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媒介知识,包括媒介生产知识和媒介内容知识(即各种网络新闻、社会热点等)。其中,媒介生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媒介是如何制作并生产出各种信息的,让他们知道拟态环境产生的原理。这样他们便会理解媒介、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会存在偏差。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面对新媒体创造出来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要引导他们学会甑别媒介事实和客观现实,即要区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要克服新媒体拟态环境的依赖性,多渠道搜集信息,多角度看待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及时、准确的了解和导控大学生思想状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新媒体拟态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拓展多元化的工作途径,以课堂为基础,注重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形成长效的思想工作机制;并注重以网上重要热点事件为案例和契机,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媒介信息,提供不同视角和看法,及时传播正能量,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三)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交往最亲密、最频繁的老师,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通过权利和非权力性的影响,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引导主体。首先,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如QQ、微信等及时了解学生心声,并与之进行交流、互动,融入学生群体,培养与学生的深厚感情,建立彼此的信任,通过真实有效的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准确发现网络舆情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各种舆论倾向,从而有的放矢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其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可以充当学校的新闻发言人的角色,破解网络舆情中的虚假、缺失信息,澄清网络谣言,满足学生的知情权,起到正面的解释、宣传功能。最后,辅导员借助其思想政治素养高、专业性、权威性强的职业优势,还可以通过在大学生网络中设置网络舆论议题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对某方面问题的关注、思考与讨论,用积极的议题来引导舆论走向,并采取理论教育与形势、案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宣传各种政策、法律法规等,促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熟与理性。

(四)创新大学生自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大学网络舆情并非只是停留在网络上,它具有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互相转化的特点。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事件大多始于网络舆情中对于相关问题的意见聚集,随后才扩展到网下形成群体性事件。值得关注的是,在负面网络舆情向现实事件转化过程中,大学生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校内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管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对于大学生组织的管理不是管制式就是放任式。管制式束缚了学生组织发展,使其失去自主性和创造力,造成学生组织形同虚设;放任式使得学生组织发展超越了学校管理范围,过于随意和散漫,使学生组织的建设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脱离了学校控制。新媒体拟态环境下,学生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应增强对其指导,一方面要提供大学生组织发展必要的物质保障,并给予其独立发展的空间,保证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学生组织进行引导、激励和必要的约束,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对大学生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才能使之在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监测机制

面对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的各种舆论信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和冲击,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随时动态监测,即时发现负向网络舆情持续扩散,潜在扰乱大学生思想,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校园安定,甚至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危险信号。根据负向舆情的严重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及时发布预警,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尽可能将网络负面舆情控制在萌芽状态。网络舆情动态监测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搜集的可靠性、及时性及研判的准确性。因此要建立校、院、班三级舆情监测机制,畅通舆情上报渠道;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熟悉网络语言、懂得网络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队伍,在日常校园网络监测的同时,围绕热点时事主动引导大学生网民,有效引导网上舆情;要加强校园网络监测平台及制度的建设,如在校园服务器中安装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实施校园网实名登录制度,约谈网络违纪学生乃至封停违纪账号等。

[1]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调研组.象牙塔里的网络生活[N].光明日报,2011-01-18(15).

[2] 周灿华.拟态环境中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影响的负面解读[J].理论与现代化,2010,(3):98-101.

[3]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47.

猜你喜欢

拟态舆情媒介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舆情
舆情
舆情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