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片绿色,圆一生梦想——践行“绿色教育”的校本探索
2014-04-17赖建容
●赖建容
作为一所九年制窗口实验学校, 自贡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承担着创办新区素质教育的希望与重托。怀揣奠基生命素质成长的理想, 虔诚叩问教育的本真,充分释放教育的活力,无尽涌流生命的源泉,行走在诉求绿色质量的教改路上, 我校逐步形成了绿色教育办学思想与实践体系, 赢得了生命蓬蓬勃勃的绿色成长。
一、发掘学校教育内涵,升华绿色教育思想
绿色教育思想的产生, 是基于我们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师生发展的追求、办学路径的探索,是学校教育思想的结晶。
一是基于教育现实的反思。 在功利浮华的现实社会,许多学校被无奈地异化为升学的机器,学生被无情地驯化为考试的工具。 为了分数和升学, 学校忙、教师累、学生苦,不少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教育回归本真?如何真正实施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我们不断反思、探索,致力于寻求一条学校教育生态行走、 学生绿色成长的办学新路。
二是基于办学思想的提升。 创建绿色学校的实践探索引发我们新的思考: 如何将环境层面绿色的价值延伸拓展为教育层面的绿色? 如何创设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促进生命绿色成长?探寻问题的答案,正我们队素质教育的追求和达成的境界。 于是我们把“绿色”植根学校教育思想、落地教育实践,确定起绿色教育办学思想。 在我们看来,绿色教育就是生态、健康、活力、科学的教育,是呵护和顺应生命发展的教育,核心价值是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是基于师生发展的追求。 教育的目的是点燃生命的激情、 唤醒生命的活力,促进生命健康成长。基于绿色教育思想,结合学校命名的办学初衷,我们提出了“绿润生命,盛及未来”的办学理念。 “绿润生命”是绿色教育的策略与路径, 是达成生命绿色成长的生态行走,是顺应生命天性、激扬生命潜能、开启生命活力,使生命走向品质优化、个性蓬勃。“盛及未来”是绿色教
育的目标和追求,是达成绿色教育质量,让每个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奠基生命的终身发展;也是让每位教师施展才华,实现专业化发展、名师化成长,赢得学校教育品质的持续不断地整体提升。
四是基于实践路径的探索。绿色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与转型,让绿色教育思想落地学校教育实践,必须以研究的视野和方式探寻绿色教育的实践路径。我们从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德育、绿色评价、 绿色教师、 绿色文化等方面构建绿色教育框架,探索绿色教育实施策略,营造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全方位搭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品质发展的平台。
二、探索绿色教学,开启心智殿堂
开发绿色课程,构建绿色课堂,实践“学案导学”, 我校从不同维度展现绿色教学实践的行走足迹。
第一,开发绿色课程,把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我们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的思路,构建起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元素和社会人才资源挖掘教师潜能, 开发丰富校本课程,开设了扎染、剪纸、摄影、航模、科技制作、经典诵读等20 多门校本课程, 形成50 余个选修课教学班,编辑了特色校本教材10 余种,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和班级,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生命潜能、优势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
第二,建构绿色课堂,把自主探究还给学生。
建设绿色课堂,走向绿色教学。我们倡导的绿色课堂首先是健康课堂, 一种充满生命成长律动的课堂;二是素质课堂,集合知识、技能、价值多元要素;三是活力课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民主、平等、和谐;四是魅力课堂,洋溢着科学与人文的光辉,在教与学过程中展现出生命的个性。
构建绿色课堂模式是走向绿色教学的关键。我校初步形成了“两案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两案”即导学案和练习案,“五环节”即“创设情境、激发动机;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反馈再现、深层拓展;巩固提升、实践应用。”通过实践“两案五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 让老师在课堂上“笑”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建立民主平等、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第三,实施绿色导学,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让课堂走向高效, 一个关键环节是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提出了“资源共享、智慧分享、共同成长”的集体备课理念,创新了集体备课机制,把传统的教案转变为“导学案”,以“学案导学”撬动课堂教学改革,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指导学生的“学”。“导学案”贯穿课堂教学“五环节”,把“教”与“学”有机融合起来。“导”交给学生方法与路径,“教”解决学习的障碍,学习的主动权全面还给学生,一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三、探索绿色德育,激扬生命成长
绿色德育是针对传统灌输性、 控制性德育提出的一种生长性、发展性德育。 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活动体验权交给学生,运行自主体验、教育引导的学校德育。
一是德育序列化。在实践中,我们遵循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年级特征,围绕绿色德育目标与要求,构建了九年制“分段式序列德育模式”。即从教育的整体性出发,按年段确定德育目标、内容和形式,形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层递进、分段实施的序列德育。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学习中,获得系统化的德育感知、认知、体验,激扬生命的健康成长。
二是德育课程化。 德育只有融入课程和生活才具有发展力和生长力。 德育课程化是以课程的视野和行为来开展学校德育,是将德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方式、组织保障等以课程的模式构建,用课程标准化、 科学化、 规范化的管理和要求组织实施,使德育目标更明确、内容更科学、组织更规范、结果更有效。我们初步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艺体活动课程、科学活动课程、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远足活动课程等系列德育课程,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德育课程框架,实现了学生在德育课程中体验、感悟、成长。
三是德育活动化。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我们构建了“四四三”德育活动系列。常年举办阅读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四节”,持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二课堂活动、国学诵读活动、远足活动;实施“感恩教育”、“明星教育”、“君子淑女教育”“三项教育”。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实践、体验,赢得了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探索绿色评价,促进和谐发展
转变以考试分数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式, 建立起以发展和进步为核心、 着力综合素质发展的绿色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我们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与家长评、专项检查与随机检查、 校内考查与校外考查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充分肯定进步和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在团结、进取、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评价中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
转变单纯以升学率和学科考试成绩为考核依据的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注重从师德师风、业务学习、有效教学、改革创新、专业发展等全方位评价教师,完善教师成长考评机制,引领教师通过评价实现学习、反思、提升、发展。
五、培育绿色文化,丰盈育人土壤
学校绿色文化是以绿色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规范的重要体现。
将校园视觉文化与理念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强化绿色教育思想引领,营造“绿润生命,盛及未来”的精神氛围。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建设美丽校园;楼道文化主题各异,“环保走廊”、“国学经典走廊”、“学生作品走廊”、“名人走廊”、“立志走廊”、“爱国走廊”各具特色;班级文化氛围浓厚,“星光灿烂”、“成长乐园”、“聪明屋”、“阳光男孩”、“星光女孩”异彩纷呈。 以绿色氛围熏陶人,以人文精神塑造人,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培育生命优化成长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土壤,使校园每个角落充满了绿色教育意境。
六、探索“绿色管理”,激发团队能量
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能量。我们确立了“内力激发、聚生能量、创新引领”的绿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文管理,激发人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
一是“低重心管理”完善机制。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基层与一线创造力,我们实施“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精细化管理”策略,构建了“条块结合、全员参与”管理模式,形成了“校级、处室、级组”三级管理网络,人本关怀、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相结合,落实“管理重心到级组、德育重心到班级、教学重心到个人”的低重心管理机制,充分释放了团队合作创新的精神与整体创造的活力。
二是“发展愿景”凝聚力量。随着办学质量、声誉的不断提升和南湖新校区的诞生, 我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因势利导,把学校品牌发展、特色发展、 名校发展目标和美好前景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凝聚了团队能量,激发了团队活力。
三是专业发展激发内力。 坚持“分类分层,整体优化”的教师梯级发展策略。 我们根据教师队伍结构,实施“梯级化”培养策略,以名师工作室和绿青椒工作室 “两室” 为依托,以“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影子结对、名校联姻”为举措,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名师化成长,推动了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赛课、说课、科研和教学技能比赛中大显身手,获得了优异成绩。
实践绿色教育, 让我们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回归之路,激发了学校教育的生命活力。 近年来,学校相继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等50 多项荣誉称号,教学质量跻身全市前三强。
教育着眼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绿色教育就是充分关注、全面激扬生命健康成长、优化发展的教育。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让教育成为一片绿色的圣地,“着一片绿色,圆一生梦想。 ”为生命的发展奠基,为未来的蓬勃耕耘,是我们作为教育人的孜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