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深层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启示

2014-04-17尹桂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资源

尹桂波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高职校企合作不仅是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彰显高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也是专业服务行业、助推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国职教学会王继平副会长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产学结合的基本途径,工学结合的体质基础[1]。高职经过十余年发展,特别是经过近年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后,内涵普遍得到加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之相比,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却仍显滞后,内驱动力与持久性尚显不足。因此,高职教育改革建设在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阶段后(2006—2010年),进入了以校企合作为抓手的新阶段[2]。高职校企合作从发展历程看,初期主要是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规划与论证,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接轨行业需求。此后伴随校企双方诉求,进入了以校外兼职教师聘任、订单式培养、共建校内外实训中心、企业承担部分教学及顶岗实习、院校承担企业培训及行业任务等形式的中期实质性合作阶段。此阶段合作加强了与企业联系,创建了许多机制与模式,但仍难以满足落实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服务行业能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等方面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有些高职院校试图突破现有合作困境,寻找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能够持续健康运行的新途径,由此进入了校企深度融合阶段。目前对该类深层次的合作尚未有系统梳理与研究,本文首先确立深层次合作划分标准,论述了现有的深层次合作模式,分析了其内在特征与未来发展。

1 高职校企合作深层次的确立标准

目前高职校企合作方面因校企没有利益共同点,高职院校难以形成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合作随意性大,企业意愿不强,仅凭浅层次、毫无约束的协议合作,缺乏机制与法制保障。以短期合作为主,难以持续运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难以落实到行业中。能够系统解决上述问题的校企合作方式,本课题组确定为深层次合作,具体按照以下3个标准界定:①合作中有无核心竞争力形成。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在科研、实训机构、职业培训与资格鉴定、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是否形成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深层次合作划分的内在核心评价要素,是参与市场的资源与动力。②合作是否持久。校企双方是否建立具体、可行而有效的协议,约束与激励对方,校企双方合作的成果能否经受市场检验,能否形成经营的主体等是深层次合作的实施评价要素(即过程评价)。基于此,众多高职院校尝试的订单式培养、企业捐献设备等短期行为,不归为深层次校企合作。浅层次运作的合作协议、职教集团、合作理事会或联盟等也暂未划入深层次合作。③合作中专业有无全方位落实到行业中。教学任务与项目设计、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教学运行保障、教学评价等是否源于合作的行业企业,是深层次合作的结果(或表现)评价要素。

2 目前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模式

2.1 企业进校园模式

该模式又称前店(或厂)后校、校企股份合作等。高职院校以设施、场地、技术、人力、市场等资源投资企业,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入驻高职院校,构建具有经营或生产性质的教学环境。按照资源提供多少分为“提供场地,企业投资”、“提供场地设备经营寻租”、“校企共同投入经营”等。2007年,从厂房装修、设备到员工着装均以“金丰”企业品牌形象设置的“金丰汽车快修学院店”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业,开始尝试把“厂”开进校内的“前厂后校”办学模式[3]。2010年京闰电气 “标准产品”和“控制产品”生产车间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工,该车间能够完成变频器、软启动器等产品的生产制造,可为机电工程专业提供组装调试、检测、维修、采购等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工作岗位,将教学与生产融合,校企共同制定任务单、作业指导书和工作规范,学生通过轮岗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培养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4]。2006年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公共汽车公司共同投资兴建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股权51%,公汽公司以厂房等入股占股权的49%。公司成立以来,年利润增长20%以上,在岗培训300余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实训400余人,接收毕业生32人,达到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5]。引企进校模式的基础是高职院校的资源,动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运行保障依靠行业规章制度,本质可总结为“盘活高校资源,换取工学实施条件”。这突破了原有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概念,企业参与性与积极性明显提高,有企业运行制度保障,专业与企业全方位接轨,能够持续运行,符合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标准。

2.2 高职院校参与产业链模式

该模式经营主体是学校,即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实训或对外服务的一种模式,依据经营规模主要分为校办企业和教学工厂两种。校办企业以专业教师为技术依托,实施企业生产、管理,承担生产运营与教学双重任务。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校内先后创办了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测试研究所、国土资源勘查规划院三大产业实体,拥有15项技术资质,涉及找矿、地灾防治、土地规划、工程测量、城镇建设等,年承接生产项目300余项,接纳师生生产实训2 000余人次,产值2 500万元以上[6]。校办企业产业链长,规模小,院校集教育与管理于一身,责权不分,往往经营不善,目前在高职院校开办较少。与之相比,“教学工厂”则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该名称最早源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它由学校筹资建设和管理,早期主要采用项目外包、来料加工等生产形式,根据企业订单进行小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构建出与企业生产相匹配的真实生产环境[7]。近年来伴随高职人才引进、硬件建设与参与市场能力的提升,一些更加灵活、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以学校为运营主体的新型“教学工厂”不断涌现。主要以股份公司、工作室以及设计、研发、测试与工程中心等形式运营,其突出特点是依据自身优势和资源成为产业链中的具体环节,参与市场,同时开展工学教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家用)专业近年来成立了“教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敦煌国际家纺布艺研究所”等各种类型的工作室,按照市场需求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9年,学生创作的226套家纺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目前依托敦煌国际家纺布艺研究所开发设计出的200多套具有敦煌艺术元素的家纺产品,已形成1 500多万元产值。该专业师生通过工作室平台,向企业推出并已实际投产的家用纺织品新款产值已突破4亿元。自2009年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先后建立了沃特科技有限公司和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等17个“产、学、研、做一体化”公司或工作室,采取企业化运作,校、企、教师按一定比例投资与利益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或公司经理负责制,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学生也在其研发中得到了锻炼[5]。

高职院校能够开展对外服务,参与市场,也就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学生参与教学工厂的运营,也就把专业“落地”地方产业,符合深层次合作标准。其最大问题在于机制建设,学院集经营与管理于一身,责权不清,激励不强,易造成市场反应慢,竞争力低,这将对持续运行造成影响。

2.3 产业园模式

产业园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依托地方,把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以学校专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专业与产业配套为目标,适当集聚,合理分工,产生规模与平台效应,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社会组织。产业园模式以政府为主导,院校为主营,以“集聚、分工、辐射、分享”为原则,围绕产业链搭建政、校、企深层次合作平台,这一深层次合作模式正显现出巨大优势。江苏高职院校在此方面尝试较多,如江苏经贸、常州机电、南京铁道、南京工业、南京化工等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创建了光华科技产业园、产教园、软件园、科创园等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打造校企合作平台[8-9]。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甚至创建了1.2万平方米食品工业园,吸引雪花、雨润、旺旺等著名企业共建酿酒、乳品等7条生产线[10]。目前运行较有影响力的是2009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信息产业园,该信息产业园采用 “官助民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每年给予2 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校企共同组建“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经营管理的主体,承担整个园区学生生产性实训、社会培训等职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以保证长效机制运行顺畅。该产业园通过政府资助、行业牵线、学校主导、企业主角的多元合作机制,目前已吸引常州远宇电子集团、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等16家IT企业入驻[11]。

产业园模式实现了政、校、企三方共赢。政府可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集聚与布局,形成产业链,增强区域竞争实力。企业能享受园区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与资源,还可与学院优势互补,便于孵化成长,细化分工与创新发展。高职院校不仅增强了自身资源优势,更拓展了专业链,增强了服务行业能力,能够助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节约了办学成本。

3 深层次校企合作的共性与启示

1)校企以实体合作,具备生产经营特征是上述深层次合作的主要特征。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的不同,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企业配合”、“校企联合培养”和“校企实体合作”。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企业配合的模式,企业承担少量实践教学,主要以专业认知为主。而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缺乏持久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前文所述的几类深层次合作模式,其共性特征是通过构建实体实现合作。逐利是企业根本,在企业责任、政府激励与约束机制普遍缺失情况下,利益是吸引企业走近高职的主要途径。经营是上述深层次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通过独立运营、参股、引进等方式,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形成服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校企实体合作发展途径看,主要是由生产营销型向技术服务、研发型发展。高职院校首先选择以硬件资源为投入创办实体,这是由科技基础薄弱的现状所决定的。但伴随专业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发挥在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研发、设计、检测等领域优势,依靠软实力融入行业,产业园模式就是其成功范例。该模式中,高职院校不只是投入场地、设备等资源,而是借助产业集聚,以其为主体,以技术与智力助推行业发展,将自身资源全方位融入行业,极大拓展了合作利益基础。而合作的利益基础越多元化,合作的稳定性就越突出;合作的利益基础越关切各合作主体的未来发展,合作的长期性就越明显。此外,分析上述实体建设,可发现不同专业可建立不同类型的实体,以推进工学结合实施,如工科类专业建立“校内教学工厂”,文科类专业建立“校内教学公司”,艺术设计等创意类的专业建立“创意工场”等。尽管有学者对实训的生产化提出质疑,但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最大问题在于“学习的内容不是真实的工作”,没有实体合作,难以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落到实处,不能达到高职预期教育目标。因此,实体合作是目前落实“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有效途径,至于实体合作中出现的诸如企业随意性大、注重效益、研发设计能力低,以及在生产性实训中出现的实践单一、全面反思性差、学习质量难以控制,不能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难以经历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等问题,可通过完善相关合作制度,调整教学设置等加以改进,但这并不是实体合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成功的关键是所有权与生产经营的分离。学校作为教育部门,对企业运作与管理工作并不熟悉,传统校办工厂的纷纷倒闭,说明高职院校独立创办经济实体存在较大风险,另外教育主管部门也不提倡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创办校内经济实体。分析上述模式成功运行的因素,发现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经营的关系,遵循资源是基础,学校重教育和服务,企业管经营,以企业运营为主,以效益求发展的合作原则,降低学校参与企业运营的风险。具体实施路径是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利用民营企业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和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保持合作主体的持久健康运行与发展。只有实现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与分离,才能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3)高职院校具有六大可输出资源,从上述深层次合作的机制讲,是资源换教学。高职院校经过近年来的规模扩展和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资源,从上述合作模式看,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下六大资源和方式创办合作实体,即土地入股、设备租赁、合资经营、人才供给、科技服务和价值输出。初期输出资源是以土地、场地、设备等为主,多以租赁与股份合作的方式经营。此后,一些高职院校不满足于此,试图在这些直接资源之外,发挥自身专业服务产业的优势,能够将科技、人力资源、资本、价值等间接软实力资源运用到产业中,形成更大的资源优势。于是借助地方产业集聚与升级的有利时机,部分高职院校积极组建了产业园区,通过引企入园搭建工学大平台,实现了由场地、设备等物质资源投入到科技、人力、人文与价值等内涵资源投入的转变。但无论是何种资源的投入,现阶段高职合作的目的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借实体运营形成工学实施保障,引企业之水行职教之舟,从深层次上讲则是一种校企各取所需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资源换教学中,现存问题主要如下:①不是高职院校没有资源,而是受各种管理体制和理念的制约,不能整合与盘活资源,形成资源优势。并未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专业在行业中的落脚点与合作点,如通过承担调研、论证、研制、设计、测试、信息、初试、加工等具体产业任务,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参与市场,与企业形成生源、师资、专业、技术、市场等资源链式合作。②并未有超前的合作与产业服务理念,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在不能实现生产的情况下,能否把设备作为资本投资到某个具体企业?这涉及法律与机制,但主要涉及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理念。③并未有意识地打造资源优势。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是其最大、最有优势的资源,但众多高职院校并未根据行业需求,确立软实力建设的方向、计划、目标和战略等,其应用性研究、工程中心、服务平台、人才培养水平等普遍较差。必须加强上述软实力资源建设,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合作空间,提高合作的持久性。

[1] 王继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N].中国教育报,2010-4-3(3).

[2] 马树超.高职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33):38-39.

[3]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新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5-8.

[4] 闫虎生,李福兰.让企业对职业院校形成依赖感[N].中国青年报,2010-11-26(8).

[5] 刘玉东,王瑞.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EB/OL].(2012-07-05)[2013-08-03].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705122045603&cata_id=N049.

[6] 宋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组合模式建设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2(1):33-34.

[7] 单强.创新办学机制,校企深度融合[EB/OL].(2009-11-25)[2013-08-03].http://www.gmw.cn/content/2009-11/25/content_1012601.htm.

[8] 鲍桂楠.高职院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9):71-72.

[9] 李良.高职软件专业产业园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2(29):13.

[10] 黄斌,曾东升.关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30):22-24.

[11] 张煜,翟帆.学院的“育人池”,企业的“登高梯”[N].中国教育报,2012-09-26(5).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