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游戏治疗中家长介入方式及指导策略研究

2014-04-17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玩偶治疗师儿童

卢 伟 蒋 婷

(成都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成都 610106)

一、对幼儿游戏治疗的基本阐释

幼儿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恐惧、分离与失落、品行障碍、言语障碍、攻击性行为等等。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无法像成人那样,有很多的方式来发泄或者倾诉。他们的语言系统处于发展阶段,无法很好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往往将内心想法表现在行为上。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的世界里,幼儿可以将内心的情感用非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利用游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行为、想法,更好地纠正、治疗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或者情绪情感等问题,就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游戏治疗国际协会(API)将游戏治疗定义为:“游戏治疗是将理论模式系统性地运用,以建立一个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过训练的治疗师运用游戏的治疗性力量去协助个案预防或解决心理社会困境,从而使被治疗者获得最大的成长和发展。”[1](P36)可见,游戏与治疗不是直接对等的关系,游戏只是手段,治疗才是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运用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对儿童进行解读和引导。

认知行为游戏治疗(CBPT)理论认为,应该注重过程,强调父母在游戏治疗中的作用,将治疗与家庭结合。在幼儿游戏治疗的发展趋势上,也逐渐出现了家庭游戏治疗与亲子游戏治疗,都把家长放到了治疗的重要地位。家长掌握游戏治疗技巧有助于加快问题的解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长在幼儿游戏治疗中的角色定位和介入方式

(一)角色定位:辅助者和治疗者

在幼儿游戏治疗中,治疗师需要对幼儿的问题进行测评,确定治疗模式,营造安全、易接纳、易理解的游戏治疗氛围,并与来访幼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给予恰当的言语指导,最后对治疗进行评价与反思[2](P72)。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治疗师,提供幼儿信息,跟进幼儿治疗,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此时,家长担当辅助者角色,为治疗提供帮助。

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能仅仅依靠游戏治疗师来解决。当幼儿处于家庭环境中时,家长可以积极主动地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和睦友爱的平等关系,家长能对孩子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并在专业治疗师的训练下给予孩子恰当的游戏治疗。此时,家长担当了治疗者角色,直接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进行干预。

(二)介入方式: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家长在幼儿游戏治疗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决定了家长介入的不同方式。

直接介入是指有行为问题儿童的家长通过专业游戏治疗师培训等多种渠道,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游戏治疗技巧,在家中治疗时对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进行对应的游戏干预,从而解决孩子出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间接介入是指,家长不是直接运用游戏治疗的技巧和方法,不是引导或者治疗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只是参与到治疗师与儿童之间,起着衔接的作用。家长听从治疗师安排,辅助治疗师,从而达到游戏治疗的目的[3]。

三、家长直接介入游戏治疗的指导策略

直接介入游戏治疗对家长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家长掌握的技巧更为复杂。

(一)良好的治疗状态

直接介入需要家长首先对幼儿的游戏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游戏治疗的专业化与严谨性。其次,幼儿游戏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美国加利·兰德雷斯教授(Garry L.Landreth)在其《游戏治疗》一书中说过“耐心是治疗的根本要求”[4](P18)。因此,家长要对孩子有耐心,自己要有毅力,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适度的赞赏。治疗要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进行,家长要选取正确的治疗时机,要有饱满的激情、负责的态度等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认真对待每一次治疗,尽力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缓解不佳的情绪状态,建立家长与孩子治疗的良好关系,为问题的纠正奠定情感基础。

(二)治疗模式:分析—治疗—评价

家长直接对孩子进行游戏治疗,需要家长有清晰的治疗模式,明确治疗前后的职责。家长必须充分意识到孩子出现的情绪或不良行为问题,并作出精确、详细的分析,包括孩子的行为表现、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等等。

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游戏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进行治疗,比如当适应不良的儿童被打扰或激怒时,他们可能更多地是通过图画、泥土、沙子或水等游戏来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4]。家长选定游戏方式后,需要专业治疗师向其解释基本理念与方法,并演示游戏治疗的过程,训练家长掌握最基本的游戏治疗技能,如建立结构、共情式倾听、以儿童为中心的想象性游戏以及设立限制等[5]。家长可以在治疗师的督导下独立地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游戏活动,也可以在家里独自开展游戏治疗,并将这种技能扩展到日常的生活中。

家长应对每一次治疗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了解治疗效果,反思治疗过程。由于家长不是专业的游戏治疗师,评价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因而家长可以先自行评价,然后把治疗过程呈献给专业的游戏治疗师,得到专业的治疗评价以及专业的指导,为下一次的治疗做好准备。

(三)治疗技巧:故事讲述和玩偶会谈

故事讲述和玩偶会谈是家庭游戏治疗中普遍运用的游戏治疗方式,对儿童出现的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问题都有效,如社交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攻击性行为、焦虑、自闭症、家庭创伤性障碍等。

1.故事讲述治疗技巧

故事是儿童非常熟悉且经常使用的沟通媒介。故事讲述是儿童自己报告一个原创的、有头有尾有内容的故事,但不将其表演出来;治疗者在倾听故事的同时,推敲其中精神动力的意义,并选择一两个重要的主题,治疗者重述故事,并提出与儿童不一样的故事结局[1]。

故事讲述游戏是家长与儿童进行互动的一种更为主动的方式。通过治疗师有意义的解说儿童创编的故事,儿童能从潜意识里得到学习,这样的互动让幼儿不会那么焦虑,也有机会产生顿悟[1]。故事讲述让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将内心的情感与讲述的故事相结合,满足了幼儿的自尊心,达到了孩子倾诉的需求,家长也更明白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家庭中进行故事讲述游戏治疗,对空间环境要求不严格,但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时间环境、心情环境是必要的。家长进行故事讲述时常常使用到的游戏媒介是洋娃娃或布偶、录音机、录像设备、靠垫、纸笔等,家长也可根据幼儿情况自行投放需要的材料。使用故事讲述游戏治疗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长掌握治疗的基本原则。

(1)以幼儿情感为线索。为幼儿提供的故事是对其人格的基本内容的反映,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非直白表达[2]。家长扩展孩子的故事,在思想和内容上不能偏移这条线索。紧扣幼儿情感发展故事,才能抓住孩子的心,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让孩子知道他们已被接纳,从而引起孩子共鸣,让孩子利用自身潜力得到顿悟。

(2)尊重孩子的创作形式与语言表达。孩子利用故事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有限,也不会含蓄地表示,因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创作形式与语言表达。在创作故事时,虽然家长可能只用有生命的事物来替代人,但孩子可以用任何事物来替代人,因为他们往往打破常规。如在创作故事时,家长通常用动物或者洋娃娃来充当故事主人公,而孩子不会局限于此,他们可能用白云、花草、蔬菜、水果等来充当故事主人公。此时家长不能表现出不理解,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家长的故事要求开头和孩子的十分相似,后面的内容要提供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来代替原先较为狭隘的选择。在语言表达上,孩子处于发展阶段,大脑中积累的词汇很少,用来表达清楚自己意思的词汇更少,因此家长发展的故事在用词及语言表述上,尽量使用和孩子相同的语言。

(3)记录并发展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家长应把孩子讲的故事情节记下来,这样既有助于分析孩子的故事,又能帮助自己发展孩子的故事[6](P262)。孩子讲述完后,家长可以适当问孩子一些特殊问题,如故事的主题、主要的剧情冲突、从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等等。家长在孩子回答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无论孩子是否回答得出来。发展故事时,家长应提前准备故事,以有趣的方式表述故事,并关注孩子的反应,据此来改变传达的方式。对需要特别强调的关键词和重点情节,可以通过放慢节奏,改变语气、语调或使用肢体语言来实现。

2.玩偶会谈治疗技巧

玩偶是游戏治疗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玩具媒介,它可以用一种假装“它不是我的事情”的象征性方式,把儿童心中真正的问题表现出来[1]。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玩偶会谈,孩子会被要求从一堆丰富多样、具有多样代表性的玩偶中选择一些玩偶,然后可以选择讲故事并表演的方式,也可以家长借着玩偶与孩子交谈某一件事或者某种心情,从而获得相关的信息,再去寻求临床直觉的验证。

玩偶会谈游戏让家庭感觉比较自在,治疗环境比较随意,特别是对一些沟通有困难或家庭成员理性极度大于感性的家庭特别有效[1]。玩偶会谈的多种表现形式,便于家长与孩子沟通,也易于孩子接受,孩子会觉得他说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玩偶,这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家长借着玩偶,戏剧性地表现情感,能把孩子不敢表达的想法、不能宣泄的脾气、孩子与家庭的冲突浮现出来。玩偶游戏创造了一种无威胁性的气氛,有助于认同过程的发生。

(1)环境。家长进行玩偶会谈游戏需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馨的家庭环境、合适的空间环境、正确的时间环境和会谈成员良好的心情环境。在家庭中进行直接游戏治疗,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友爱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助于玩偶会谈游戏的顺利开展。该游戏在空间环境上需要一个单独的房间或者区角,形成游戏开展的舞台。而只有当会谈的成员都有愉快的心情、宽松的时间时,游戏才能有效地进行。

(2)材料及摆放。在材料准备上,需要一筐各色各样的玩偶,数量控制在30个以内,也可以提供相同类型的玩偶;还需要一个可供表演的平台及椅子、录像装置等。在材料摆放上,需要将椅子摆成半环形,对着表演平台;将所有玩偶放在舞台中间;在能够完全拍摄游戏治疗过程的位置,安装好录像装置。

(3)规则。在玩偶会谈游戏治疗中,家长对规则的限制应包括对游戏规则的设置和对提问规则的把握。游戏规则是让所有会谈成员明白、遵守,以实现一种公平的游戏形式。设置游戏规则不要使用“不能”语气,最好给予孩子规则上的选择。比如,多次让孩子放下手中玩偶重新选择,但孩子就是不听。这时请不要说“如果你不放下,那么你就会怎么样”,可以告诉孩子“要么请放下手中玩偶重新选择,要么离开游戏室”。家长在玩偶游戏中对孩子提问也不是想当然的,而是以儿童的思维出发,以儿童的语言为准,多用选择性话语,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被强迫,而是信任、安全的说话环境。

(4)儿童玩弄玩偶的三种方式。家长运用治疗技巧应根据儿童游戏玩偶的方式而定。儿童常用三种方式来玩弄玩偶:把自己视为玩偶、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玩偶人物身上、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发泄到玩偶身上。

1)把自己视为玩偶。孩子把自己视为玩偶,就意味着孩子期待得到关注,他借助于玩偶表达出来的想法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家长也要将自己视为玩偶,顺着孩子玩弄玩偶的方式和表达的语言,一步一步探入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去。

2)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玩偶人物身上。这类孩子比较喜欢隐藏自己内心的情感,自尊心表现很强烈,但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他们喜欢选择几个玩偶,把自己希望得到的情感、家人对他的情感分别投射到玩偶身上。因此,家长也应选择和孩子一样数量的玩偶,只是要把孩子投射的感受相反的投射到自己的玩偶身上,并表达出和孩子不一样的故事结局或者情感体验。

3)把自己的内心冲突发泄到玩偶身上。这类孩子可能是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心里有着强烈的不满,但他却不能将这种不满在现实中表现出来,于是发泄在玩偶上,从而舒缓他内心的情感。首先,家长也把心中不满的一件事发泄在玩偶上,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觉得你和他一样,产生情感共鸣。其次,要把孩子从不满的情绪中拉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发现其实也有美好的时候。

四、家长间接介入游戏治疗的指导策略

(一)治疗态度: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孩子行为

RalphW.Emerson曾说“一个人所获得的最大发现一定是在他自己身上找到的。”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理论也指出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孩子行为,巧妙地运用治疗技巧把孩子内心中能够自我发展的、自我完善的、积极向上的、富有创造力的以及能够自我治愈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4]。家长在孩子进行游戏治疗时,要抛开以往惯性的行为,不以任何方式企图干预儿童的行为或对话过程,无条件地接受儿童行为,尊重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成为游戏治疗过程的决定者[7]。

(二)基本职责:提供信息、了解进展、时时观察、跟随治疗

游戏治疗师根据幼儿的不同行为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对家长的要求也应灵活。但在间接介入中,家长遵守的基本职责都是一样的。首先,为治疗师提供幼儿信息,讲述家庭环境,听从治疗师安排,配合游戏治疗。其次,家长应主动地了解治疗进展,时时观察孩子游戏情况,对孩子的行为与情绪情感给予正确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谴责孩子或者带着不好的自身感受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最后,家长应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治疗过程中,与孩子一起游戏,给予孩子家庭的支持和鼓励。

(三)治疗技巧:介入和退出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状态及治疗师的指导决定了家长介入和退出的时机和方式。家长何时介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去,何时退出游戏,都不是家长随意进行的。家长只有正确把握了介入和退出的时机与技巧,才能灵活自如地帮助孩子。

1.家长正确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与技巧

治疗初期,孩子需要时间和治疗师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家长不宜介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在治疗中期,治疗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治疗情况酌情考虑家长的介入。当孩子心态稍平和,不那么抗拒治疗的环境时,家长可以适度地参与进去,和孩子一起游戏。但家长一定要记住,参与进去是为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应该充分尊重孩子,孩子才是主动的一方,家长不能进行行为或语言上的干预。

虽然说治疗初期家长不宜介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去,但是可以在旁观看,这也是一种介入。家长旁观要注意与孩子的距离,不能太近,最好是在游戏治疗室外面,家长能够看得见孩子的行为,但孩子看不见家长。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耐心地观察就好,不能去打扰孩子。

当家长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的时候,这对家长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首先,家长要放下父母的身份,进入孩子的游戏范围,让孩子觉得你只是一个要和他一起游戏的人,而不是父母。第二,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你一起玩游戏,那么不要强行介入,可以在一旁和他玩相似的游戏,甚至可以模仿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诚意,进而让孩子能够主动地与你玩、说话。第三,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使用具体化的指示性语言(如你的娃娃有长头发,还是红色的,和我的不一样。你能够把头发扎起来,让娃娃更好看了),这样的语言会拉近你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表达出他们潜意识里的东西。最后,家长在与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对游戏的兴趣。

2.家长正确退出游戏的时机与技巧

家长不仅要懂得何时介入游戏、怎样介入,也应该明白退出游戏的重要性。孩子也需要独自玩耍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性格内向,比较孤立、独往、语言发展不好的幼儿特别需要独处的空间。什么时候退出游戏,家长可以听从治疗师安排,也可以自己发现。当幼儿玩着玩着,老是不停地看你、开始关注他周围的环境、对所玩的玩具或游戏出现反感、老是换玩具或换游戏场景、不再和你有交流等等情况出现的时候,家长应自觉并快速地退出孩子的游戏。家长需要退出时,一定要从容不迫,不要惊慌。家长可以直接问孩子,是不是想要一个人玩一会儿。比如:“我发现你不再喜欢这个娃娃了,眼睛在到处看,是想一个人玩一会儿吗?那我先出去,你一个人玩,行吗?”这样直接地问孩子,简洁明了,让孩子觉得你是关注到了他的心情,也尊重了他内心的需求。另外有一些孩子表现出了不耐烦,但却害怕你知道他的想法,那么家长可以假装玩累了,收拾好玩具,直接退出治疗室即可。没有语言的交流和行为的暗示,这样孩子会觉得你给他留足了面子,保全了他的自尊心,没有刻意地保护他。

综上,幼儿游戏治疗对解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幼儿游戏治疗允许孩子释放内心封闭的情感,表现现实中不敢表现的行为,从而促进自信和自我悦纳的增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可以利用游戏治疗原理和某些技巧,给予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引导,从而预防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障碍。可见,幼儿游戏治疗不仅仅是一种治愈手段,更是一种预防手段。

在幼儿游戏治疗中,家长不同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家长介入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家长运用策略的差异。家长直接介入幼儿游戏治疗主要是以家庭的力量对孩子出现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进行干预,孩子在治疗关系和环境上不会存在陌生感。而在间接介入幼儿游戏治疗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专业游戏治疗师,家长的力量只是辅助治疗师,达到治疗孩子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

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而家长在幼儿游戏治疗中,应当将两种介入方式相结合,把治疗师的专业化与严谨性和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相结合,让幼儿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1]王晓萍.儿童游戏治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美】卡迈克尔(Karla D.Carm ichael).游戏治疗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 平,左本琴.亲子游戏治疗文献综述[J].幼儿教育,2010,(8).

[4]加利·兰德雷斯(Garry L.Landreth).游戏治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刘敏娜,黄 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4,(15).

[6]【美】斯卡夫(Schaefer,C E),卡吉洛西(Cangelosi,D M).游戏治疗技巧[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7]赖雪芳,黄 钢,章小雷,张利滨.儿童游戏治疗研究及运用[J].医学综述,2009,15(3).

猜你喜欢

玩偶治疗师儿童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杨亚州“玩偶”六十载
动一动,手指玩偶
当当心爱的玩偶不见了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可以激发无限想象的创意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