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课堂、课业的绿色教学实践路径
2014-04-17杨景华
杨景华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在目标观念、课程设置与开发、 教学方式革新、 教学模式建构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崭新的诠释与建构,开展了众多研究与实践,实现了许多突破与创新。 但在升学重压下,教学改革遭遇了深水区,“素质”与“升学”仍然是教育、家长、社会共同面临的十分纠结的难题。一方面,由于中高考分数成为了学生跨入未来的 “门槛”,所谓“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高分自然成为广大学校、家长、学子的热切追逐;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给学生终身发展的戕害更是有目共睹的,所谓“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正逐渐成为共识。教育呼唤全面、深刻的变革, 而高效课堂的建构日益成为当今教学实践领域的热议话题与探究课题。
今年11 月底,在我校举行的四川省“第四届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研讨会”,以“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为主题,聚焦生命绿色成长,探究质量提高的绿色路径,关注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学生课业, 给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思想观点与实践案例。我校形成的“绿色教育”思想,与研讨会主旨殊途同归, 她是在本真教育与应试教育反复角力的叩问中孕育和萌发, 是素质教育久经磨砺脱胎换骨的浴火重生,是吸纳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的整合创新。
我们认为, 与绿色教育一体共生的绿色教学显著表征是低耗、高效,即教学成本最低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绿色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学和人文教育的交融,培养科学和人文的精神,追求人的天性适应、个性张扬、灵性激发。 绿色教学的突破口是把学习的自主权、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学会合作、探究、创造。 绿色教学的主要实施策略是建立课程、课堂、课业三者的生态条件及其有机融合。 基于此,我们积极实践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 以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着眼点,探究绿色的教学路径,形成了绿色教学特色。
一、绿色课程,个性选择丰富生命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其中国家课程是基础、主干、核心,是必修功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辅修和选修课,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兴趣、特长和地域特色, 分学部集中周二和周五下午半天时间,开设人文、科学、艺术、体健、手工、体验等六大类二十多项五十余个校本选修课程, 打破行政班级界限,实行自主选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个性特长。
我校选修课体现三大特点:一是发展性,课程确定体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特长开发与个性发展,并与时代发展和要求统一,如语言艺术、数学思维、小发明、手工制作、社会体验等课程。 二是校本性,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师资优势、办学条件、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如航模、武术、剪纸、扎染、盐文化等课程。 三是自主性,课程选择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并据此打破行政班级建制,实行“走班制”教学。
二、绿色课堂,自主探究优化学习机制
“课堂改变,学校才能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学生发展建构的课堂就是绿色课堂。 绿色课堂是基于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是洋溢科学和人文光辉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成长律动的课堂。 没有绿色的课堂, 就没有绿色的教学,也就没有绿色教育。
目前,基于“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观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现代课堂教学行走在改革创新的路上,经历着更新的孵化与嬗变。如何建构具有普遍价值而又根植校本土壤的绿色课堂? 在纵观、 解剖全国大多数地区学校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种模式都有一些共同元素,即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大都是对传统课堂常见教学方式的重新组织和创新运用,如自学、交流、讲授、课业、实验、探究等。
由此我们认为, 绿色课堂就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教学方式选择和课堂结构优化。 绿色课堂实践就要以优化“两案”(导学案、课业案)为载体,优化教学方式和课堂结构,追求“问题情景、互动探究”的课堂主问题、主活动的有机结合。我们所指的导学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关于课堂学习方式、方法、手段、流程的实施方案。在课堂活动中,紧紧围绕主问题、主活动,抓住自学交流、点拨引导、互动探究、巩固练习、拓展提升等主要环节展开,指导学习、引导探究、诱导思考,在操作层面不设过多的硬性规定,允许备课组根据不同的学段、课型、学科创造性的灵活设计, 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效的课例(不是固定的模式)。
三、绿色课业,多元选择实现减负增效
这里的课业是指学生巩固学习的一般形式和载体(主要指学生练习)。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学”的主战场,“课业”则是“习”的主阵地。 长期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为社会诟病教育、指责学校的把柄。 诚然,过重的课业的确是学生呼吸成长的包袱,值得反思与纠正;但在另一方面,没有负担的学习也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不一定是很轻松的, 毕竟学习成长本身就是一件经历艰苦的事情。 所谓“过重课业”主要是指超出学生最近发展需要的拔高课业、繁芜重复的低效课业、机械单一的无趣课业。实施绿色课业,就是要删掉这些“无法”、“无益”、“无聊”的课业,建设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多元性、选择性、趣味性、生长性的课业。
我校的学生课业,主要按照以下指标设计和配置: 从课业类型分,有书面型、专项型(如阅读、练笔)、实践型课业(如实验、实践)等;从时限分,有课堂、课后、阶段课业(如学月、学期、学年)等;从功能分,有过关型、巩固型、拓展型、技能型、体验课业等;从难度上分为 A、B、C 三级课业; 从要求上分为必做和选作、个人完成与合作完成课业等。课业主要由备课组设计编制、集体研究完善,由年级组协调控制单日完成时间量,学校组织抽查、评估,确保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当然,实践绿色课业还需要建立绿色评价来支撑和保障。
四、绿色研讨,集体备课促进设计优化
课堂要走向绿色,首先在于教与学设计的优化,这是保障课堂和课业优化的前提,必须接纳群智、汇聚群力。 集体备课就是一种智慧交流、思想碰撞、成果共享的绿色研讨方式。
我校制定了“三环九步”集体备课程序,即初备(个人构思、主备设计、众人研习)、研讨(主备陈述、群体研讨、专业评议)、完善(个性处理、修改完善、课后反思)。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主问题、主活动、学生主课业,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方式、策略、课业形式、内容配置与评价。 从研讨过程看,我校集体备课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针对性与有效性、独立思考与合作协调、硬性考核与柔性评价结合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智慧得到有效激发,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最重要的是,基于课堂、课业的研讨,才是根植教学、学生受益的绿色研讨路径。
目标、行为、结果,是考量学习的基本元素和研究绿色教学的原点。 尝试绿色教学就是在探讨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上,寻觅一条科学、高效、人文的学习之路。 探索绿色教学,就是在抖掉传统教学沉疴腐枝败叶的同时, 萌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绿。
校本课程之于丰富学习内容、陶冶性情、发展个性意义特别,体现了现代教育对生命成长的尊重;集体备课,是让教师在有效研讨过程中,不断走向教学艺术的优化、接近教育科学的本真,并不断优化自我成长;“学案导学” 就是让学生掌握寻找知识宝藏的路线图,并通过自我努力掘出智慧的宝藏; 问题探究式的课堂机制,是实现教与学互动的行为策略,是推动教学从目标到结果的牵引动力。 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上述四个方面,从不同的维度,反映了我校对于绿色教学的理解与探求:我们所追求的绿色教学,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少教多学”,并使学生和学校都能获得“快乐和坚实进步”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