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研究
2014-04-17杜江
杜 江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 226007)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科技能力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虽科研能力不及本科院校,但其职能之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其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地方经济同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分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寻求转化的合理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介绍
近年来,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比率仍很低。据2010—2012年专科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为江苏省服务情况统计表(以下简称“服务统计表”)数据显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年科技项目经费都在四千多万元,排名第一,但98%以上经费集中在企事业单位项目的“四技服务”上,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比例不高。2010年江苏省51所高职院校新增科技项目总计1 842项,科研经费20 028.965万元,省科技厅项目23项,到账经费635.9万元,但参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只有4项。2011年江苏省48所高职院校新增科技项目总计2 546项,科研经费26 923万元,省科技厅项目42项,到账经费960万元,参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仅有1项。2012年江苏省62所高职院校新增科技项目总计2 845项,到账经费36 113万元,省科技厅项目31项,到账经费726万元,参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也只有4项。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总量日益增加,2011年R&D经费中来自政府的资金比例已超过60%,但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却比较少,来自企业资金的比重也在下滑,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积极性下降,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1]。
2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因素分析
2.1 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
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限,高职教师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进行科研、开展项目合作很艰难,即使进行科研也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而较高层次的课题对高职院校教师申报的限制,也使得教师对于课题申报缺乏主动性,更谈不上科技成果转化了,参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数寥寥无几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另外,科技成果评审强调“技术研究”、轻视“市场应用”现象长期存在,科技成果的评审主要以论文和专利成果的形式体现,缺少对于成果质量的有效评判。从服务统计表中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的数据可以看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均排名第一,2012年其签订合同的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数为262项,但省市级验收数仅为4项,还有15所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数为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忽视了实际应用环节,没有规定成果必须要进行转化;再者,政府对高职院校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有经费资助,而对于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经费却资助甚少,投入结构的不合理也加大了高职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风险,教师大多完成政府资助的课题或项目后就放弃了尝试课题项目成果转化的机会。
2.2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和产业仍是三层皮,未能形成合力,科研和产业化在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只是点缀。虽然强调了多年校企合作,但院校的科技成果要想在企业中转化,就必须经过实验室技术到产品以及从产品到商品的两个阶段的考验,这其中的各种风险也使成果所有者望而却步。再有,中小企业大多使用成熟的工艺,生产已有的产品,创新意识薄弱,即使为了企业的发展有所创新,也大量依靠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形式实现。由于企业缺乏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要让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来转化高职院校的技术成果,就涉及企业的生产习惯和承接能力问题。2012年服务统计表中省科技厅项目到账经费有726万元,而用于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仅为88万元,大多数的成果由于缺少资金而未能转化为产品。
2.3 高职院校缺少成果转化的服务机构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体制不同,高职院校科研人员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少,企业也对高校的科技成果知之甚少,这就需要科技服务机构促成双方的合作。目前科技服务已涵盖了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等领域,而面向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机构不多,规模普遍偏小,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高端人才,难以有效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增值服务,再加上科技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使得目前的科技中介服务力度不大,很难有效地促成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3 提高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路径建议
科研成果必须经过成功的转化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为促进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尝试:
1)完善科研机制,调动教师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缺少一部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其科研能力,需要不断完善科研机制,有必要对科研与管理兼业或不分的现状进行改革和调整[3]。科研岗位的管理者应尽量是全职的,不一定非要科研能力强的人去担任,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应主要从事科研工作。这样做避免了将科研能力强的人束缚在琐碎的管理事务上,也避免了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假公济私。当然这也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工资体系,让管理和行政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热情,加大科研型教师岗位的比例,使科研教师有精力和能力完成科研,调动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有必要对科研的经费使用进行改革,学院应该会同科技、财务两大职能部门和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共同制定学院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问责机制,加强经费管理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重大项目遴选机制,将科研经费真正用于创新性强或可转化的项目上,适当增加保障性经费的投入,降低竞争性经费,避免教师被迫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项目竞争,加大项目经费中科研人员开支的比例,为教师潜心从事科研提供保障。同时加大课题成果考核力度,实行“以成果奖励代项目申请”或“科技成果购买”等措施[4]。
2)主动联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由企业来转化院校的科技成果是最有效、最普遍的方式。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基础性的合作实习与合作就业上,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没能进一步深化。为改变校企合作双方科技成果需求互不了解,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摆脱企业“来料加工、跟踪模仿”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转变观念,各自往前一步走:高职往“下”走一步,将实验室技术发展为工业技术;企业往“上”走一步,理解和帮助解决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了鼓励教师下企业,不少高职院校利用寒暑假和教师业余时间实行“百名教师进百企”活动,了解企业技术难题,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咨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有203名教师深入一百五十多家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及专业调研等活动,科技到账经费达700万元,联合申报并获立项的厅市级及以上课题8项,取得授权专利87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30件、外观设计52件、软件著作权1件。
3)加快高职科技园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现阶段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种类庞杂,更新换代快,而现有的科研机构不具备知识产权服务的专业能力,不能适应需要。因而必须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增长点的高度去认识科研机构实体化发展的作用。为弥补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不足,高职院校在盘活自身优质资源的同时可以组建高职科技园[5],实现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产业培育紧密结合的科研机构模式。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蝶大学科技园、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科技创业园等为高职大学科技园的创建作了积极的探索。根据南京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强弱的不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南京地区软件研发、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企业管理与咨询、创意等主导产业,引进33家知名企业进驻,通过在学院筹建技术转移办公室,将学院的科研创新团队及其成果融合到科技园中去,这样不但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社会科研资源,推动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并重发展,还能有效推动学校科技创新资源转移转化,推动高职院校与科技型企业的对接。技术转移办公室制定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的保护和推广,而这些指导和保护措施在专利申请中尤为重要。例如:由于申请专利与发表论文同为教师科研绩效的评估对象,但发表论文能使教师较快地获益,因而研究成果往往首先以论文的形式公布于众,错失了申报专利保护的最佳时机,成果即使被转化也没有多大的商业价值。
4 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也是学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保证。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为企业打工”,实现从申报项目“找关系”到成果转化“找市场”的转变,实现科研与市场的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1] 曹燕,佟贺丰.中国创新亟须“科”与“技”融合[N/OL].学习时报,(2013-03-17)[2013-07-16].http://www.qstheory.cn/kj/kyzt/201303/t20130319_217592.htm.
[2] 杨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出路[J].科技与产业,2013(5):117-119.
[3] 徐俊.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N/OL].中国科学报,(2012-08-06)[2013-08-03].http://www.qstheory.cn/kj/yjsk/201208/t20120806_174385.htm.
[4] 黄涛.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十大矛盾[N/OL].学习时报,(2012-04-16)[2013-08-05].http://www.qstheory.cn/kj/yjsk/201204/t20120416_151360.htm.
[5]高尚荣.科技创新载体:高职院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江苏高职大学科技园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3-35.