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述评

2014-04-17闫闯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研究

●闫闯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指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 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 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2001 年7 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适应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波动的需要,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初等学校布局”。 自此以后,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了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而系统的梳理与反思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基层教育管理者等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的研究,对进一步促进相关研究,尤其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成果

(一)学校布局调整的动因

农村税费改革、 城镇化发展和学生人数变动是影响我国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因素, 而追求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方便教育管理是地方政府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和动力[1]。通过建立回归模型, 有学者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量是影响我国学校布局的最主要因素,班级规模、交通设施、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教育政策对学校布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总体看,顺应人口变动的“自然型调整”是影响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主导力量,但2001 年之后,政府推动下的“政策型调整”之作用力日益凸显。 “自然型调整”与“政策型调整”及其相互变动关系是理解30 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变动的基本解释框架[2]。 总之,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学龄人口数量基本呈下降的态势, 提供了确定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战略的关键依据,也构成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研究和实施的时代背景。

(二)学校布局调整的模式

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角度来看, 我国学校布局调整模式大致可划分为示范方式、 强制方式和示范与强制相结合方式三种。 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在对中西部地区调查研究之后, 提出布局调整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分为完全合并式、兼并式、交叉式和集中分散式四种主要模式[3]。还有学者基于初中和小学之间的体系关系, 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三种基本模式:适度集中、初中从完中脱出和九年一贯制[4]。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举办寄宿制办学是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方式之一。综上所看,学校布局调整模式的形成应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部因素主要考量学校系统组织, 从小学或中学的分离或整合建立学校撤并模式,进而推动整体学校布局调整;外部因素则依据政策顶层设计和政策具体实践,即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生发出较为理想的学校布局调整模式。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

二十多年来,有关学校布局调整标准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 通过对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各地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主要是在校生规模,由于过度强调学校“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导致学校布局调整逐渐背离了教育发展规律,偏离了教育发展本位,因此,在政策价值转型、决策程序变革及构建多元化学校撤并标准等方面,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也应随之调整。 邬志辉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包括三大类:物质性约束条件,社会性约束条件,教育性约束性条件,12 项约束条件的限制,基于这些约束条件理论,提出“底线+弹性”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设计模型[5]。 可以说,由于国家政策标准模糊不清而引发农村各地盲目撤并风潮,且学术界提出的标准过于理性和静态,难以指导农村教育的实际发展,因此,学校布局调整标准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四)学校布局调整的程序

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并力推实施的,其程序关乎学校撤并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尤其是在学校撤并过程中民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问题。相关研究显示:在学校撤并决策过程中,广大居民、家长和教师参与率极低,部分群众对学校撤并效果不满意,低收入者和边远山区农民对学校撤并效果满意度更低,我国在学校布局调整决策机制上应当进行深刻变革[6]。 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扩大民众参与,构建多元化利益表达机制,实施规范的学校撤并程序是改革的必由之路。有研究者对我国学校布局调整程序公正问题的研究指出,现有学校撤并行为过于简单化,缺少必要的程序,仅有的程序既不民主也不公正[7]。所以,为保证农村学校撤并程序的公正性,需要建立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即受到决策影响主体的实质性参与,学校撤并决策过程的理性化运作和教育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设定。

(五)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及问题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集中办学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农村学校规模效益;提高了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 然而,因学校布局调整引发的有关政府、学校、村民、教师、学生等直接问题,也引起学者们广泛讨论。 这些问题包括: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政府缺乏民主公正,盲目撤并学校,失职现象凸显等;学校空置资源处理,寄宿制学校发展困境,农村大班额问题和教学点生存困难等;教师工作负担加重,富余教师的安置不妥,各类教师(比如专任教师、生活教师、代课教师)的利益诉求等;乡村学校文化的旁落,村民文化生态的缺损以及家庭教育成本的增加等;学生上学远,交通安全问题突出,辍学率出现反弹以及学生教育公平受损等。此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所引发的新问题或者说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隐性问题也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缺乏对由此带来的农村学生道德成长风险的关注[8]。

二、反思与展望

(一)实证研究有待提高

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目前大多数是个案式研究或部分县市的调查研究,反映全国各地学校布局调整差异性的大规模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纵然研究者们从多种视角进行阐释,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立场差异,对布局调整尚未获得相对一致的认识,使讨论的问题复杂化,这容易造成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围的模糊不清,从而影响研究的效果。 为此,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扩大样本容量,厘清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问题和研究范畴,为该问题的继续研究添砖加瓦。

(二)相关概念比较模糊

已有研究文献中存在相关重要概念缺乏明确界定与区分的现象。比如“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学校合并”等,往往被混淆起来使用。 事实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包含有学校的合并、新建、关闭,而每一种方式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如果在研究中对重要概念缺乏明确界定与区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相关研究的不明确,这需要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三)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不仅包括政策制定时的预设变革,还包括实践中正在发生的预设之外的突发事件、诸多变异以及意外后果,而学校布局调整作为一个影响深远、正在发生,或仍将继续下去的社会事件, 这繁杂的结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探究。 2012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强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9]。 2013 年5 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1185 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指出“部分学校寄宿设施建设滞后、条件简陋,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10]。 显然,这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和公告的内容逐渐表明:学校布局调整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实践变化, 还要遵循隐性的规律要求, 而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的道德成长、学生的幸福生活、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就是需要注意并且急需研究的隐性问题。除此之外,研究也需要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扩宽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譬如,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留守儿童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像这样的研究问题才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最后,研究的实践针对性不强。 学校布局调整作为社会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教育公平的发展需要, 可以说,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理想状态在于通过促进教育的均衡、有序、健康发展,使得农村学生有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 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结果势必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 课程学习以及活动交往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和影响, 譬如办学条件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能够为农村学生营造一种更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已有研究更加侧重理论的分析和建构,忽视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例如,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给教育公平的损伤, 但是对如何弥补和规避这些损伤缺乏深入探讨, 未能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操作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可以归纳到学校改革范畴之类, 是由一系列社会行为与社会事实构成的重要教育事件,是一次渐进式、非线性的“学校革命”。 由于撤点并校的直接结果是打破学校的网点分布,这个看似整体划一的“学校革命”背后,是政府、专家、学校、村民和学生等主要利益群体之间,在特定的场域下的博弈和较量,所以,从政策的制定、“共识”达成到成功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任务,其实现过程是渐进式发展的。此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多元诉求以及利益纷争的结果, 随着改革动因的变化,有可能推倒重来,发生学校“撤消到合并、合并到分离、分离到重建”的情况,因此,学校布局调整不是线性的“学校革命”,整体上有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不可置疑,理想和现实大都难以吻合,应然和实然总是存在差距, 构成一种社会事实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必定是理想和现实、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辩证统一。总之,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 需要在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联合下,最终实现指向学生发展的改造。

[1]贾勇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预期和动力——基于中西部 6 省(区)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9-14.

[2]雷万鹏.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55-160.

[3]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结构研究课题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和成效——基于中西部地区6 省区38 个县市177 个乡镇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21-127.

[4]孙家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1997,(1):73-75.

[5]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0-149.

[6]雷万鹏,张婧梅.构建公正的学校撤并程序——对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实证调查[J].全球教育展望,2011,(7):67-73.

[7]邬志辉.农村学校撤并决策的程序公正问题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5-11.

[8]蔡志良.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学生道德成长风险[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7-54.

[9]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 〔2012〕48 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9/07/content_2218779.htm,2012-09-1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2013 年第2 号公告: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EB/OL].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00/3274274.html,2013-05-03.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研究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