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2014-04-17梁贤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毕业生方案

梁贤艳 朱 静

(三峡大学 湖北宜昌 443002)

一、就业难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知名第三方的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1-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91.2%,毕业后半年内离职率超过24%,而专业对口率仅68.3%,就业满意度也仅58%。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可见一斑。

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就业环境、本科院校培养、学生自身努力等因素。其中,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麦可思研究院2011-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只有工作岗位要求的53%。而具备何种、多大工作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P89)。如果把大学看做“工厂”,人才培养方案则是“生产”大学生这种“产品”的“生产线”或“模具”。“生产线”或“模具”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大学生在市场上的“销路”。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要想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要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至关重要。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社会需求导向

虽然,该如何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不同的本科专业,有不同的方案和措施;但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方向需要明确,即以就业或社会需求为导向;因为就业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事实说明,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难以就业,就不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高的……这样的高校也就不可能科学发展。”[2]为此,清楚社会对本科人才的需求标准,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前提。只有紧跟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才是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至于21世纪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人才标准,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家基本形成以邓小平人才思想为基础的人才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1)道德——人才的基本素质。相比于常人,虽然人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但这种创造性劳动只有在良好道德的方向前提下,才能转化为积极贡献,否则只会带来损失甚至灾难。(2)知识、技能和经验——人才的突出特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3](P20)他认为“才”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知识,知识是“才”的基本要素,人才要知识化;二是技能,能力是知识经过实践升华后转化而成的才干,能力是“才”的主要因素;三是经验,经验是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正反两方面知识,是指导能力发挥的重要条件。(3)业绩——人才的重要评价标准。业绩是人才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总和。业绩是知识、技能的外在表现形式,两者“对于人才的揭示互为表里并且统为一体”[4](P189)。

三、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始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问题,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骄人成绩。但对照社会本科人才需求标准,当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符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需求意识不强。(1)社会需求调查不充分。有些本科专业与用人单位联系不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没有充分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2)毕业生跟踪调查不充分。毕业生经过若干年的工作后,对本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适应性有较大发言权,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建立在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基础上,充分征求已毕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但有些本科院校或专业这项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者实际工作经历不丰富。有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者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目标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不清晰,本专业人才的流向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等情况知之不多。

(二)没有在社会人才需求市场上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科人才培养没有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特色。(1)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本科人才趋同化现象严重。有些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和水平,盲目照搬照抄名校或母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没有在人才市场上找准自身定位,结果导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培养出来的某专业本科人才大同小异,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互相搏杀,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困难。(2)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趋同。有些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行业特色不鲜明,没有发挥行业优势培养人才;有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地方不认可。(3)人才培养没有发挥自身优势。不同本科院校,或多或少都有一个或几个优势学科,这些学科已经形成较大和较好社会影响,社会认可度高,但有些本科院校,没有发挥自身优势学科或专业对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带动作用,各学科或专业之间人才培养各自为政,在学生就业方面相互之间没有带动作用。

(三)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道德水平是人才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本科院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忽视个体差异,习惯用脱离现实生活的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本科院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有不同信仰、习惯和个性,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效果自然不会理想。(2)教学方法单一,知识被学生接受的程度有限。有些本科院校德育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用教条的方法去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驯服学生,用指令式、强制式纠错的方式压服学生,以服从来评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5](P63),结果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3)对互联网给德育带来的挑战缺乏有效应对。互联网在充当学生获取知识、加强交流的有效工具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冲击甚至突破学生道德底线,有些高校德育课尚没找到有效应对措施。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1)课程结构不合理。有些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全校公共选修课比例偏高,专业课课时安排空间受到挤压,学生学习专业课精力也受到限制,专业间的区别被缩小;有些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不合理,实习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认知实习变成了参观、专业实习变成了认知实习。(2)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不实用或陈旧。根据麦克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均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两大问题之一就是“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6]。有些专业教师不注重根据实践发展需要更新知识体系和内容,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现实发展需要;有些专业教师重理论讲解轻实用知识传授,课程教学大纲及其执行理论性太强,缺乏应用或操作性知识,或虽有应用性知识但不注重让学生实际应用。(3)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有些专任教师在课程总成绩核算时,学生平时成绩权重过低,容易出现“一考定乾坤”现象;有些课程试卷题目出得“过死”,不能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学生只需考前突击复习即可过关;有些本科院校过分重视学生评教,将评教结果与教师薪酬、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挂钩,使部分教师为“取悦”学生而放松课程考核标准,如划考试范围、将题库提供给学生然后在题库中选题组卷、放松改卷标准等。

(五)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影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根据麦克斯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2连续三届本科毕业生均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首要问题就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中2011届本科大学毕业生中持这种看法的比例超过50%。(1)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偏低。有些本科专业对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占了绝大部分,实践课程比例很小。(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够。有些本科院校或专业教学经费绝大部分投入到理论教学,而实习、实验等实践教学投入较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发生的很多费用,如车船费、食宿费等,需学生自己支付,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感觉压力很大。(3)实践教学任务执行较为随意,效果不理想。有些本科院校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缩水,认知实习走马观花,专业实习管理不严,实验流程操作不规范,没有很好达到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积累学生工作经验的目的和效果。

四、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路径

为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本科院校需要对照社会本科人才需求标准,认真检查自身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一)充分开展社会本科人才需求调查工作,围绕社会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建立与用人单位稳定的交流制度,经常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专业教师每年应至少与用人单位交流一次,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工作能力和业绩的评价、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并时时将用人信息提供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和学生间搭建沟通桥梁。(2)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时时听取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本科院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数据库,充分发挥原班主任、辅导员作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已毕业学生交流会,听取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3)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委员会,充分吸收实务部门同志的智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应发挥众人的智慧,组建一个委员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代表人数不低于50%,超过2/3的委员签字同意后方可正式生效实施。

(二)围绕社会本科人才需求,找准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可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院校层次。研究型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同一专业之间、部委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同一专业之间、普通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同一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应有不同定位。(2)院校类型和学科优势。理工类院校和文史类院校的同一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有所差异。以数学类专业为例,在工科类见长的本科院校中,可以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向工科数学倾斜,而在社科见长的本科院校中,则可向数量经济学等社科专业倾斜。(3)行业优势和特色。在一些行业背景比较浓厚的本科院校中,本科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可适当向行业倾斜,体现行业特色。以经济学类专业为例,在地质院校中可向(矿山)地质经济学倾斜,而在水电院校中则可向水利经济学或资源经济学倾斜。只有体现院校层次、学科优势、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间才不会“雷同”,才会“好就业、就好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7](P130)。

(三)围绕社会人才需求,科学设置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提高本科人才道德水平。(1)围绕社会人才需求,科学设置本科院校德育内容。本科人才道德教育也应将社会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在内容设置上充分反映本科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容易触犯的道德问题,教学中应充分讨论社会道德热点问题,考虑网络等新形势下的道德教育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学生的认同。(2)创新本科人才道德教育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切忌满堂灌,多采用案例讨论、实地观摩、观点辩论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都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个别交流、交朋友等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道德教育。(3)充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个体差异性。充分考虑到民族、信仰、性别、性格等因素对德育效果的影响,突出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健全的制度,激发其在学生德育方面的积极性,对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信仰和个性的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育,进而提升本科学生道德水平。

(四)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优化学生成绩考核体系,提高本科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1)优化课程结构。在社会本科人才需求原则下,合理设置全校公选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比例,在“厚基础”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的比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适当提升交叉课程比重,体现学科优势、地方和行业特色,如在水利类院校中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水利经济学等课程。(2)健全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确保专业课程教学紧跟社会需求步伐。专业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实际工作经历,是专业课程教学紧跟社会需求步伐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应高度重视专任教师挂职锻炼工作,应视教师挂职为正常教学工作,按正常上班保证其福利待遇,为教师挂职锻炼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各种奖励措施,如优先晋升职称、优先评优、给予物质奖励等,激发专任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还可通过强化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制定出适合实践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交流并实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形式。(3)优化课程成绩考核体系,确保学生掌握过硬专业知识。逐步加大学生平时出勤、发言、作业等表现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防止“一考定乾坤”现象的出现;科学设置考试题目,突出学生能力考核,防止“突击过关”现象产生;正确认识学生评教,可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优先条件,不可对评教靠后的教师予以惩戒(但应实事求是分析总结,确属教学效果不佳的,制定方案助其提高),因为评价靠后并不一定等于教学效果不好,而且即便所有教师教学效果都好,总有一部分教师排名靠后。实行“末位淘汰”会让部分教师一味迎合学生,放松考核标准,为成绩“注水”。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升本科人才专业技能。(1)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实践课程比重,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学校要通过专题培训、用人单位座谈、毕业生回访等形式,让全体教师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学校要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确保实践教学开展所需经费保障,各专业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时总量及其比例,为本科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基地利用率。“实践课大多通过实习基地开展”[8](P116),实习基地是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各本科专业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努力争取实际工作部门对学生实习的支持,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愿意奉献的实务工作部门同志担任兼职教师。(3)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效果。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巡查、学生和实际工作部门评价等方式,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保驾护航。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各本科院校和专业应以社会本科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熊 高.就业导向视角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2).

[2]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松懈不动摇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2).

[3]陈雪松.简论邓小平的人才思想[J].重庆行政,1999,(6).

[4]聂会平.浅析人才标准[J].前沿,2006,(5).

[5]马金岭.创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6]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梁贤艳,朱 静.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研究——基于就业的视角[J].三峡论坛,2012,(2).

[8]贡秋扎西,德吉央宗,尼美旦真.就业形势、学科沿革与培养计划调整[J].西藏大学学报,2008,(8).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毕业生方案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烂脸了急救方案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最“叛逆”的毕业生
关于3D打印技术与技能人才需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